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瑞敏:物联网时代的商业模式——人单合一
时代的“大考”,海尔交出一份“高分答卷”
8月29日,在青岛举行的亚布力中国企业家论坛第十六届夏季高峰会上,上午场的“中国商业心灵”环节,整场的时间,主办方都安排给了一位企业家。“中国商业心灵”被视为“中国企业家的精神家园”。这种专场演讲的安排,在亚布力论坛历年来的年会、高峰会上都属罕见。这位企业家就是带领青岛制造和中国模式走向世界的中国商界、管理学界领袖人物——海尔集团董事局主席、首席执行官张瑞敏。
张瑞敏在“中国商业心灵”环节现场演讲。
在一个小时的演讲里,他以“物联网时代的商业模式——人单合一”为题,详细阐释了这一应物联网而生的中国商业模式。
按照疫情防控的要求,主会场的参会人数必须控制在300人以内,台下落座的都是在各自领域颇有建树的企业家,但不难看出,他们很多人都是带着学习甚至“朝圣”的心态来的。他们认真聆听、记录笔记,不放过每一个新的概念,甚至时不时地有人会站起来拍照,就为了清晰地记录下PPT上的内容。
张瑞敏谦逊地把这次演讲概括为“谈一下我的体会”。他说:“因为我从创立海尔到现在已有36年,我从事管理也有40多年,所以这些是我对管理的一种体会,大家可以来探讨。”
这种体会来源于张瑞敏“人的价值第一”的理念,是他从传统文化土壤汲取养分、将海尔36年的企业管理实践升华得出的。主持人许戈辉概括其“已经被国际上认为是21世纪全球管理变革理论之一,实现了中国企业从学习、模仿到引领世界管理模式的突破”。
更重要的是,这一模式让海尔具备了抗击风险的能力,在时代“大考”中交出了一份“高分答卷”。
海尔的解题思路:成为生生不息的商业生态
“大考下的中国企业”,是此次亚布力中国企业家论坛夏季高峰会的主题。
尽管张瑞敏在演讲中并没有过多涉及当今中国企业普遍面临的危机,但从他对企业的认知中可以感受到,他心目中的“大考”一直存在。
在张瑞敏看来,所有的企业最终都面临两个选择,要么自进化、要么自僵化。就像中国的火凤凰,即便是神鸟,500年也要浴火涅槃、重生一次。
从某种意义上说,张瑞敏那句如今被视为管理界圭臬的“没有成功的企业,只有时代的企业”,背后其实是满满的危机感。对此,他解释道:“所有的企业都不要说自己成功,因为你所谓的成功只不过是一种巧合,你踏准了时代的节拍。但是我们是人,是人就会犯错误,所以说你要去探索怎么样能够与时俱进,适应这个时代。”
在张瑞敏眼中,“踏准时代节拍”这场“大考”永远都是进行时。
这样的危机感在商界是普遍存在的。美国《连线》杂志总编、未来学家凯文·凯利在《技术元素》里曾说过,“所有的公司都难逃一死,所有的城市都近乎不朽”。“这是因为所有的企业都是封闭的,像一个有围墙的花园,但是所有的城市都是一个开放的系统。”张瑞敏解释道,所以企业要想跟上时代,最重要的一个前提就是做成一个生态。
基于此,张瑞敏为海尔明确了自进化的目标,就是做成一个生生不息的商业生态,不要做成有围墙的花园,而要做成像亚马逊一样的热带雨林。这就是张瑞敏带领海尔进行的一切探索的最终目的。
在张瑞敏看来,要成为时代的企业,需要不断地自我挑战。他以印度教三相神来类比。三相神分别负责创造万物、毁灭万物和保护万物。这体现了印度教的核心观念,死亡是重生的开始,形成一个轮回。但是对于企业来说,死亡再重生几乎是不可能的,“所以企业必须自杀重生”。
这就解释了为什么海尔创业36年以来,一直在自我挑战,一直在“砸掉”自己,一直在做一些当时让外界费解但事后被时间验证是正确的选择。
