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重点产业产值预计年均增速超25%,努力实现三年倍增
西海岸新区:聚势六大海洋产业集群
■船舶海工
■航运贸易金融
■临港加工
■海洋冷链
■海洋生物医药
■海洋科教服务
西海岸新区6年的高歌猛进中,海洋一直提供着澎湃动能。
国务院批复设立的这个“以海洋经济发展为主题”的国家级新区,6年来海洋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7.5%,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由21.8%提高到33.6%。发展至今,海域面积达到5000平方公里的西海岸,开始面临新的考验。
海洋经济规模还不够大,港口的辐射带动作用还不够强,海洋科技创新能力还不够突出,与国家赋予的“打造海洋强国战略支点”的历史使命相比还有差距,优势还没有充分发挥……迈进获批后的第7年,西海岸新区的海洋经济如何再突破?
经过缜密思考,结合自身经略海洋领域优势,这个国家级新区最终找准了突围方向。“海洋依然是我们发展的最大潜力。聚焦重点产业和重点企业突破发展,西海岸新区将用3年左右时间,形成船舶海工、航运贸易金融、临港加工、海洋冷链、海洋生物医药、海洋科教服务等六大海洋优势特色产业集群,海洋重点产业产值年均增速超过25%,实现三年倍增,打造海洋经济发展新高地。”市委常委,西海岸新区工委书记、区委书记孙永红表示。
▲青岛西海岸新区东部新貌。
产业港口科技合力支撑,打响经略海洋攻坚战
名字中带“海”,西海岸新区依海而生、向海而兴。
海洋生产总值的变化最有说服力。统计显示,新区海洋生产总值由2013年的491亿元增长到2018年的1182.6亿元,年均增长19%;海洋生产总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由21.8%提高到33.6%,占青岛市海洋生产总值比重达到35.5%。
但2019年新区海洋生产总值增速为12.9%。增速的放缓,究其原因,主要是海洋经济主导产业引领力不突出、沿海城市(区)的竞争压力日益增大、新建重点海洋产业项目拉动力不强。
找准了发展短板所在,新区召开常委会、专题会,多次专题研究经略海洋攻坚战,一一找到解决方案,提出了在产业支撑、港口支撑和科技支撑三个方面补齐短板。
——产业支撑,聚焦船舶海工、航运贸易金融、海洋生物医药等重点产业强链补链,建设聚大洋海洋生物医药科技园等总投资超过2000亿元的88个涉海项目。
——港口支撑,深化与山东省港口集团战略合作,加快贸易、产城融合、装备制造、海外四大板块总部项目落地,布局临港贸易、临港加工、临港金融等临港经济业态,大力发展海铁联运等新模式,全面推进港产城融合。
——科技支撑,充分发挥中科院海洋大科学研究中心等520多家科研机构和18所驻区高校作用,通过市场化手段,用好50亿元海洋产业发展基金,推进海洋科技协同创新攻关、资源开放共享和科研成果本地转化,为海洋产业发展赋能。
在新区着力推进的12大攻坚战中,打好经略海洋攻坚战位列榜首,重视程度可见一斑。“到今年底,新区计划实现海洋生产总值增长20%,达到1560亿元,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超过34%,涉海固定资产投资增长50%。”西海岸新区海洋发展局局长李巍告诉记者。
聚焦六大产业,突破重点企业关键领域
海西湾畔,梁架林立、“重器”云集。5月15日,国内最大作业水深FPSO(浮式生产储卸油装置)“海洋石油119”在这里起航,奔赴南海我国首个自营整装开发深水油田。
