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日报/观海新闻记者 景虹
本报9月3日讯 日前,《青岛市深化预算绩效管理改革三年行动方案(2020-2022年)》发布,全面实施、全域推进预算绩效管理,力争用3年时间,在全市范围内基本建成全方位、全过程、全覆盖的预算绩效管理体系,实现预算和绩效管理一体化。
据悉,按照财政部“全方位”“全过程”“全覆盖”的要求,我市积极推进绩效评价工作,开展单位自评、部门评价、财政评价工作。其中,我市单位自评工作实现“三首次”,首次纳入转移支付资金、首次通过系统报送、首次采取量化评分。
财政评价工作今年将“扩围增量”,覆盖三分之一以上的专项资金,评价涉及总金额超过100亿元。其中涉及支持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评价资金规模从2019年的2项一级专项资金74个二级项目1.19亿元,扩至2020年的8项一级专项资金152个二级项目51.4亿元,涵盖降本增效—国际班列奖补、创新创业—科研奖励、招商引资—社会化招商、招才引智—高层次人才奖励等若干支持经济高质量发展政策。同时将整体评价试点范围由2019年的4个扩至2020年的10个。
部门评价作为财政部绩效评价的重点工作,我市同步积极部署,今年首次启动。部门评价是将含有64项专项资金的市直预算部门对项目支出的经济性、效率性和公平性进行客观、公正的测量、分析和评判,是部门对其项目支出采取的自查自纠,建立长效动态监管机制模式。
下一步,市财政部门将围绕15个攻势等支持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大部署制定年度评价计划,同时把绩效理念和绩效方法嵌入资金管理的各个环节,并将评价结果与预算安排挂钩,构建起“花钱必问效、无效必问责”的机制,通过绩效评价优化资金结构,聚集资金,节约政府开支,全部优先保障“六稳”“六保”等重点支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