30多年前的“砸冰箱”事件如今已经烙印在了中国企业发展史上,为海尔赢得了中国冰箱史上第一块金牌;20多年前,海尔在外界的质疑声中跑到最发达经济体美国大手笔投入建厂,如今通过海外创牌而不是创汇,海尔已经连续11年稳坐全球大型家电第一品牌的宝座;十几年前,海尔提出“人单合一”模式,把员工和用户体验合为一体,创造了一套崭新的管理范式,在实操中更是砸掉了中层组织,把海尔变成了开放的创业平台……
这些引来外界无数质疑声的举动,在当前这场全球疫情的“大考”中却让海尔交出了一份高分答卷。
高峰会开幕当晚,恰逢海尔集团旗下上市公司海尔智家半年报披露,财报显示,2020年上半年海尔智家海外市场实现收入470亿元,同比增长0.64%,海外经营利润率由一季度的2.3%增加到二季度的3.8%。
受疫情影响,美国、欧洲、东南亚、日本等国际市场遭到重创,例如,上半年美国家电行业负增长 5.4%;欧洲家电行业家电品类除冷柜外,全部同比下降;日本市场冰冷洗白电行业销量整体同比下降 1.8%……反观海尔智家,在北美市场,上半年实现销售收入295亿元,同比增长6.5%,高端品牌cafe增长30%;在欧洲,海尔品牌在德国增长61%,在意大利增长52%,洗衣机、冰冷产品在多个市场中位居前五;在日本市场,收入、利润均实现双位数增长,其中收入逆势增长16.3%。
这些逆市飘红的数字,不仅得益于海尔先期的海外布局,通过资本并购,形成了海尔、卡萨帝、统帅和美国GEA(通用家电)、日本AQUA(三洋)、新西兰Fisher&Paykel(斐雪派克)、意大利Candy的高端品牌矩阵,也得益于海尔向这些当地品牌注入了人单合一这一“沙拉酱”,让原本身在不同国家、不同文化的海外团队,因为人单合一的驱动获得了增长的动力。
2009年的诺贝尔奖获得者威廉·木森曾提出,未来一定会有第三股治理力量,现在的两股治理力量——市场“无形的手”和政府“有形的手”,已不足以应付时代的发展,必须用自组织自治理的第三股力量。张瑞敏表示,人单合一就体现了第三股治理力量。
以美国为例,美国GEA是在严重亏损的状态下被海尔兼并的,却在美国二季度GDP下降高达30%的背景下,保持了强劲增长,“原因就是发挥每个人的作用。”张瑞敏解释道:美国企业此前是委托代理激励机制,GEA1.2万人,只有十几人可以得到期权,但如今却有几千人可以得到人单合一的奖励,这才是真正实现了美国人最引以为傲的独立宣言中的“人人生而平等”。
人单合一早已不是海尔的“自说自话”,而是成了掀起全球学界研究风潮的“中国模式”。
十几年的实践成果,吸引了全球学者来到海尔,考察这一源自中国的商业模式,其中有5位是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全世界Top10的商学院中有9家都将海尔人单合一模式收录为案例,其中,哈佛大学在五年内做了五个“人单合一”案例,这在其历史上是绝无仅有的;疫情期间,人单合一欧洲研究中心举办全球企业人单合一模式学习班,来自全球29个国家的62975个企业注册成为人单合一联盟会员;在俄罗斯、新加坡、印度等地,都由当地的企业家和学者组建了人单合一研究中心。
在张瑞敏看来,人单合一的背后,其实是物联网时代的价值观,就是人的价值最大化。这颠覆了工业革命时代的股东价值最大化。为海尔在不断更新的时代“大考”中奠定了原动力。
海尔的时代答案:打造物联网时代生态品牌
从砸冰箱到砸组织,海尔的大锤在每一个时代都发挥着它的作用。眼下,这把“大锤”再次抡起,这次,海尔砸的是“品牌”。
