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里来了副局级干部引来4000多万大项目
青岛日报/青岛观/青报网讯 从面朝黄海,到脚踏黄土地,从在机关与干部对话,到走进田间和群众拉呱……这半年来,姜勇的工作生活像是坐上“过山车”,来了一个大转折。
去年12月份,作为青岛市委组织部副局级干部的姜勇遴选为平度市田庄镇张东村党支部书记。
今年3月份,克服疫情带来的施工影响,5000棵速生杨扎根张东村、绵延10公里;5月份,高近3米、重10余吨的村碑石立在了村头,村庄有了新标识;6月30日,总投资4000万元,规划建设57座樱桃西红柿日光温室的“田庄特色农业园”在张东村的田野里开始施工……
沉寂了20多年的张东村开始“起航”了。
“村里的湾塘要治理,项目要继续引进,新时代文明实践各项工作要加大推进力度……把村里以前没做的工作开展起来,已经开展的工作做得更好。”作为张东村领航人的姜勇瞭望着远方,“夯实基层组织战斗堡垒,以组织振兴引领产业振兴、推动全面振兴,只有一个个村级党组织强起来了,老百姓的日子才更有奔头。”
规划新方向 为村庄产业振兴注入动力
全村400余户、近1300人,拥有耕地2700余亩,作为田庄镇政府驻地村庄,张东村区位、交通、土地资源等有着比较明显的优势,但产业发展多年来一直“安于现状”。
“小麦、玉米轮番种,年轻人早出晚归到附近企业打工,生活还算安逸。”张东村村主任刘万杰笑着说,这些年来除了哪家儿子娶媳妇有点喜庆外,村里再没有什么大事能让大家激动了。
随着姜勇的到来,张东村这种波澜不惊的状态被彻底打破。
“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基础,有了产业群众才能增收。张东村产业发展难就难在没有找到合适的路子。”姜勇带着村“两委”成员考察研究,最终确定发展樱桃西红柿种植这个高效农业项目。
划定地块、土地流转、寻找平台公司投资……经过前期紧锣密鼓筹备,投资4000万的田庄特色农业园项目顺利开工,年底前樱桃西红柿就能挂果。村民们不仅开辟了新增收途径,每亩地每年还能获得850元的土地流转费,平静多年的张东村终于泛起波澜。
乡村振兴,规划先行。一个村庄和一座城市一样,同样要有因地制宜的规划。今年以来,姜勇带领村“两委”成员,结合实际将村庄产业发展规划为“三轴三区”多节点空间结构:以昌平路、财源街、育才路为轴,将村庄划分为高效农业产业区、村庄康居片区、商贸服务区三个功能产业片区,并辅之布局多处空间节点,丰富了村庄发展空间层次。
产业从无到有,规划图纸逐步变为现实,张东村的大事好事越来越多。
筑牢根与魂 畅通政策落实“最后一米”
“只有将村‘两委’班子带领好,调动起党员干部的积极性,筑牢村级党组织根基,村庄才能发展好,上级政策才能更好落实。”姜勇着手进行强班子、提能力、建机制等一系列工作,打通政策落实“最后一米”。
“支部强不强,全看‘领头羊’,我这个村党支部书记必须带头干实事,将51名党员的积极性调动起来。”姜勇认为,大事小事都是老百姓的事,看似鸡毛蒜皮的小事对村民来说也是大事。小到垃圾桶摆放、大到村庄产业发展,他都逐一认真研究解决。新冠疫情防控期间,姜勇自大年初二就和党员干部并肩奋战在抗疫一线,有效保障了村民的生命健康安全。
“以前村里召集党员和村民代表开会,来的人不多,现在每次党群活动日,就连80多岁的老党员都赶过来,屋里坐不了,大家就站在屋外听。”张东村老支部书记刘宝林说,这是因为大家看到了村庄的变化和村“两委”的干事热情,积极劲也就上来了。
7月9日,经过广泛征求意见张东村新修订的村规民约完成。“支部变强了,村庄管理有了新规则,政策落实的‘最后一米’通畅了,老百姓才能真正享受政策带来的红利。”姜勇说,下一步,还将制定关于对村干部监督管理的一系列规章制度,真正将村“两委”建设得更强、更健康。
过好“三关” 他成为村民眼中爱“串门儿”的书记
“刚来到的时候真的是‘两眼一抹黑’,不知从何下手。”面对初到村庄工作时的场景,姜勇非常明确地告诉自己,“必须转变,快速融入村庄、开展工作。”
刚到张东村,姜勇就要求自己要过好“三关”:过好工作关,工作对象由原来的党员干部变为村民群众,必须转变工作方式;过好生活关,有饭吃、能睡觉就行,不能贪图安逸舒适;过好心理关,要放下架子、扑下身子,融入到村民中去。
在村里租了一间民房住下后,“串门儿”成了姜勇的新“爱好”。“到村民家串门不仅能拉近与群众的关系,更能了解到村民的真实诉求。”这个没有架子、性格温和的“邻居书记”已到近300户村民家里串过门,姜勇的一举一动也被大家记在了心里。
而在姜勇看来,能快速得到村民的认可,“实干”二字才是根本。半年多来,姜勇持续在改善村庄环境面貌、提升村庄基础设施和改善产业结构上发力,真正让群众得实惠、有奔头。
(记者 马英歌 通讯员 张德杰 张仰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