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日报2020年6月15日1版
让城市烟火气氤氲起来
□青岛日报评论员
时间的两端:早晨和夜晚的生活气息浓度,最能测量一座城市的体温,是城市经济繁荣度、活跃度、开放度的重要标志。
又见炊烟!早市上热气腾腾的豆浆油条,夜市内让人垂涎的各色小吃……抗击新冠疫情几个月后,城市开始逐渐恢复原有的热闹,人流渐增,烟火重燃。当前,虽然疫情已经基本得到控制,大部分企业实现复工复产,但其对人们心理造成的冲击仍需时间治愈,社会生活完全复苏尚需时日。在这种情况下,市井烟火最能抚慰人心。
城市由人组成,烟火气是城市应有的温暖底色。摊位、小店、铺面,一点点细碎的爝火微光,既是一家老小的生计,也象征着城市活力的回归。如何让城市更有温度,生活气息更加浓郁,关键在于社会经济的复苏。
复苏社会经济,要在保居民就业上下功夫。考虑到未来的不确定性,许多人将钱袋子攥得更紧,在消费上也更加谨慎。就业是民生之本,要以消费刺激经济,带动更多氤氲的烟火气,保居民就业至为关键。我们要坚持减负、稳岗、扩就业并举,健全有利于更充分、更高质量就业的促进机制。加大援企稳岗力度,全面落实阶段性减免、缓缴社保费等政策;支持以创业带动就业,鼓励多渠道灵活就业。针对今年高校毕业生就业难问题,拓宽就业渠道;针对农民工打工难问题,引导农民工安全有序转移就业。努力新增就业人口,让人人有工作、人人有钱赚,民众才能做到“手中有钱,心中不慌”,烟火气才能袅袅不绝。
复苏社会经济,要在保基本民生上下功夫。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实现之年,是脱贫攻坚收官之年,更要求我们一鼓作气、乘势而上,确保脱贫攻坚目标任务如期全面完成。做好保基本民生工作,要帮助群众解决社保、医保、就学等方面的实际困难,落实好特殊困难群众兜底保障工作。我们要强化就业、义务教育、医疗健康、社会救助等保障措施,扩围失业保障,将现行保障范围扩展到全部参保失业人员;完善社会救助体系,实现低保和社会救助应保尽保,对受疫情影响遭遇暂时困难的人员做好临时救助。做到“两不愁三保障”,兜住民生底线,烟火气才能处处升起。
复苏社会经济,要在保市场主体上下功夫。各类市场主体尤其是民营企业,是吸纳就业的“主力军”,2019年青岛民营经济新吸纳就业60余万人,占全市新增就业人口81.81%。保市场主体就是保就业、就是保民生,只有帮助企业解决实际困难,才能千方百计把疫情造成的损失降到最低。我们要落实落细今年以来出台的惠企政策措施,视情再及时调整出台一批工作措施和支持政策,切实做好培育市场主体的各项工作,努力保持新增市场主体和新增企业数量继续实现较快增长。我们要进一步深入进行市场化、法治化改革,为企业发展提供充足的环境土壤;进一步推进减税降费,降低企业干事创业的要素成本。
保住了就业、基本民生和市场主体,就有收入,就会拉动消费、扩大市场需求。危困从来都是创新者的机会,虽然疫情当前,但多个国家战略叠加,让青岛面临前所未有的发展大势。我们要超前谋划,快人一步,发现和抓住新成长空间,乘势而上,化危为机;我们要正视青岛投资不足、结构不优的现实,认清机遇,抢抓机遇,推动高质量发展;我们要以奋发有为的状态、超越常规的力度、改革创新的办法、真抓实干的作风把各项工作抓紧抓细抓实。牢牢抓住15个攻势这条全市工作的主线,整体部署改革发展、协同推进工作,把涉及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领域联通、各个方面贯通、各个环节打通,形成“搞活一座城”的底层逻辑,增强改革发展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
经济的活跃、产业的升级、市场的繁盛,必将带动居民收入水平提高、民生改善力度增大,更好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升腾起更迷人的烟火气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