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 青岛新闻 > 正文
青岛冠状病毒肺炎平台

九旬老英雄忆抗美援朝峥嵘岁月:"我们打了胜仗老百姓才有好日子"

2020-11-11 05:40 作者:李倍 张力伟 来源:青岛新闻网
分享到:

【青岛新闻网独家】

文/李倍 视频、图片/张力伟

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内,一辆T-34坦克静静地伫立在地下一楼展厅内。聚光灯下,一身军绿的它显得沉稳、庄重,岁月的气息悄然弥漫开来,这辆坦克前面的解说板上有一行醒目的大字:“英雄的215号坦克”。92岁的原所伦老人说,他年轻的时候去看过这位当年的“战友”,如今半个多世纪过去了,自己的身体早已不适合出远门,只能在闲暇时用放大镜看看老照片,照片上不只有博物馆里那辆215号坦克,还有战友们年轻的面庞。

“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70年前,一首战歌响彻华夏,135万志愿军战士迈出国门赶赴朝鲜战场,揭开了抗美援朝战争的序幕。1953年夏天,当时年仅25岁的原所伦担任志愿军某连政治指导员,与“英雄坦克手”杨阿如是战友,共同随部队入朝作战,和他们“并肩作战”的215号坦克在那场战斗中一举击毁了敌方M46坦克5辆、击伤1辆、摧毁地堡26个、击毁敌迫击炮9门、坑道和指挥所各1个、汽车1辆,完成了一场几乎是无法获胜的对决,被称为“人民英雄坦克”,同时,原所伦所在的连队被授予全连集体三等功,原所伦记个人三等功。

男儿从军去,百战卫家邦。70年后,国富民强,当年在朝鲜战斗过的志愿军战士,如今已成了头发花白的耄耋老人。再谈起那段战火纷飞的峥嵘岁月,原老至今仍记忆犹新,那些食不果腹的艰苦日子,那些炮火漫天的战争岁月,对于年轻时的他来说,没有惧怕,只有保家卫国的信念。如今,老战士的样貌已不再年轻,身体也不再强壮,但爱国之心却从未改变。原老说,他此生有幸能看到祖国日益强大,百姓安居乐业,而在有生之年能亲眼看到祖国统一是他老人家唯一的心愿。

“战斗到最后,坦克驾驶员都拉不动操纵杆”

知道我们要来,原老早早地拿出他的军功章,小心翼翼地佩戴好。这些奖章中有解放奖章,也有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0周年纪念章,这些奖章被原老视若生命。还参加过豫东战役、济南战役、淮海战役、渡江战役、上海战役、抗美援朝战争的原老说,每当看到这些奖章,就仿佛看到了那些和战友们一起浴血奋战的日子。

见到我们后,原本端坐的原老赶忙起身握手,别看老爷子今年已是92岁高龄,可双手还是很有力道。落座后,老爷子身姿笔挺,一看就是当过兵的人。由于年事已高,平日里原老的饮食起居由大儿子原永建照顾。因为战争时炮火轰鸣留下的后遗症,原老已经丧失了听力,交谈只能是我们写,老人说。

问起关于215号坦克的故事,原老显然有些激动,他看着写字板沉默了半晌,一次次欲言又止,嘴角的肌肉微微抽动。1950年,抗美援朝战争爆发,中国人民志愿军奔赴朝鲜阻击敌人,在1953年的一次战斗中,担任连队政治指导员的原老随部队入朝作战。“那场战斗,打得很激烈,那时候是谈判的关键时期,美国不想停战,战斗就很激烈。”原老的讲述时断时续,但描述作战场景时声音铿锵有力。

有人说,仅从装备参数上判断,这几乎是一场无法获胜的对决。与原所伦共同迎战的215号坦克是一台T-34坦克,而这台坦克要对阵的是美国M46坦克。从参数上来看,M46正面装甲厚度超过100毫米,呈倾斜式布置,后部装甲最大厚度为51毫米,侧面装甲最大厚度为76毫米,所配火炮为90毫米M3A1坦克炮,射程远、精度高。而T-34坦克的正面倾斜装甲厚度只有60毫米,侧面装甲厚度45毫米,而主炮是85毫米的坦克炮。通俗来说,如果正面相遇,在正常交战距离,T-34很难击穿M46车首装甲,而M46则可以从正面击毁T-34。身为T-34坦克的215号就在这样的数据背景下,带着原所伦和他的十几位战友驶向了与M46对决的战场。

“有一场战斗打了7天7夜,非常苦。”原老拿出一张小小的黑白老照片,照片小到得用放大镜才能看清上面的人,那是十几位战士与坦克的合影,这张照片就连军事博物馆里都没有。七天七夜不眠不休的战斗,有多艰苦,原老给我们举了个例子:“坦克车上带的大米,用坦克烧的柴油煮,人多粮食不够,就每个人每天喝一小碗大米稀饭充饥。”都是20多岁的壮小伙,在漫天战火的战斗中体力消耗巨大,一小碗大米稀饭怎能果腹?原老说:“那一仗打完,坦克的驾驶员都拉不动操纵杆了,一点力气没有了。”