这座每天可以处理2.1万立方米原油、54万立方米天然气的“海上超级工厂”,拥有国内最复杂的海上油气处理工艺流程,SIT大型内转塔单点系泊系统更是全球技术领先。“重约1100吨的单点下塔体吊装到18.5米直径的月池中,中心精度要控制在3毫米以内,这在我国尚属首次。”海洋石油工程(青岛)股份有限公司该项目组负责人齐金龙自豪地介绍。
发展海洋经济,不能全面开花,必须要精准聚焦、充分彰显新区的特色和优势。在船舶海工产业领域,新区“海西湾制造”就鼎鼎有名。2019年,这里的船舶海工产业实现销售收入105亿元,在《青岛西海岸新区海洋产业突破发展行动方案(2020-2022)》中,新区提出将在2022年增长至260亿元,新增155亿元。
“下一步,将重点发展高技术及特种船舶、高端海工装备、关键配套系统和关键零部件、井控设备、深远海渔业装备等研发制造,补齐产业发展设计环节,延长产业链条,提高技术集成和设备成套化水平,提升产业全链条贡献度,推进产业转型升级。”新区工信局局长谢龙目表示。
与此同时,在临港加工、海洋生物医药、航运贸易、冷链和海洋科教服务等六大产业,新区攻坚战的路径也已清晰——采取突破重点企业、关键领域和环节,以及创新发展模式、业态、技术、产品等方式方法,推动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提升经略海洋能力。
5月14日,总投资30余亿元的5个港产城一体化项目在新区集中开工,涵盖海洋高端化工和新材料研发、滨海文化旅游、交通设施等领域。依托董家口港,董家口经济区全力推进“以港促产、以产带城、港产城一体化”的发展战略,加快建设富有活力的现代化绿色新港城。
青岛前湾港巨大的溢出效应也日益显现。在加快打造世界一流港口的同时,前湾港抢抓青岛建设上合示范区、山东自贸区青岛片区等战略叠加机遇期,依托良好的港口条件,拓展港口腹地纵深,加快发展国际中转业务,大力发展高端港航贸易,建设国际航运贸易金融创新中心。
520多家科研机构为海洋产业发展赋能
坐落于新区青岛科教园内的中科院海洋大科学研究中心,汇聚着中科院海洋领域的优势研究力量。得益于以研究中心为代表的520多家科研机构和18所驻区高校,西海岸新区经略海洋有了足够的“智力”底气。
“下一步,我们将依托重大海洋科学研究及服务平台,突破一批海洋能源、智慧海洋、深海装备等关键领域的技术,大力发展海洋科教服务、海洋信息服务和海洋技术服务,加快产业集聚,力争2022年海洋科教服务产业主营业务收入新增100亿元。”新区发改局局长赵英民透露。
记者了解到,围绕创新链布局产业链,西海岸靶向海工装备、海洋生物、海洋新材料等产业需求,组织实施了关键技术攻关100余项,20余项技术达到国际国内领先水平,水面无人艇、柴油机综合电控系统等一批标志性科研成果实现产业化。
夯基筑台,立柱架梁。海洋科教服务、海洋技术服务重点开始向古镇口融合区集聚发展,以古镇口区域为核心、与青岛开发区联动发展的创新链条布局正在形成。海洋科技信息服务领域,依托着山科大海洋科学与工程学院、青岛光谷软件园等创新载体不断加强国际合作,加快产业集聚。
“突破六大产业,引领海洋产业能级跃升,必须深化要素市场化配置,提高全要素生产率。”李巍向记者表示。为此,该区专门出台了16条支持政策,分别从土地、资金、科技、产业等方面推动海洋产业强链补链。
其中,将连续5年、每年安排1亿元强链补链专项资金,支持海洋产业发展、海洋高层次人才成果产业化项目和海洋科技创新平台建设。不止于此,新区还设立了50亿元的海洋产业发展基金,通过市场化手段,推进海洋科技协同创新攻关、资源开放共享、科研成果本地转化,为海洋产业发展赋能。
海纳百川,以奔涌成其壮阔。乘着经略海洋国家战略的东风,西海岸新区潮平海阔,扬帆深蓝。(青岛日报/青岛观/青报网首席记者 陆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