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开答辩、公开质询、企业家参与党委政府有关会议……去年以来,青岛决策的大门越打越开,一系列创新举措让人津津乐道,纷纷点赞。汇聚民智,集思广益,青岛各项决策部署更加接地气,有温度,有热度,能感知。
有人担心,这些好做法能不能坚持搞下去?会不会朝令夕改,或者因为主要领导的调整而不搞了?
近日,青岛市委办公厅、市政府办公厅印发《关于实现“开门决策”制度化的若干措施》的通知规定——
研究经济工作的相关专题会议,邀请企业家、商协会代表参加;
民生决策,邀请群众代表参与;
专业决策,邀请专家学者参与;
社会治理决策,必须进行风险评估;
公益性决策,原则上实行公开听证。
其中明确提到:制定重大公共政策,实行公开答辩机制,通过答辩推动政策制定公开化、透明化。
“开门决策”,通过广泛听取公众和社会各界意见建议,既能充分调动和激发广大群众参政议政热情,又能充分反映民意、维护民利,还能够倒逼党委、政府科学决策水平,可谓一举多得。
青岛的一些好做法已经收到显著成效,此番将其制度化,一方面将对公共政策制定者形成“硬约束”;另一方面,将对民众心中形成良好预期,进一步激发其热情,汇聚起更广泛的民智。
1
企业家、商协会负责人要成“常客”
稍加留意就会发现,一段时间以来,青岛召开的很多经济形势分析、行业或产业发展等专题会议都可以看到企业家、或者是商协会负责人的身影。
2019年12月31日召开的青岛市委经济工作会议就邀请60多位民营企业家与会,第一时间向他们传递城市决策层的新思路。
一直以来,政府与企业似乎是两个完全独立的系统,自成体系,独立运作,企业,尤其是民营企业基本“捞不着”参加公共政策制定过程,不仅难以充分表达意见建议,信息也相对滞后,不利于企业适时做出科学决策。
去年以来,青岛不仅邀请企业和商协会的主要负责人列席党委政府有关经济工作会议、专题会议,还给他们专门设置发文“户头”,让他们及时看到有关政策文件,构建政企之间真正开阔畅通的“绿色通道”。
为了把这些好做法制度化,此次印发的通知明确规定:召开市委经济工作会议及经济形势分析、行业或产业发展等专题会议,应认真听取并吸纳受邀参加会议的经济领域专家、企业和商协会负责人的意见建议。
2
多些“雪中送炭”,少点“锦上添花”
很多政策之所以让企业“无感”,就是因为没有把准脉,不接地气,要不就是“隔靴搔痒”,要不就是“锦上添花”。
在青岛,这样的局面已经大为改观。在突如其来的疫情面前,企业到底面临着怎样的处境,遇到了哪些实际困难?如果不事先把真实情况搞清楚,那制定出来的政策就是“拍脑袋”、想当然,无法契合企业的实际需求。
在企业全力准备复工之际,青岛市民营经济(中小企业)发展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市民营经济发展局发布了青岛市民营经济(中小企业)生产经营情况调查问卷,短短一天时间就收集了450家企业反馈信息。
这份问卷围绕企业整体情况、企业生产经营情况、企业政策需求和需要帮助解决的问题、意见建议等方面设置了5大类、34大项、60小项,重点了解新冠肺炎疫情对青岛中小企业生产经营的影响、企业复工复产的实际困难和服务需求,为青岛制定和完善支持民营和中小企业应对疫情措施相关政策提供参考。
在大量调研的基础上,2月3日,青岛市政府办公厅连夜发布《关于应对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支持中小企业保经营稳发展若干政策措施的通知》,条条都是干货,很大程度上解了企业的“燃眉之急”,受到企业的极大欢迎。
此次印发的通知明确规定:制定或修订全市经济领域相关政策文件,必须突出针对性、指导性,主动了解企业所需、困难所在。对企业切身利益或权利义务有重大影响的,要吸收有代表性的企业和商协会负责人参与摸底调研、征求意见等工作;涉及特定领域的,要充分考虑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产业布局特色,充分听取地方商协会、律师协会意见。
3
“三民”“三我”将接着搞下去
每年的12月中旬,青岛的局委办“一把手”都会有些“紧张”。因为他们要挨个走上台“向市民报告、听市民意见、请市民评议”。
2019年12月14日起,青岛38个政府部门的“一把手”一一登台述职,交上一年的“答卷”,接受1万名市民代表的“批阅”。这已经是青岛连续第十一年举行“三民”活动。
于政府部门而言,“三民”活动是倾听民意、改进和提升自身工作的重要契机,用心述、倾心听、真心改,活动成为建设法治型、服务型、创新型政府的“助推器”。
于广大市民而言,“三民”活动激发了市民的主人翁精神,市民的参与热情越来越高,客观公正地评价部门,着眼大局提出有针对性的意见建议,活动成为市民行使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和监督权的重要平台。
有意见随时提,有想法尽管讲,有不满大胆说!
