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 青岛新闻 > 正文
青岛冠状病毒肺炎平台

看得见科研更看得见市场:100个获奖项目里的青岛创新

2020-07-04 05:40 来源: 回澜听涛
分享到:

无论是一个区域,还是一个企业,如何才能在激烈的发展竞争中抢占先机、脱颖而出?“长三角”和“珠三角”实践给出了答案——真正用好创新这把“金钥匙”。

事实上,南北经济差距拉大最核心、最关键的是科技创新的能力。眼界放宽,整个山东在科技创新方面与广东、江苏差距比较刺眼。

正因如此,“着急”了的山东开始正视问题和差距,不再遮遮掩掩,求新求变的步伐一直在加快。

变化中的山东在科技创新方面迎来新成绩单!7月2日下午,山东省科技创新大会在济南召开,共授予245个项目(人选)2019年度山东省科学进步奖,青岛共有100项成果获奖,占全省41%,获奖数量和质量均创历史最好成绩

对于青岛和山东来说,这份成绩单在当下都有较重的分量,不仅让外界看到了以青岛为代表的山东在经济转型、新旧动能转换中的创新活力,也为整个山东各地市的科技创新和产业升级提供了一个可供参考的样本,更是对青岛去年以来发起“科技引领城建设”攻势的一次成果验收。

青岛已经意识到,如果在创新上,特别是科技创新方面不能有大的突破、不能发挥引领作用的话,那就会始终徘徊在二流城市行列,跨入不了一流城市的门槛。

作为全国众多城市当中工业产业门类最齐全的城市之一,青岛具备创新的产业基础和土壤,但在基础科研领域和科技成果转化方面的短板一直比较明显。

而纵观近几年崛起较快的“网红”城市:武汉、合肥、西安等,一个共性现象是越来越重视基础科研领域的创新。武汉的光谷系、合肥的中科系、西安的军工电子系,都是依托高校、科研院所和当地产业、企业形成良好的互动,转化成新兴产业集群,从而带动整个城市的快速崛起。

去年以来,青岛显然注重在这一领域发力。在发起的科技引领建设城攻势中,明确提出要加快聚集高校、科研院所等全球创新资源和创新人才,激活城市创新活力。

以青岛和清华大学的合作为例,去年10月28日举行的清华校友助力青岛高质量发展论坛项目对接会上,青岛大手笔邀请了来自全球2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校友会代表和国内100多家校友会的代表、超过70家校友企业上市公司、200余家行业领军企业,及清华系投资机构代表、清华国家知名智库专家学者、清华海内外产业领军人物和企业家代表累计约800人参会。

顶尖高校院所本身就是科技创新的顶尖资源节点,以顶尖高校院所为平台,串联起来的是顶尖的创新人才、创新团队、创新企业、创新项目,进而成为城市发展的磅礴创新动能,这也是武汉、合肥、西安等城市的共同经验。

青岛也正在平台思维、市场逻辑下,更广泛地与高校院所开展科技创新合作。目前,青岛已引进50余家高端研发机构和30多所高等教育机构,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复旦大学、武汉理工大学、哈尔滨工程大学、天津大学等都与青岛开展了合作共建;在美、英、法、德等四大洲十余个国家和地区建立32家“国(境)外引才引智工作站”,覆盖纽约、洛杉矶、法兰克福、伦敦等海外高层次人才聚集知名城市;目前共有各类驻青院士156人、国家特聘专家177人、“万人计划”专家82人,每年有超过18000名外国人才在青工作。

科技创新重要,创新成果产业化也很重要。山东省委常委、青岛市委书记王清宪在多个场合中提到:“科研本身不是创新,从科研到投入市场的全过程才是创新。”

在青岛市获奖的100个项目中,有85个是主持项目,这当中企业参与完成的项目达到58个,占68%,这是非常值得肯定的趋势。

纵览青岛获奖项目名单,不难发现青岛院所集中的科研优势确实突出,各大高校和院所轮流上阵刷屏。不过青岛虽然科研实力,尤其是海洋领域的科研实力雄厚,但成果转化一直是青岛的发展痛点,许多青岛成果落在外地孵化,成为他人的发展新动能。比如青岛科研实力较强的海水养殖产业,研发出来的新品种,大多都到南通、烟台等外地进行转化,培育起了一批外地大型养殖企业、做大做强了外地产业链,青岛本地反而一直没能发展起同等规模的企业和产业。

过去青岛在成果转化方面有短板,很重要的原因在于资本力量不足,成果转化在青岛本地找不到足够的资金支持。成果转化背后,离不开资本力量。而资本,正是青岛去年以来成长速度最快的发展因子。

去年以来,“投资青岛就是投资国家战略”成为资本市场共识,全球创风投基金纷纷布局青岛。截至2019年底,青岛创投风投备案基金404只、管理规模903亿元,分别比2018年增加136只、185亿元,青岛成为2019年私募基金管理人增速的全国冠军。规模高达500亿元的青岛科创母基金,则是精准为科创产业化投送了“航空炸弹”。过去束缚青岛科研成果转化的一大掣肘就是资金不足,如今雨后春笋般成长起来的本土创风投力量,正在补上这一短板,为青岛的研发和转化提供资本土壤。也正是因为资本力量的壮大,越来越多的科研成果正在青岛孵化成长。

成果转化的另一大阻力,来自研发与市场的脱节。

技术的应用和技术的研发同样重要,因为只有那些具备市场价值的科研成果才会被迅速商业化,不仅成为经济发展的动能,也改善着我们每个人的生活。因此真正科研实力强劲的城市,不仅是研发实力强,转化实力同样也得强。但是今年青岛获奖项目中出现了大量企业名字,则说明青岛在扭转这一短板。

有了量变的积累才会迎来质的改变。

68%的获奖项目有企业参与,从一个侧面说明了青岛科创型企业生态的逐步完善。2019年,随着“科技引领城建设攻势”的发起、长江以北地区国家科技创新基地建设的打响,青岛国家备案科技型中小企业达到2497家,增长38%;全市高企总数3829家,增长23%,新增上市高企4家,总数24家,诞生首家科创板企业——海尔生物医疗。这是青岛能在2019年度省科学技术奖评选中斩获佳绩的重要生态基础。

与深圳对标,青岛的科研人才有40%在科教文卫机构工作,而深圳深圳90%的科研人才工作在产业一线。青岛科创企业的增多、生态的完善,也必将为科研人员提供更多岗位与选择,企业与院所的深入合作,也必将让院所的研发与市场的需求更加“适配”,逐步构建起产研沟通交流、良性循环的生态环境。

这就是市场逻辑。

重视科研、重视转化,重视技术、重视市场。

青岛能够在2019年度山东省科学进步奖中斩获前所未有的成绩,看得出科研积累,更看得见市场方向。市场逻辑、资本力量下,青岛的科研与产业正在呈现紧密结合的趋势,这恐怕才是青岛最大的收获。

我要爆料 免责声明
分享到:
© 青岛新闻网版权所有 青岛新闻网简介法律顾问维权指引会员注册营销服务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