以前,一提到“海尔”这个品牌,人们脑海中的第一联想词,就是“家电”,是传统的产品品牌。物联网时代,构建生生不息创业生态的海尔,正在撕掉传统品牌的标签,构建崭新的生态品牌。
什么是生态品牌?张瑞敏给出了他的理解:“生态品牌和传统品牌最大的不同,就是传统品牌获得的是产品溢价,比如耐克鞋,别人卖一百元,它可以卖一千元,但是生态品牌获得的是体验溢价,你需要和用户交互。”在这里,张瑞敏引用了提出体验经济的约瑟夫·派恩的一句话,“商品是有形的,服务是无形的,但是体验是令人难忘的”。张瑞敏说,生态品牌提供的不是一个产品,它更多的是一个体验、是一个解决方案。
生态品牌为什么如此重要?因为在张瑞敏看来,生态品牌是物联网时代的标志。
传统品牌依靠的是企业自身的力量,但生态品牌需要整个生态共创体验,共同进化,这只有可以时刻感知用户的物联网时代才能实现,也是在任何场景中可以与用户零距离交互的物联网发展的必然要求。
正如以色列学者尤瓦尔·赫拉利在《今日简史》中说,“对于数据巨头来讲,我们都是它的商品不是用户。因为他们控制着我们的数据,来控制我们的生活方式”。也就是说,正是因为物联网技术赋予了企业在不同场景感知用户需求的能力,单一的产品已经无法满足用户的需求,只有来自不同行业的生态共同提出的场景解决方案才能带给用户想要的体验。基于此,张瑞敏将未来的发展趋势总结为“产品会被场景替代,行业会被生态覆盖”。
连续2年作为唯一“物联网生态”品牌,入选BrandZ最具价值全球品牌百强,海尔的生态品牌实践已经显现了成效。
海尔构建了基于场景的生态网络。像海尔智家,就彻底告别了过去一个一个家电独立服务用户的模式,而是在用户家庭的一个个场景中,有无数生态方与海尔共同创造满足用户需求的生态产品、为用户提供成套的解决方案,在创造和分享生态收入的同时实现生态共赢。比如,冰箱背后食联网生态圈,可以链接到几百家有机食品供应商以及食品营养师,吸引用户的已经不只是具备卓越保鲜能力的冰箱这个单一商品,而是生态圈中链接的为每个家庭用户量身定制的有机健康饮食解决方案。
这样的生态探索,让商业生态模式理论的创始人詹姆斯·F·穆尔博士感到十分兴奋。张瑞敏介绍,穆尔博士提出的商业生态系统具备共生、互生和重生的“三生原则”,将所有利益相关者集合在一起,扬长避短、取长补短,实现重生,也就是共同孵化“新物种”。
海尔构建了“体验云”和“卡奥斯”这样的商业生态系统,来孵化“新物种”。
区别于基础云、应用云,体验云通过海量网器产生的设备数据和用户行为数据形成用户实时生活画像,持续为全球用户创造美好生活解决方案。
海尔智家体验云平台已经吸引了覆盖40余个行业的几千家生态资源,孵化出了衣联网、食联网、空气网、水联网、娱联网等生态品牌“新物种”,在这种反复的感知、交互、实现中,企业可以培养“终身用户”,可以满足用户设计一个家、建设一个家、服务一个家的终身体验升级。
正是基于行业内独一无二的“体验云”建设带动成套家电的销量,上半年海尔智家智慧家电销量同比增长20%,成套销量增长55%,成套销售占比29.64%,同比提升4.8个百分点;场景方案销售额增长107%,带动海尔智家在行业整体受疫情冲击加剧萎缩的情况下,率先迎来业绩拐点,6月收入和归母净利润同比增速分别达到20.6%和21.4%。
而取名于古希腊的元初之神“卡奥斯”的工业互联网平台,并不只是一个智能制造的改造提升平台,而是将海尔满足用户个性化需求的产业逻辑与各行各业的实际情况相结合,定制个性化赋能方案,利用工业技术得以实现。
