新闻中心 > 青岛新闻 > 正文

【青岛故事】硬核科普爷爷:14年做170场科普讲座

2020-02-21 21:50 作者:孙志文 陈洁 来源:青岛新闻网
分享到:

【往期回顾】

【青岛新闻网原创】

(文字 陈洁  图片/视频 孙志文)

“生命不止,科普工作就一定要继续。”采访过程中,86岁的陈祖骥谈起自己和科普的故事,言语间充满自信。

春节前,记者来到陈祖骥家中,看到瓶瓶罐罐将他的卧室塞得满满当当,就连客厅也被大大小小的科学仪器 “霸占”,变成了储物间。废弃的拖把、漏斗拼接组成的滑轮、木盒改装而成的按摩仪……更重要的是,十几年来,他就是带着这些稀奇古怪的科普道具,走进了几十所学校,共进行了170多场义务科普讲座,让接近5万名学生了解了科学背后的小秘密。

“我就想简简单单,做一辈子老师”

陈祖骥出生于福建,1955年,从华东师范大学毕业的他被分配到青岛大学任物理老师。在教学中,他注重通过演示实验来传授物理知识,“通过实验得出结论,学生才能信服,记忆才能长久”。任教期间,陈祖骥就已经写了100多篇科普文章,在他看来,科普能提高全民的科学素质,对国家科学发展意义重大。

凭着对科普工作的无限热爱和超强的动手能力,教学之余,陈祖骥制作了20多种科学演示实验仪器,有3个在国家教委立项,还有1个治疗颈椎的按摩仪成功申请到国家专利。“因为当时自己每天忙于做实验,一遍又一遍……头可能一天都没办法抬起来,得了颈椎病,医院离学校很远,根本没有时间去治疗,所以就想研究出适合随时带在身上的治疗仪器。当时有人看到这个专利劝我改行创业,我拒绝了。我就想简简单单,做一辈子老师。”

1994年,陈祖骥退休在家,他的大部分时间依旧给了科普实验,但他并不满足,一直想找到一个更好的办法,将科普知识以更易懂的方式讲给更多人。

直到2006年的夏天,在五四广场散步的陈祖骥碰巧看到了“山东省科协科普大篷车”,“当时,我清楚地记得,大篷车里装了20多个箱子,都是一些演示仪器,并且通过表演进行展示,很多市民排着队争先恐后地去观看。”当时陈祖骥眼前一亮:“这就是我要找的科普宣传形式!我要讲给更多孩子听。”说到这里,陈祖骥的眼中闪烁着光芒。

受到科普大篷车的启发,自那天起,他便开始在家中不断地收集资料、进行设计,他利用身边的瓶瓶罐罐、纸箱木板进行手工制作。锯锯钉钉、敲敲打打,别人眼中的废品在陈祖骥的手中重获新生,变成了大大小小的科学表演仪器。“当时真是着了迷,从早到晚,夏天汗流浃背,一口水也顾不上喝”,经过一年多废寝忘食的设计、制作,陈祖骥创作了上百个科学小实验和生活小发明,并将这些成果组成属于他自己的“科普实验库”,他命名为“夕阳红科普大篷车”,以供科学演示实验。

曾吃无数次闭门羹,如今成“红人”

然而,“夕阳红科普大篷车”开出去的路并不顺利。当时陈祖骥搜集了几十所学校的电话与电子邮箱,亲自去联系,甚至给有的学校打了几百通电话,联系了整整7年。但学校以没时间、不需要等各种理由拒绝了他。虽然吃了无数闭门羹,但依然没有浇灭他进行科普的热情,最后,他选择一所离家近的学校,一有空就去和校长沟通,终于,陈祖骥顺利来到镇江路小学,开始了他的第一次科学演示讲座。

“当时一天安排了6场讲座,我一大早拉着一车器材去到学校,学生们都围着我看,他们从来没看过这样的表演,像过节一样高兴。本来一节课40分钟,我的课讲到一个半小时甚至有的学生要求我讲两个半小时,他们听课很认真,中途休息也无一人出去,讲座结束后学生们还围过来签名。”回忆起第一次讲座,陈祖骥开心地笑了。

自那后,开始有学校主动联系到他,陈祖骥也正式开启了他宣传科普教育的脚步,十几年来,他去过几十所学校,共进行了170多场义务科学演示讲座,听众有接近5万人,“每一场都的场景我都历历在目。那种感觉,无法言表。”

随着讲座的增多,陈祖骥渐渐被人熟知,他多次受当地电视台邀请参加科普节目录制。原以为他的世界只有科普,没想到歌唱得也好。“青岛老年组歌手大赛”、“老年合唱团”……都有他的身影。2016年,他登上央视《越战越勇》节目,在决赛现场,陈祖骥用浑厚的嗓音演绎了一首《我的中国心》,同时,也带来了他的“科普大篷车”,现场展示自己研究制作的小实验品,并附上精彩专业的科普解说,得到初效鹏导演的大力肯定与赞赏:“科学就在我们身边,让我们跟着陈老师发现科学,走近科学。”

白天忙,晚上更忙。陈祖骥晚上休息前,经常在微信中发布科普文章。一开始他将自己写的《每日一科普》转发到微信群中,某一天,一位群友建议他申请一个公众号,希望让更多人看到科普知识。“在孙子的帮助下,2017年我开通了“夕阳红科普”微信公众号,两年多来坚持每天更新,从未间断,现在已经发布了800多篇推送。”

“有时候有新想法了,虽已凌晨1点,但我一定要坐起来尽快写。”陈祖骥将科普热点作为素材,深入剖析写成科普文章。为了跟上人们的阅读习惯,“夕阳红科普”中不仅有图文,还有陈祖骥自己用手机录制的视频,点开台灯,在桌上铺上白纸,用自拍杆固定好手机,一边拍摄一边讲解……

旧伞和旧拖把在他眼里是“宝贝”

最后,陈祖骥带记者再次来到他的“宝库”,只有侧着身子才能勉强进入,他认真地介绍起各种科学演示仪器和制作材料,“这间屋子原来是客厅,后来东西越存越多就变成了我的科普科普库,这得感谢我的家人,是他们的支持,我才能将热爱的事情坚守到现在”。

屋子里还藏着五十把旧伞和旧拖把,都是被人丢弃后他再修好的。除了自己捡的一些废弃品,陈祖骥还交了很多收废品的朋友,经常用家里的一些旧报纸换取坏伞、拖把等废弃物,自己动手修理,有时候一坐就是一下午,屁股酸到没了知觉。

修好旧物后,陈祖骥主动联系社区举办赠送会,先以讲座的形式说明环保的重要意义,然后将修好的旧物免费送给居民,除了雨伞之外,还有拖把、提包、马扎等等,居民们可以各取所需。

“这样的活动已经举办了10多次,地球的资源是有限的,用完了我们子孙后代用什么?宣传节约资源、保护环境是我送伞的目的,这也是一项很重要的科普内容,让提高老百姓的科学素质,大家必须有一个节约资源的观念。”陈祖骥说。

“每天这么忙碌,您累吗?”“当然不累,而且很快乐。这是我的心血,我一定要坚持做下去……”

如果你问谁是生活中的英雄?我想86岁的陈祖骥一定是其中之一。

我要爆料 免责声明
分享到:
© 青岛新闻网版权所有 青岛新闻网简介法律顾问维权指引会员注册营销服务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