在最艰难的日子里,这群勇敢的战士早已将生死置之度外,又哪会在乎吃不吃得饱,对他们来说,痛击敌人就是对家人、对祖国最大的爱与告慰。根据统计,在抗美援朝战争期间,215号坦克共击毁敌方M46坦克5辆、击伤1辆、摧毁地堡26个、击毁敌迫击炮9门、坑道和指挥所各1个、汽车1辆,出色地完成了七次配合步兵的作战任务。

1953年7月27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和朝鲜方面与“联合国军”的美国代表签署《朝鲜停战协定》,随后,原老与215号坦克回到祖国。回国后的215号坦克被摆入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内,解说板上有一行醒目的大字:“英雄的215号坦克”。


“我们打了胜仗,老百姓才有好日子”

在原老家中,摆放着他年轻时的照片,照片中的他英姿飒爽、眉目清秀。“我爸是独生子,爷爷奶奶不同意他参军入伍,老爷子自己偷偷跑去当的兵。”原老的大儿子原永建说。1942年,14岁的原所伦加入儿童团,成了儿童团团长,之后又成为基干民兵,参加过抗日战争。

然而,在原老的众多奖章中,唯独缺了一枚抗日战争奖章,这是原老此生最大的遗憾。“当年填简历的时候,老爷子从1946年入伍开始填的,1942年当儿童团团长、基干民兵的那段历史他没有写,所以颁发奖章的时候也就没有老爷子了,为了这事老爷子看电视的时候直掉眼泪。”原永建说,原老把这些荣誉勋章视作生命,那都是他不能忘怀的岁月,但那段历史太过久远,如今也早已无人能证明,因此这枚奖章就成了老人的一块“心病”。

年纪轻轻就踏上战场,炮火不长眼,死伤在所难免,原老又是家中独子,难道就没想过退缩?对于记者的这一疑问,原老激动地说,为了国家,为了我们的民族,每一代人都要付出,我们只有打了胜仗,咱国家的老百姓才能过上好日子,我们的付出不算什么。在那个枪林弹雨、血流成河的年代,胜利就是这些战士最重要的信仰。

转业到青岛手表厂,也要“打胜仗”

英雄,在惊涛骇浪中向死而生,也在平凡的日子里不忘坚守。

上个世纪七十年代后期,原所伦从部队转业,到青岛手表厂任党委书记、厂长,成了人们口中的“大老原”。彼时,青岛手表厂还只是一个几十人的小厂,为了改革创新,原老埋头苦干不惜吃住在厂里,用原老儿子的话说,父亲简直是把工厂当成了第二个家。那个时候,搞好一个厂的信念让他成了“工作狂”,他知道,作为一名军人,祖国需要他的地方都是战场,他都要为祖国“打胜仗”。

1990年11月,62岁的原所伦离休。那年,青岛手表厂已经发展成为有着上千人规模的大厂,成为全国八大手表生产厂之一,将“金锚”手表做到驰名中外。从14岁参军,到62岁离休,整整48载峥嵘岁月,近半个世纪的时光,尽管这位老战士已经脱下军装,却依然如军人般发挥着自己的光和热,转业后也不忘用另一种形式报效他深爱的祖国。

保持军队良好作风,绝不浪费一粒米

一直以来,原老都很少讲述他的“战争年代”,膝下四个子女也是偶尔才会听老父亲说上几句。原老的大儿子原永建今年已经63岁了,平时由他负责照顾老父亲的饮食起居。

“我也当过兵,和他在生活上最能过到一块儿去。”原老的儿子说,原老如今还保持着军队的良好作风,绝不浪费一粒米成了他们的“家训”,“桌子上掉个米粒,赶紧捡起来吃了,饺子掉地上了,也要捡起来吃了,平时做菜也不让多做,‘隔夜菜’更是不能倒,我们家谁要是浪费粮食,那可是要挨老爷子骂的。”

战争年代时风华正茂,如今国富民强,原老却已是寿登耄耋。“老爷子现在的生活很简单,每天早上6点起床,吃一个鸡蛋、一片面包,喝一杯牛奶,以前会打打麻将,现在不打了,喜欢看电视剧,尤其是抗战片,有时候看到某些片段他会激动,会点起一根烟狠狠地吸两口。”

如今,抗美援朝战争已经过去70年了,当年25的小伙子,现在已是92岁高龄的老人,对于原老来说,再去看看215号坦克已经成了奢望,“去不了了,现在哪都去不了了,看看照片吧。”老人说完低头看了看手里的老照片,“也不知道他们现在都还在不在了。”

当记者问他最大的心愿是什么时,老人摩挲着衣服上的军功章,说出了心底的想法:“这些年我们国家越来越强大,人民的生活越来越好,我们很欣慰,我最大的心愿就是希望能在有生之年看到祖国统一。”

正午温暖的阳光照在老人珍藏多年的照片上,为这张老照片镶上了一层金边,上面的字迹显得明媚而柔和:1953年9月,因在夏季反击战中表现优异,志愿军坦克二师四团二连被授予全连集体三等功,原所伦记个人三等功。

我要爆料 免责声明
分享到:
© 青岛新闻网版权所有 青岛新闻网简介法律顾问维权指引会员注册营销服务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