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的开放优势是
“双向开放”。
青岛的“双向开放”,就是面对国际、国内两个市场的开放,既得有成为国内企业走向国际市场满足外需的出口开放功能,也得有立足国内市场需求整合国际市场优质资源进口的开放功能,既服务于中国企业走出去拓展市场赚取利润,也服务于国外资源走进来满足内需走进中国市场。
这也是在当前形势下,构建国内国际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青岛优势与青岛作为。
青岛“双向开放”最大的平台就是“一带一路”国际合作新平台,这个新平台,面向的不仅仅是上合组织国家,而是包括上合组织国家在内的整个“一带一路”国家。中央要求这个新平台要推动东西双向互济、陆海内外联动,推动在国际物流、现代贸易、双向投资、商旅文化、海洋合作等五大方面的国际合作,这意味着,青岛要向东从海上连接东北亚、日韩,向西从陆上到上合组织国家、中亚到欧洲,推动国际间的“陆海联动”。
因此对于青岛这个对外开放新高地上的桥头堡来说,当下中国的扩大内需,也应该成为青岛扩大开放的新动能。
越是在国际市场疲软、开放面临严峻挑战的时候,内需的作用就越发凸显出来。在传统印象中,拉动中国经济最强力的马车应该是出口,但事实上中国的外贸依存度一直在下降,例如2003年中国的外贸依存度高达60.2%(同期大多发达国家的外贸依存度在14%—20%);但到了2018年,中国的外贸依存度就已经下降到了33.89%(同期美国为20.5%、日本为29.92%、韩国为68.7%),这说明中国的内需市场正在不断成长,对经济的拉动作用正在不断上涨。以国际市场视角来看,就说明中国在作为世界工厂不断向全球供给产品的同时,14亿人的巨大市场也开始向全球供给需求,中国不仅是国际市场上的供给侧,也越来越成为国际市场上的需求侧。
青岛作为开放城市,当然也要把不断扩大的内需作为扩大自身开放的动能。
出口多会打造出世界工厂,进口多则会打造出世界市场,这都是扩大开放的题中之义。当下青岛在着力帮助企业找订单拉动出口之时,也应该瞄准国内市场需求,整合进口资源,让青岛不仅成为出口集散地,更成为优质商品、先进设备、高端技术乃至国际人才的进口集散地。毕竟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在许多行业许多领域,都缺乏足够的积累和经验,可能许多十几二十年前就已经在国外成熟的技术,中国至今仍未攻关成功(如芯片、高端制造、航空航天等),这些资源、技术、人才,有的集中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尤其是前苏联地区;有些则是已经在国际市场上流动,具备引进的可能性。这种眼光向内看需求、向外找资源的开放,重要性不亚于以出口为代表的的世界工厂式开放。
青岛在这方面可以发挥更大的开放作用,让青岛成为中国发展借助外力的重要渠道。这样才能让青岛这个开放城市,在开放格局中不仅仅是进出口的终端口岸,更是资源整合的枢纽平台。
例如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对沿黄9省都提出了更高的发展要求,也必将催生对新技术、新业态的新需求,以青岛为龙头的山东半岛,不仅要成为沿黄流域的出海口,也得成为国际市场先进技术、设备以及高端人才的入海口,成为全球新理念、新模式进入沿黄流域、进入中国的大通道,这也是“东西双向互济”的功能之一。
其实青岛着力建设的“国际客厅”,就已经包含了引进全球优质资源,满足国内发展需求的“揽客”作用。去年以来,青岛举办了包括全球创投风投大会、跨国公司领导人青岛峰会、博鳌亚洲论坛全球健康论坛等在内的300多场大型会展,其中超过三分之二是国际性盛会,还与新、日、韩、德、英、美等6国举办了14场“六国双周”等极富特色的交流活动,住友商事株式会社会长中村邦晴、微软公司资深副总裁柯睿杰、韩国希杰集团会长孙京植、德国博世集团董事长邓纳尔等等,都成为了“国际客厅”的常客。
一系列重大活动平台和“双招双引”展示平台,让全球的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技术流通过青岛,源源不断地输送到其他兄弟城市。世界经济规律表明,中心城市就是服务型城市,服务周边作用的发挥程度,直接决定中心城市所能达到的高度。以伦敦为例,世界20%的船级管理机构常驻伦敦,50%的油轮租船业务、40%的散货船业务、18%的船舶融资规模和20%的航运保险总额,都在伦敦进行。正是因为伦敦面向世界、服务全球,才成为了世界级的航运中心、贸易中心、金融中心。
这就是青岛一直在打造的双向开放格局:
青岛愿意为国内、国际的企业、城市,提供集展示、推介、路演、接洽、交易等功能为一体的平台,提供法律、审计、会计、签证、生活等全方位配套服务,让资源要素通过平台发生互动耦合,从而实现价值倍增。只要来到青岛,走进这间“国际客厅”,各国企业、商会、地方政府就能方便、快捷地对接资源,融入中国开放发展的宏大棋局。
青岛要打造“国际客厅”,找准自身的独特禀赋,发掘自身的比较优势,才是收获事半功倍之效的终南捷径。正是基于这一清晰的研判,青岛在“国际客厅”的打造中,明确将日本、韩国、德国、以色列、上合组织国家选定为“国际客厅”的“主宾”,明确提出,加快建设中日、中韩、中德、中以、中国与上合组织国家的“国际客厅”。目前中德、中日“国际客厅”已经开门迎客。
以5月份刚刚开门迎客的青岛日本“国际客厅”为例,揭牌当日就现场签订了17个项目、总签约额35亿元。日本企业,尤其是日本的中小企业,走进中日“国际客厅”,不仅仅是走进了青岛,而是走进了胶东半岛、走进了山东,面对的不只是青岛这1.2万平方公里,而是胶东半岛的5万多平方公里、山东的15.7万平方公里,不只是青岛这1000万人口,而是3000多万乃至上亿人口。由此延伸,是黄河流域、整个中国乃至“一带一路”的广袤市场。同样,国内的城市、企业,可以根据自身发展需求,在青岛这个“国际客厅”,寻找自己急需、日本擅长的高端制造、医疗健康、汽车、机器人、文旅等技术、模式、经验、人才,国内的内需也成为日本企业进入中国市场的动力,更成为青岛扩大开放的动能。
当国内国际的资源都能在青岛“国际客厅”整合集散,青岛当然就不再是一个大陆尽头的末梢终端,而是资源整合、优化配置的枢纽节点,青岛在开放格局中的定位才能真正从终端变成中间,这才是完整体的“国际客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