正是因为卡奥斯遵从的是物联网时代的基本逻辑,所以才具备打破行业边界的能力,得以跨行业赋能家装、建筑、陶瓷、房车、农业等一个个看似和海尔毫无关系的行业,孵化出每个行业的“新物种”,并具备扛起青岛打造工业互联网之都大旗的能力。
只有“新物种”的持续冒出、进化、成长,才能形成生生不息的“热带雨林”。
在张瑞敏看来,这正是中国企业需要的“无限的游戏”。
詹姆斯·卡斯在1987年出版的《有限与无限的游戏》开篇写道:“世界上大致有两种游戏,一种是有限的游戏,一种是无限的游戏。有限的游戏以取胜为目的,而无限的游戏是以延续游戏为目的”。张瑞敏认为,用户体验是难以捉摸的,需要企业不断地去感知、创造和满足,这就是一个无限的游戏。企业只有赢得足够多的终身用户才能具备足够的竞争力。
在演讲的最后,张瑞敏深情地表达了他的心愿:“我们的中国企业一直在学习和模仿国外的管理模式,我希望物联网给我们一个机会,让我们来引领世界的管理模式。”
这并不是不可实现的。毕竟,在任何一个时代,企业面临的“大考”本质都是赢得无限延续的生存游戏。(青岛日报/观海新闻记者 杨光)
中国商业心灵——向上而生
坚守与创新,不确定性时代的确定性
在2020亚布力中国企业家论坛第十六届夏季高峰会“中国商业心灵”板块,众多企业家就“向上而生”主题,分享了各自对行业趋势、经济走向、发展历程的所思所想,传递对创业、经营和管理的真知灼见。
面对这个充满不确定性的时代,企业家群体勇于担当、勇于尝试,以一种“向上而生”的力量摸索前行。
众多企业家在“中国商业心灵”板块分享所思所想。
做企业就是要坚守
如何向上而生,企业家们有着不同解读,但都提到了一个词——坚守。
御风集团董事长冯仑的答案是“简单、专注,从而持久”。
冯仑最近去了海南,发现与自己30年前到海南相比,很多事物都已经消失了,唯独一家“阿二靓汤”门店还开着。他说,回过头来看这30年的商业故事,就会发现有几类企业是能够一直“向上而生”的。第一类就是“阿二靓汤”这样的企业,30年专注做一件事,在具体的产品服务上与时俱进,在品牌上不断坚守。
冯仑还认为,大型民营企业死于政商关系,中型民营企业死于现金流,小微民营企业死于商业竞争。对此,君智战略咨询董事长谢伟山提出,小企业死于竞争,其原因在于没有赢得顾客的选择,企业要坚守品牌独特的价值,摆脱价格战,引领行业转型升级。
正是基于此,谢伟山在5年内帮助波司登、飞鹤乳业、雅迪等五家企业从激烈的竞争中突围,进入百亿级企业阵营。“每一个企业在竞争之中,都一定要明确最稀缺的资源其实是顾客的心智。企业能不能在顾客的内心中,把选购的那一票投给企业,是至关重要的。”他说。
很多中小企业认为,做大就等于要扩张。但中诚信集团董事长、创始人毛振华以自身经历为案例,提出放弃是一种更重要的坚守。
在中诚信的发展中,毛振华涉猎了众多领域,曾经是证券公司的第一大股东,保险、期货公司的第一大股东,几个信托公司的第一大股东和第二大股东,但最终选择全部退出。“为了专业,我们必须放弃。”毛振华解释。
国产替代大有可为
当前新冠肺炎疫情、地缘政治不确定性、经济下行等种种挑战,不仅需要企业领导者洞察行业趋势,更要从中寻找战略机会。
在企业家们看来,模仿和跟随的时代已走到尽头,未来的中国领军企业一定是从自主创新中崛起,向世界贡献自己的技术方案、商业模式和管理理论。
“现在看,装备制造业需要自主化。”中国自动化集团有限公司董事局主席、广东华铁通达高铁装备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宣瑞国深有体会。