3月5日,青岛市委政法委、市委宣传部、市公安局、市信访局、青岛日报社、市广播电视台联合出台了《关于在全市开展“我爱青岛·我有不满·我要说话”民声倾听主题活动的意见》,正式向广大市民征集意见和不满。
活动一经启动,立即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网友纷纷通过新闻媒体、政府网站等多种渠道提出意见。全力畅通渠道,回应百姓不满。越来越多的区市和部门也开始积极回应,寻求解决之道。一个“全市一家人,有话好好说,有事好商量”的浓厚氛围正在逐渐形成。
这些好做法都被制度化了。此次印发的通知明确规定:深入开展“向市民报告、听市民意见、请市民评议”活动和“我爱青岛·我有不满·我要说话”民声倾听主题活动,发挥网络在线问政等平台作用,加强社情民意调查和数据分析,促进“开门决策”线上线下有序对接,拓展“开门决策”广度和深度。
4
让专业的人,干专业的事
过去,很多事关一个产业、一个行业,乃至全市大局的重要政策都是由少数人,甚至是一个处室的几个人制定出来的。这样的政策质量水平可想而知。
去年以来,青岛的委办局们打开大门,“借外脑”,制定政策。
其中,在制定青岛创投风投、新能源汽车、机器人、人工智能、生物科技、互联网教育等领域产业政策时,都以企业提供的意见为政策蓝本。
让专业的人,干专业的事,这就是最优的人力资源配置方式。
此次印发的通知明确规定:建立政府委托和购买决策咨询服务制度,用好国际高端智库资源,支持本地新型智库建设,搭建好智库与决策咨询联系平台,畅通智库成果报送、反馈渠道,为智库及时了解党政决策需求和经济社会发展动态创造条件。
青岛不少部门已经在这样做了。比如,青岛市发展改革委在编制《青岛总体战略构想》《青岛市产业发展战略规划》等重大课题时,就加大了与知名智库麦肯锡的合作。
此外,通知还要求建立重大决策专业咨询机制,对涉及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问题和专业性、技术性较强的拟决策事项,广泛听取智库等专业机构或专家的意见建议,充分发挥其在重大决策中的参谋作用。
5
公开答辩要成“常态”
牵头市领导带领相关委办局负责人坐在台上,向600多人汇报工作,并回答提问。这样的公开答辩绝对算得上是青岛的一大创举。
去年从4月14日至6月26日,利用15个晚上,青岛举行了15个攻势作战方案的答辩,理清了干什么、为什么、怎么干问题,开阔了视野,找准了穴位,凝聚了共识。
不少答辩人坦言:“压力太大了,感觉有点窒息。”
为了检验15个攻势的成效,青岛又创新采取了公开质询这一方式,让牵头市领导与相关部门走上台交上答卷,回应市民关切。
如果说,一年前的答辩会是通过“顶层设计”锚定航向,理清干什么、为什么、怎么干的问题;那么今天的质询会,则旨在总结一年来的成果,查找存在的问题,想透、说清、干实,对攻势的推进情况进行监督督促,推动攻势更加高效、有序开展,推动15个攻势往深里走。
从公开答辩,到公开质询,是青岛重大公共政策制定路径的重大创新,受到各方欢迎。
此次印发的通知明确规定:制定重大公共政策,实行公开答辩机制,通过答辩推动政策制定公开化、透明化。
这就意味着,公开答辩将成为制定重大公共政策的必经程序,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将“开门决策”制度化,势必汇聚众智群力,广纳真知灼见,凝聚起破解难题、干事成事的智慧和力量,同时,倒逼政策制定者提高决策水平。
如果能坚持走下去,青岛城市治理水平必然再上一个台阶。
作者 沈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