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新闻网6月12日讯(记者 丁淑华)2020年5月29日下午,青岛古籍收藏爱好者毛常顺老人带着几部他收藏的古籍,在儿女的陪同下,来到了青岛市图书馆特藏部。他此行有两个目的:一是将十三年前寄存在青岛市图书馆的120册古籍转移到孩子名下,二是另外再寄存几部古籍。
毛先生是2007年青岛市图书馆推行“古籍寄存”模式后,首批来寄存的市民之一。据毛先生介绍,他热爱中国传统文化,多年来热衷于收藏古籍,所收古籍多为辗转求购所得,但苦于家中保存条件有限,2007年从报纸上得知青岛市图书馆推出“古籍寄存”服务后,非常欣慰,解决了其燃眉之急,于是毛先生将其120册古籍寄存在了青岛市图书馆。时隔十三年后,在青岛市图书馆特藏部,毛先生再次见到了这120册保存完好的古籍,颇为感慨,认为还是寄存在图书馆条件好,很放心,并对图书馆特藏部工作人员多次致谢。
毛常顺先生和儿子在青岛市图书馆签署《古籍寄存协议书》。
青岛市图书馆“古籍寄存”模式最初是如何创建的呢?这就要追溯到2007年,在那年的全国古籍保护试点工作会议上,青岛市图书馆与国家图书馆等57家单位正式成为全国古籍保护工作试点单位。
根据国家古籍保护中心的统一部署,青岛市图书馆于2007年开始进行古籍普查工作,对全市的古籍收保护情况进行摸底。在普查中发现,有些个人或单位收藏了数量可观的古籍,在这些古籍中不乏善本。但由于种种原因,保存这些古籍的环境和条件十分不理想,致使这些古籍老化、破损加快。
为了更好地推进古籍保护工作的开展,切实把我市的古籍保护好,青岛市图书馆在收藏古籍条件全部达到国家标准的前提下,在全国率先推出了古籍寄存模式。针对个别单位或个人收藏家古籍保存条件差、古籍保存不当等情况,创新性地提出了“古籍寄存”的方式,即青岛市图书馆免费保管单位或个人所藏古籍,而古籍所有权不变。作为一种古籍保护创新模式,这一举措在当时引起了全国古籍普查督导小组的重视,被称为“青岛寄存模式”。青岛市图书馆与寄存者签订寄存协议,寄存者自愿寄存,图书馆免费代为保管。对寄存的古籍,实行分级管理,对部分古籍将免费做函套;对善本将做古籍书盒。
青岛市图书馆工作人员与毛常顺先生一起登记寄存古籍情况。
古籍寄存服务一经推出,即引发了不少古籍收藏单位和个人的关注。读者咨询电话络绎不绝,还有读者直接拿着收藏多年的古籍到青岛市图书馆办理寄存手续。到2012年5月份,图书馆共接收寄存古籍52种,400余册。委托寄存古籍者对这一举措都给予了很高的评价,认为图书馆此举可谓是利民惠民,想民之所想,解民之所急,尤其是在得知图书馆给他们寄存的古籍免费做了函套后,都很感谢和欣慰。也有少部分寄存者,因为家里古籍保护条件改善或其他原因,不需要继续在市图书馆寄存,市图书馆通过程序再将古籍交还给了个人。目前,仍有30余种300多册古籍在市图书馆寄存。这些寄存古籍被编号、排序,整齐完好的保存在恒温恒湿、防虫防蛀的古籍书库内。
收藏寄存古籍的古籍书库。
古籍既是珍贵的,也是脆弱的。对于青岛的气候条件而言,古籍最重要的就是防潮和防虫。青岛市图书馆古籍书库是符合国家标准的恒温恒湿书库,温度常年恒定在16-22℃,湿度保持在45-60%,还配备了专门的消防和安全监控系统。为了防虫防蛀,古籍书橱都是内贴樟木板的。十余年来,作为代保管者,图书馆工作人员定期检查古籍保存状况,精心保护,给大部分古籍做了函套,寄存在此的古籍与馆藏古籍都受到了完好的保护。因为在古籍保护方面的突出表现,青岛市图书馆于2008年4月入选第一批全国古籍重点保护单位。青岛市图书馆不仅在保存古籍方面积极开拓思路,创新服务。在研究和开发古籍上同样不遗余力,有六部古籍入选了《国家珍贵古籍名录》,并整理出版了《青岛市图书馆藏山东文献珍本图录》等著作。
传承文化根脉,共筑民族未来。古籍寄存服务从2007年推出,承担着责任,传承着文明,至今已经走过了十三载。这个举措不仅使个人收藏的古籍得到了更好的保护,也促进了古籍保护条件差的单位积极改善保管条件,促进了古籍保护工作进一步深入开展,让民族传统文化走得更深更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