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春路25号楼加装电梯。丁飞 摄
在传统印象里,老旧小区的标签就是破、旧、脏、乱。作为青岛人口最密集的老城区,市北区85%的居民小区建于2005年之前,老楼约占全市的75%以上。按计划,到“十四五”末,市北区需要完成改造的小区共计1163个、楼栋3803座,建筑面积1287.5万平方米,涉及居民20.05万户。近年来,市北区在老旧小区改造中积极破解“钱”“地”“人”的难题,绿化、美化等多个工程齐头并进,加装电梯工程有条不紊,让老旧小区逐步呈现新模样。据了解,今年东仲小区、洛阳路55号等8处老房子已被列入老旧小区改造计划,即将迎来新生……
硬件升级:
加装电梯,老人少了“上楼喘”
外挂电梯开通那天,家住历城路37号楼院的75岁的姚德刚老人第一个坐着电梯下楼,几乎喜极而泣:“我腿脚不好,住在四楼加三层网点,以前每次回家都得歇个两三次才能上去,回到家累得直喘气。现在再也不用发愁楼高了。”
“旧楼加装电梯,是好事也是难事。这是市北区给老旧楼院加装电梯的第一例,遇到不少难题。”台东街道主要负责人介绍,历城路37号楼院建于上世纪80年代,共有居民32户,其中80%都是65岁以上的老年居民,收入有限。然而,加装电梯的总费用约38万元,该如何筹集呢?
“按现行政策,每加装1台电梯,市、区两级财政共奖补20万元,约占加装电梯总造价的40%。”市北区城管局公用事业科科长徐良文介绍。在市区两级财政的托底下,台东街道党工委和威海路步行街社区党委协调电梯安装公司,最大限度争取减免安装咨询费、设计费等款项,最终剩余费用由每户居民分摊6800元。
电梯加装项目经理王生杰说:“电梯的设计比较巧妙,整个12米的电梯井不是完全依附在楼梯上,而是采用在裙楼外挂连廊结构,给居民楼的单元楼道进出口预留出了更大空间。”
除了费用问题,老楼加装电梯最难的是需要“本单元业主百分之百同意”。像建于上世纪80年代的伊春路25号楼,楼高8层,32户居民中有60岁以上老年人18户、残疾人3户。装电梯的呼声虽高,却有两户居民因房屋闲置而拒绝加装电梯。伊春路社区第四网格党支部书记薛玉瓒先后30余次联系两户业主,讲透利好政策,消除疑问顾虑,最终全楼居民就加装电梯达成一致。居民们还商定自筹38万元安装电梯,后续按照每月0.4元/平方米的价格缴纳电梯管理费,实现电梯维护保养、电费等收支平衡。目前,伊春路25号楼新装电梯已经交付使用。
“最近市里正在针对老楼加装电梯征求意见,有可能取消一票否决权,肯定往后装电梯的老楼会越来越多。近期,湖光山色小区就要再装一部电梯。”徐良文说道。
软件更新:
楼院协管会激发居民自治热情
临近中午,路面温度直逼40摄氏度。新华里社区党委书记邓伟顾不上擦汗,在居民小区间穿梭不停。他身上有一档重要任务——探索出老旧楼院管理的创新模式“楼院协管会”。
“这件事情已经推进九年了。协管会由老党员、退休居民组成,他们在楼院里居住多年,对老邻居都知根知底。越是‘无主管楼院’,楼院协管会发挥的作用越大。”邓伟说。
所谓“无主管楼院”,大多配套缺失、环境脏乱,一直是城区管理的难点,也是老楼院管理的一个“死穴”。而长春路46号大院却是“无主管楼院”逆袭的成功案例。
“以前这里四门洞开,小贩随意进出,治安状况堪忧。”附近居民介绍,如今挂上了“春阳和谐大院”的新标牌,环境变得优美整洁,配套设施完善,门口加装了安全铁门、治安亭,有专人轮岗进行管控,保安24小时巡逻执勤。院内594户居民通过集中推选、社区个别推荐的方式,聘请楼院热心人组建筹备委员会,借鉴物业公司的管理章程,为楼院量身定制了议事规则、环境保洁、治安巡逻等一系列规章条例,日常职能涉及养绿护绿、设施维护、管控泊车等诸多方面。与此同时,在居民们的“头脑风暴”中,困扰多时的“停车难”有了更多解决之道,连楼道门窗、楼梯扶手、铁艺护栏等公共设施也开始有了专人看护。
“唤醒居民们的‘公共意识’,并引导他们积极投身社区治理,是‘楼院协管会’的最大亮点。”市北区城管局科长钟栋感慨道,近年来,他见证了一个个社区自治组织从无到有。他表示,市北区计划针对老旧小区的管理问题,借鉴楼院协管会模式,引进优秀的物业公司或由区环卫公司成立物业公司,进入开放式楼院开展准物业服务,将准物业服务和楼院保洁结合起来,探索采用适当收取停车管理费、楼院保洁经费贴补物业管理费用等形式,加强老旧楼院的日常管理,营造良好人居环境,条件成熟的可以逐渐封闭转为物业管理小区,实现物业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