中国高铁的运营里程占到全球的75%,拥有全球最大的高铁车辆生产企业。然而很少被提及的是,在轨道交通零部件行业,最大的企业仍然是德国的克诺尔和美国的西屋制动,它们控制着核心单元。同时,轨道交通等行业的设计和仿真软件也受制于人。
“自动化也是如此。中国自动化产业一年的产值是1.5万亿,其中70%甚至是80%是外资。尤其是在电力、石化、冶金这些高端制造行业,传感器、控制系统、执行单元全部被国外所占领。”宣瑞国说,“面对这样的对手,我想可能我们最大的资本就是年轻。可能我们再熬上20年,能成为中国最大的轨道交通零部件企业。”
对赛富亚洲投资基金创始管理合伙人阎焱而言,国产替代、自主可控也将是国内未来的投资主线。
“中美贸易摩擦加速了资本市场关注中国硬科技公司。”阎焱表示,从一个投资人的角度来讲,尽管现在处于最难受的时期,但是今后5年极可能是中国最好的投资时期。
观点
御风集团董事长冯仑:
企业要简单地活着
“简单、专注,从而持久。”这是冯仑所总结的企业“向上而生”的重要条件。
冯仑说,据他观察,很多企业做简单事情的都延续了下来,而做复杂事情的却都不存在了。“简单地活着。”冯仑总结30年来自己身边朋友的事业,那些坚持专注做一件事的都发展得很好,而中间分神做房地产做贸易的公司基本上都不存在了。
此外,冯仑还就人脉关系对企业发展的影响分享了自己的观点。他表示,在很多年前,一些人还会循着关系发展企业,如今这种情况已经不存在了。“不‘拼爹’了,现在海南的企业家都是‘普通爹’。”冯仑称,这是商业文明的演进,这个变化就是向上生长的力量。
君智战略咨询董事长谢伟山:
最稀缺资源是顾客的认知
企业的关键决策要围绕着企业最稀缺的资源展开配置,这种资源就是顾客的认知、注意力。
谢伟山认为,企业提供给顾客的产品,顾客都有选择权,他们可以选择这款产品,也可以选择企业竞争对手的产品。只要这个选择权在顾客手中,就是企业最稀缺的资源,需要董事长、总裁去认真面对。他表示,这种资源,可以称之为顾客选择的权利,也可以叫顾客的认知,或者叫顾客的注意力。
谢伟山分别列举了飞鹤、波司登、雅迪等几个“向上生长”成功的案例。“这几家企业正是赢得了顾客的认知,才得以取得成功。”谢伟山说,“千千万万个小企业是死于他的同行吗?死于他的对手吗?看现象和结果是,但看原因并不是,根本原因是没有赢得顾客的选择。”
谢伟山建议,每一个企业在竞争中都要明确这一最稀缺的资源,企业能不能引导顾客在内心把选购的那一票投给自己至关重要。“这一票给你,你就是一个伟大的企业,一个辉煌的企业,一个向上而生、勃勃生机的企业。如果不投给你,这对企业来说就是摧枯拉朽的暴力,不管企业做到多大,都可以轻轻地把这家企业从商业版图中抹掉。”
中诚信集团董事长、创始人毛振华:
放弃是一种更重要的坚守
在中诚信的发展中,毛振华涉猎了众多领域,曾经是证券公司的第一大股东,保险、期货公司的第一大股东,几个信托公司的第一大股东和第二大股东。但最终全部选择退出。“为了专业,我们必须放弃。”毛振华解释道。
“我们前后放弃了这么多机会,保留了中国最重要的评级公司,这得益于我们明白放弃的意义。”毛振华指出,当前评级行业依然还在发展过程中,中诚信集团需要在这条道路上走得更远。
“对一个公司来讲,总有压抑不住的冲动,尤其是成为世界500强企业,这是每个企业家都羡慕的事情,每个企业家都想去做的事情。”毛振华透露,“回想起来,感慨万千。对我来说、对我所在的行业来说,专业就是专业,大家需要放弃。勇于放弃,方得永生。”
赛富亚洲投资基金创始管理合伙人阎焱:
今后5年是最好的投资时期
在阎焱看来,人类历史上有过三次财富创造的大浪潮。第一次是农业社会;第二次是工业化社会,经济发展曲线变得更陡;第三次是互联网时代,尤其是移动互联网壮大以来,整个中国财富的造富运动有了明显加速。
