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推进实施“未来之星”工程
创新推出高端人才培养、新锐人才托举、金种子人才储备三大计划
青岛日报/青岛观/青报网讯 未来的人才和人才的未来,决定一个城市发展的未来。为积蓄未来发展优势,抢占未来发展制高点,近日,青岛着力围绕“四个转变”,制定实施了《青岛“未来之星”工程实施细则》,推出高端人才培养、“新锐”人才托举、“金种子”人才储备三大计划,立足城市未来发展和产业基础,超前谋划、前瞻布局,为更好发现人才、培养人才、使用人才、储备人才明确了路线图。
转变之一:由“锦上添花”转向“雪中送炭”
《细则》的一个最大亮点是,实现人才工作由被动认定转向主动培育、人才资助由“锦上添花”转向“雪中送炭”,在人才成长的关键阶段,相关部门主动介入,进行资助培养。
在高端人才培养计划中,遴选有望入选国家两院院士、国家级人才、国家“万人计划”专家、山东省泰山学者、山东省泰山产业领军人才的高端人才,实施2年跟踪培养,按人选层次给予用人单位100万、40万、20万培养经费,在团队建设、技术攻关、项目申报等方面给予精准扶持,助力人才取得更高成就。
在“新锐”人才托举计划中,遴选引领性强、成长快、发展潜力大的创新创业“新锐”人才,实施两年托举培养,按人选层次给予用人单位40万、20万培养经费,从人才的角度想问题、定政策,在“新锐”人才创新创业的关键期、窗口期“扶一把、送一程”,助其早日化茧成蝶。
在“金种子”人才储备计划中,建设“金种子”人才库,将有意来青留青工作的优秀在校大学生实施入库管理、跟踪培养。入库学生享受人才政策、就业岗位、实习岗位及就业创业指导信息定向推送等绿色通道服务。入库学生资源向用人单位开放,指导开展线上对接洽谈,入库学生优先获得实习、就业机会。“金种子”人才,用人单位引进全球TOP200高校、自然指数前100名高校、科研院所以及双一流建设高校毕业生,按每名本科3000元、硕士5000元、博士10000元给予用人单位培养经费。
转变之二:由“奖励人才个体”转向“激励用人主体”
谁是优秀人才?优秀人才在哪里?需要什么样的优秀人才?企业等用人单位最有发言权。新政策按照“人才跟着企业走,政府围绕企业转”思路,将以往侧重“奖励人才个体”转向注重“激励用人主体”,所有培养经费一律发放给用人单位,激励用人单位主动引进、挖掘、培养和使用人才,以政府“有形之手”,引导市场“无形之手”更好更多发挥作用。这种对用人单位实施奖励的做法,引发用人单位的广泛关注和好评,直击用人单位兴奋点,让用人单位和人才工作者拥有更多荣誉感、获得感。
青岛明月海藻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青岛高级专家协会副会长张国防说:“以往的奖励政策主要针对人才本身,现在这种对用人单位的奖励政策,是对我们用人单位重视人才工作的极大认可,可以说进一步调动起了我们育才的积极性,让用人单位和人才工作者有了很强的认同感和荣誉感。”
转变之三:由“政府评选、企业培养”转向“企业点菜、政府买单”
未来之星,由用人单位自主推报、自主培养,政府给予培养补贴,精准对接企业需求发力,充分激发用人单位内生动力,通过实施正向激励和政策引导,撬动市场主体更好发挥作用。《细则》规定,对引才育才成效突出的用人单位给予自主推荐“新锐”人才配额,专项用于引进优秀青年人才,并鼓励引进海外优秀人才,力争实现高端人才“净流入”“净增长”,对用人单位全职引进的海外高层次人才,可不受推荐名额限制,充分保障和落实用人单位引才育才自主权。
青岛人才集团猎头部负责人邓健说:“只有充分调动起市场主体的力量,保障和落实好用人单位自主权,才能最大限度激发引才育才内生动力,实现人才与用人单位、市场与政府之间的良性互动。”
转变之四:由“看帽子、看称号”转向“重潜力、重实绩”
《细则》在人才评价标准和评价方式上进行了大胆创新和突破,更加务实高效。
在评价标准上,着力破除“唯学历、唯论文、唯奖项、唯职称”等倾向,坚持“凭能力、看业绩、比贡献”,坚持“德才兼备、竞争择优、备用结合”,更加注重人才潜力和发展空间,同等条件下优先推荐青年人才。如,大胆突破传统的人才认定范畴,将“新锐”人才、“金种子”人才等“无冕之王”纳入培养范围,遴选有望带领企业成长为“独角兽”“瞪羚”企业、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隐形冠军企业、高成长性企业的经营管理人才和核心技术人才,按人选层次给予培养经费,实施重点培养、跟踪培养。
在遴选方法上,灵活引入以绩推才、以赛选才、自主荐才等方式。如,“新锐”人才遴选与相应创新创业大赛统筹进行,在国家级创新创业大赛中获得三等奖及以上、省级创新创业大赛中获得二等奖及以上、市级创新创业大赛中获得一等奖及以上且在青注册创办企业的,择优纳入托举培养范围。如,创办的科技企业近3年累计获得2000万元以上股权类货币融资的,直接纳入托举培养范围,更加突出专业认可、市场认可。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通过实施青岛“未来之星”工程,将进一步强化和落实“产业部门抓产业人才”责任机制,今后,业务主管部门要按行业领域建立后备人才信息库,做实未来人才“大数据”,通过源头挖掘、定向支持、跟踪培养、动态管理,打造人才“引育留用”黄金链条,为加快建设开放、现代、活力、时尚的国际大都市提供源源不断的人才智力供给。
(记者 刘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