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 青岛新闻 > 正文
青岛冠状病毒肺炎平台

@青岛人,舌尖上的青岛“非遗”,你吃过几个?

2020-07-04 09:17 来源:青岛日报
分享到:

开餐!端上非遗美食

青岛锅贴、郑庄脂渣授牌踏上非遗晋级之路

世界上的风景有千千万万,但很多时候让人印象最深的却是一顿饭。非遗美食,大都是老百姓身边的家常,但却凝聚着一方土地最特色的烟火气,延续着一座城市的生活情结。7月3日,青岛锅贴、郑庄脂渣获授牌,记入李沧区第四批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自此,市民熟知且常吃的青岛锅贴、郑庄脂渣等开启了未来市级、省级的非遗晋级之路。

地道青岛味道入选非遗

7月3日下午5点,李沧区在乐客城举办“时尚文化·乐客城市集”,助力夜经济发展。这场主打时尚的市集在7月3日、4日连开两晚,除了有年轻人最喜欢的黑科技、潮流音乐等,还把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请上舞台大放异彩。

现场,李沧区为入选第四批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的项目进行了授牌,包括新入选项目13项,扩展项目2项。其中,在传统技艺类别中,郑庄脂渣制作技艺、老赵家风味臭鱼制作技艺、青岛锅贴制作技艺、东李老曲家猪苦肠制作技艺入选,这些青岛人熟悉的吃食,正式成为非遗美食。

一下子与这么多非遗美食项目零距离,现场的市民也纷纷拿起手机拍照。“没想到我们常吃的锅贴、脂渣都申请非遗了,周末带着父母再去吃一顿。”市民王先生对身边的朋友感叹道。当晚,时尚市集的“夜读李沧”诵读,“古音李沧”展示的手语舞、古典舞、琴歌等也吸引了大量市民驻足。孩子们手拿糖人、面人等非遗玩具,更是高兴。

非遗美食融入生活方式

提起青岛本地美食,青岛锅贴几乎是家喻户晓。青岛锅贴沧口锅贴铺,是青岛锅贴的总店。始创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是青岛锅贴的基础和旗帜,历经百年长盛不衰,透着一股古朴典雅,老而弥坚的形态,目前正在改造中。此外,还有四流中路店、四方分店和胜利桥快餐店。授牌现场,青岛锅贴的工作人员告诉记者,青岛锅贴共分为四大系列五十多个品种。这其中有高雅的鱼翅、刺参、鲍鱼为主料的“三珍锅贴”;又有适合大众口味的“三鲜锅贴”等。此外,还推出了“集京鲁川粤之精华、纳鲜香娇嫩之特点”的青岛锅贴宴,深受社会各界的厚爱。在青岛,一份锅贴可以是早饭,也能成为大家的中饭甚至晚饭,看似随意,实际也是一种生活方式。

对青岛人来说,脂渣也是如此。“㸆出来的郑庄脂渣!脂渣不是肉渣!脂渣不是油炸!脂渣不是油渣!”郑庄脂渣的这句宣言,外地人可能还是不太明白,青岛人却早已心照不宣。“郑庄脂渣创始于1993年,多年来一直秉持精心选料,严格按照‘瘦八肥二’的标准,经140℃低温精炼,减少营养流失,保证肉质新鲜、口感酥脆。加工过程也进一步革新,更符合健康理念。”郑庄脂渣的工作人员说。现在,青岛人不止吃脂渣,还爱上了脂渣餐饮,脂渣拌圆葱、脂渣炖锅、脂渣大包子等也深受青岛人喜爱。