在阎焱看来,造富运动在人类进入互联网时代以后大幅加速。自从苹果公司发明智能手机之后,互联网企业的成长速度大幅度提高,小米用了6年达到500亿美元市值,拼多多用了3年达到500亿美元市值。
“过去20年,中国主要的成功模式都在ToC领域。”阎焱说,今后的5年、10年,硬科技领域一定会出现千亿级的公司,这已经可以看到端倪了。阎焱表示,从一个投资人的角度来讲,尽管现在是处于最难受的时期,但是今后的5年,极可能是中国历史上最好的投资时期。
广东华铁通达高铁装备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宣瑞国:
装备制造业需要自主化
中国自动化能从霍尼韦尔、ABB、西门子手中分一杯羹,依靠强大的本土市场打造一个坚强的中国本土自动化企业,在中国流程工艺制造领域建立自己的王国。这是宣瑞国的希望。
回忆行业曾经的周期性低潮,宣瑞国说,创业初期在全球投资下降背景下,他选择了坚守。3年以后,企业开始复苏。2000年企业第一次达到6000万营业额,2001年超过1个亿,之后每年翻番,2007年在香港上市。后来通过五次兼并,企业4年内营业额增长了10倍,利润增长了6倍。
未来20年将会做什么?宣瑞国说:“中国拥有全球最大的高铁车辆生产企业,可在轨道交通零部件领域,最大的企业仍归属于德国和美国。现在看,装备制造业需要自主化。”(青岛日报/观海新闻记者 衣涛 整理)
宏观经济论坛——如何实现“六稳六保”?
保市场主体,改革举措要有底线思维
在全球疫情的冲击下,产业链、供应链循环受阻,企业特别是民营企业、中小微企业困难凸显。
2020亚布力中国企业家论坛第十六届夏季高峰会上,宏观经济论坛将话题定格在如何实现“六稳六保”。与会专家学者一致认为,这种情况下,要想激发市场活力,尤其要在稳就业和保市场主体上下功夫,要坚持底线思维,做好较长时间应对外部环境变化的思想准备和工作准备,使改革更加符合实际、符合经济社会发展新要求、符合人民群众新期待。
宏观经济论坛现场。
恢复居民消费是当务之急
在国民经济研究所副所长王小鲁看来,当前中国社会需要救助政策。经济政策主要应考虑保就业、保民生、保市场主体,而不应搞盲目投资扩张。“把有限的资源用在救企业、救失业者、救那些生活面临困难的家庭,这才能使得消费恢复正常,也才能够为未来的经济恢复提供内需的拉动。”王小鲁强调,我国投资率是偏高的,而居民消费占比始终偏低。因此,在当前面临疫情冲击的情况下,首先要考虑的是恢复居民消费。“与其把投资花在那些效率不高的,或者是没有多大用处的项目上,不如把这些有用的资源花在解决民生问题上,这对恢复经济会起到非常好的作用。”
王小鲁的这一观点,得到了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院长姚洋的认同。姚洋直言,应反思当前的经济增长模式。他认为,在今年和明年的新一轮经济扩张后,政府的商业性债务将会再次膨胀,“这已经是本世纪第三次膨胀了,我们不能总走不出这个怪圈。”姚洋说。
华夏新供给经济学研究院院长、财政部原财政科学研究所所长贾康表示,保就业放在了“六保”的第一位,但是保就业更多要依靠“保市场主体”来完成。数据显示,我国有1.3亿个市场主体,其中绝大多数是小微企业、民营企业,他们提供的就业占到了总数的80%以上、提供的新增就业占到90%以上。在经济形势越来越复杂严峻的情况下,如何保市场主体?贾康认为,应紧紧抓住中国必须完成经济社会转轨的改革创新,提高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通过制度创新使得生产力继续解放,让市场主体在经受冲击的情况下能保住、能生存,还能对接未来更好、更有活力的发展。