青岛非遗美食个顶个

提起非遗美食,青岛人早已不陌生。2007年,青岛市公布了第一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记者从市文化和旅游局非物质文化遗产处获悉,截至目前,青岛已有五批167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在这其中,与饮食文化相关的就有不少,包括:即墨黄酒传统酿造工艺(即墨老酒黄酒传统酿造工艺、妙府黄酒传统酿造工艺)、面塑(崂山面塑、流亭大馒头)、香酥鸡烹饪技艺、万和春排骨砂锅米饭制作工艺、青岛糖球制作技艺、古法榨油技艺(胡姬花古法榨油技艺)、海产品传统制作技艺(沙子口金钩海米加工技艺、海鲜传统腌制技艺、石花菜凉粉加工技艺、海鲜腌制技艺)、蒸馏酒传统酿造技艺 (寺后老烧锅酒传统酿制技艺、琅琊酿酒工艺)、肉食传统制作技艺(周氏流亭猪蹄制作技艺、泊里烧肉、城阳大面子制作技艺)、传统面食制作技艺(即墨麻片制作技艺、水煎包传统手工制作技艺)、崂山绿茶制作技艺、胶州湾海盐制作技艺。

其中,崂山面塑、流亭大馒头、香酥鸡、万和春排骨砂锅、青岛糖球、沙子口金钩海米、石花菜凉粉、周氏流亭猪蹄、泊里烧肉、城阳大面子、即墨麻片和水煎包等都是岛城市民熟悉的美食。而香酥鸡,沙子口金钩海米、周氏流亭猪蹄、万和春排骨砂锅、即墨老酒黄酒、妙府黄酒更是登上省级非遗名录。

非遗美食影响力不断扩大

“近年来,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影响力不断扩大,近年来申请的美食类非遗项目比之前有所增加,也是看到了非遗这块招牌对其发展的带动。入选区级非遗后,才有机会申请市级、省级和国家级非遗,项目可以拥有更好的平台,带来更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李沧区文旅局工作人员说。

近年来,青岛非遗美食的影响力不断扩大。崂山区王哥庄街道阿明馒头店李海青被选派参加了“中国非遗美食世界行(法国)系列活动”,担任了“世界和平公益爱心晚宴”的宴会主理,斩获“中国非遗美食(巴黎)国际邀请赛”金奖,青岛人熟悉的非遗美食走向了国际舞台。

青岛市文化和旅游局非物质文化遗产处工作人员介绍,当前,入选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将有机会获得青岛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专项资金补助。下一步,我市将鼓励非遗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利用网络销售平台销售相关产品,这些项目将有机会参加青岛市“传承与共享”非遗大集、参加中国非遗博览会等。“青岛非遗”公众号等加大宣传力度。

幕后故事

为学技艺凌晨2点就起床

32岁的曲训群,是东李老曲家猪苦肠的第五代传承人。东李老曲家苦肠于1884年由老祖曲成金腌制发明秘方,1933年由曲训群的太爷爷曲学君老先生改进秘方并进行售卖,1955年由其祖父曲知元接手并在东李村村办企业东李肠衣厂进行加工,1997年传承至其父亲曲宝亮经营至今并创立独立门店,2008年曲训群作为老曲家第五代传承人参与加工制作。

老曲家苦肠所用主材是精挑细选的优质猪小肠,猪的小肠营养较为丰富,有丰富的蛋白质、铁、镁、核黄素等营养元素。经过多道工序严格制成。清洗猪小肠三至四遍、再卯煮猪小肠,把洗净完毕的猪小肠放到大锅中,边卯边搅拌,使其均匀受热,再反复清洗;接着缠制猪小肠然后经过秘制老汤煮制。多年来,一家人诚信经营,传承古法手工制作,积攒了良好的口碑。

“最开始接手时,真的有点扛不住。为了保证货品新鲜,每天凌晨2点就要起来干活,每天早上8点做完开张售卖,有时候要一直忙到下午。大约两三年的时间,我才逐渐掌握了家里的技艺。”曲训群说。2015年,曲训群为家里的猪苦肠申请注册了商标,也开始在网络上进行宣传。他告诉记者,之所以要申请非遗,就是要把传统手艺传承下去,不能把手艺丢了。接下来,曲训群计划梳理相关制作工艺的书面材料,将制作方法整理成册,同时多渠道积累资金扩大店面,不断改进制作技艺,购买先进设备加大生产,打开东李老曲家猪苦肠的知名度。

青报全媒体记者 马晓婷

我要爆料 免责声明
分享到:
© 青岛新闻网版权所有 青岛新闻网简介法律顾问维权指引会员注册营销服务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