在贾康看来,保市场主体的关键是要对各种所有制企业一视同仁,全面开放,“法无禁止即可为”,在自负盈亏的情况下,使得企业勇于试错、探索、创新,打开新局面。政府层面,则与企业相反,应是“法无授权不可为”,要打造法治化社会。“有正面清单约束政府,后面跟着的就是有权必有责,你有事权就有问责制,事前、事中、事后进行全面的绩效考评,根据绩效考评要有奖惩,要有问责机制,约束官员的行为,这是非常好的一套制度和制度建设的原则体系。”贾康说。
在谈及保就业和保市场主体时,武汉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院长宋敏强调,要精准施策,通过金融体系的创新,真正地把血液送到毛细血管。因此,应该给一些金融创新提供空间,“比如,蚂蚁金服服务了很多小微企业,这个时候是不是要给它更大的政策空间,让它把资金送到真正需要扶持的小微企业里,真正进到经济的毛细血管中,这样才能真正保就业。”宋敏说,经过本次疫情后,有些类型的消费可能就回不来了。线下购物、就医等等,将来会越来越往线上走。有些消费形式会被改变,需要企业家有心理准备和应对措施。
世界经济增长的黄金时代或将结束
中银证券全球首席经济学家管涛将话题重点放在了美联储最近宣布的将引入平均通胀目标制。管涛认为,其有两个目的,一个目的是提振市场通胀预期,避免出现通缩预期。过去很长一段时间,美国的实际通胀、核心通胀率远低于长期通胀目标2%。从欧洲、日本的经验来看,一旦出现通缩以后,对货币政策的影响很大,美联储是想避免出现通缩的预期,避免货币政策受到很大的制约。还有一个目的是在疫情冲击、经济复苏前景不确定的情况下,通过平均通胀目标制告诉市场,哪怕未来通胀短期内是2%以上,仍然会保持零利率、低利率的环境,保持目前的货币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但管涛也强调,目前美联储只是公布了引入平均通胀目标,但具体的目标设计等仍未向市场披露。
在管涛看来,这对中国有两方面的启示。第一,由于疫情的影响,今年中国经济增速可能会低于潜在增长水平,明年的经济可能会高于潜在产出水平。如果把这两点放在一起看,明年可能是修复性的增长。管涛表示,对于中国来说,全球主要经济体宽松的环境实际上为我们的宏观政策的实施创造了一个好的外部环境。但也会使人民币可能面临升值的压力。
国务院参事室金融研究中心研究员、前银河证券首席经济学家左小蕾接着管涛的话题继续分析。她认为,美联储引入平均通胀目标制的原因实际上是在管理通胀预期。但值得注意的是,美联储此前实施了无限量化宽松政策,为什么不担心通胀,反而还要担心通缩呢?左小蕾通俗地说,“如果发了很多钱,流入了实体经济,投资实体后,货币流动性在这个过程中间就创造了货币,最终消费会传导到CPI上,这时就会引发通胀。但这次不是,美国的第一次量化宽松和本次量化宽松都直接进入了资本市场,它确实涨得大家心潮澎湃。”回到中国市场,左小蕾认为,美国承接大量货币的是资本市场,中国则是房地产市场。不过她也让大家放心,“我们的货币政策现在央行把握得比较稳健,所以,未来货币市场的风险还是可控的。”
谈及世界经济,国家发改委学术委员会资深研究员张燕生称,有三个外部因素会继续下去,值得特别关注。第一,超级全球化收缩会继续下去,这意味着世界经济增长的黄金时代或将结束。第二,随着全球化的退潮,全球的贸易投资和制造业的减速趋势会继续下去,虽然中国的疫情控制相对比较稳定,可能有一些外部的订单被转移到中国企业,但是全球贸易大幅度收缩恐怕是定局。第三,全球的产业链、供应链、价值链重大调整的趋势会继续下去,资本撤出中国、撤出国际工序分工和及时供货的体系,下一步全球的供应链安全至上和自主可控至上、价值链回归本土的趋势恐怕是定局。(青岛日报/观海新闻记者 刘兰星)
制造业论坛——工业互联网与中国工厂
数字化改造,正快速进入低成本通道
中国企业拥抱信息化、智能化的开端可以追溯到上世纪90年代。IBM大中华区董事长陈黎明在论坛开始时讲了中国工商银行首次触网的经历,“当年放弃算盘,开始使用电脑,他们其实是不放心的,第一次还全部用算盘重新核算了一遍,看电脑会不会算错。”现场一阵哄笑,从对数字化、信息化的陌生打量到数字经济的全面拥抱,中国的数字化转型不过走了三十年。
制造业论坛现场。
“我们支付、外卖、打车都已经实现数字化,中国的数字化生活是走在世界前列的,但是中国企业的‘上云率’还很低。”在陈黎明看来,“上云率”主要用于衡量企业在数字化经济时代的嵌入深度,而对标美国86%和欧洲75%的成绩单,中国企业目前的“上云率”仅有40%,数字化水平有待提升。广东华铁通达高铁装备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宣瑞国同样指出,中国企业“上云”、实现数字化还有漫漫长路要走。曾在化工行业深耕20余年的宣瑞国认为,化工企业流程型的生产特点和高集中度的行业特点使化工行业走在了中国企业数字化浪潮的前端,但是目前中国五万余家化工企业中,很多中小化工企业都还处于尚须摆脱手工、半手工的状态,遑论其他行业企业的数字化进程。
“但是工业互联网要发展,必须建立在完整、坚实的数字化基础之上。”宣瑞国认为,数字化、信息化是工业互联网发展的底层基础、数据基础,也是中国工业走向智能化的基础,想要走向工业互联网时代、智能化时代,中国企业还有数字化的基础课程要补。
陈黎明也认为,只有经历了数字化重塑的行业才能更进一步走向智能化时代,才能赋予物件、产品与流程“思考”的能力,并将认知形式的思考能力融入各行各业的应用、产品和系统中,进入IBM近年来一直强调的“认知商业”时代。“想要实现跨越式发展首先要有数字化积累,比如智能化人才的积累,有些路程是必须要走的,只是我们今天可以走得更快一些。”陈黎明说。
一边补课一边行走,中国企业能够实现工业互联网时代的弯道超车吗?如何走得更快一些?“我们处在跨越式发展的时代,世界互联网工业发展到现在,我们的智能化装备、软件信息技术等各项基础成本都因为规模化发展而进入下降通道。”MUJIN株式会社董事、牧今科技总经理刘欢对“弯道超车”充满期待,在他看来,数字化、信息化成本进入了不可逆的下降通道,这将让中国企业更快拥抱工业互联网。
基于规模化、低成本的数字化改造趋势,宣瑞国看到了一幅令人心潮澎湃的场景,“20年前,IBM给中石油讲企业要进行数字化的道理,要弄明白这个道理,中石油每年要花4000万—6000万美金,这个道理太昂贵了,没有几个企业承受得起。但是你看今天,世界级规模的浙江石化刚成立,它的数字化也是从无到有建起来的,用的也是世界上最先进的技术,但是成本已经低到不可想象。再往后看20年,这是多么灿烂的前景!”宣瑞国激动地挥了挥手。(青岛日报/观海新闻记者 王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