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 青岛新闻 > 正文
青岛冠状病毒肺炎平台

疑因“网贷”失联4年的广西小伙在青岛找到了,已和父母踏上返乡路......

2021-03-23 07:47 责任编辑:中石 来源:青岛早报
分享到:

“找到就安心了,过去的一切都过去了,我们回家重新开始。谢谢青岛这么多好心人的帮忙!”3月22日下午,来自广西百色的小伙小钟和父母一起在青岛北站登上开往南宁的K1136次列车,小钟的母亲临别前对观海新闻/青岛早报记者说了这段饱含深情的话。小钟今年26岁,4年前从广州打工的地方失踪,去年8月份在青岛流浪的他被青岛市救助服务中心工作人员在胜利桥下发现,经过工作人员长达7个月的多次探访救助,他终于吐露出部分个人信息,经过两地救助服务中心联动以及公安机关的协助,最终联系到了小钟的父母。3月20日,一家三口在青岛团聚,不愿与人交流的小钟昨天默默跟随父母踏上了回家的旅途。不管之前经历了什么挫折和打击,我们期待他能重新开始美好的人生。

/现场 /

一把抱住失踪4年的儿子

“3月18日,我们在家接到百色救助服务中心的信息,给了一张打印的照片,让我们辨认是不是失踪的儿子,我们一看,正是我们苦苦找了4年的儿子。”小钟的父亲老钟说,当时他们老两口就激动地抱头痛哭。3月19日,他们夫妻和青岛市救助服务中心工作人员通上了电话,确认儿子在青平安。3月20日晚,两人急匆匆抵达了青岛。

“3月21日一早,我们带着老钟夫妇来到胜利桥下小钟居住的地方,他妈妈一把抱住正在长凳上睡觉的儿子放声大哭,爸爸一边抹眼泪一边轻声念叨:‘找到就好,找到就好⋯⋯’这场面我们都很感动。”青岛市救助服务中心工作人员孙静回忆,虽然小钟当时并没有和父母有交流,但是她还是注意到了小钟的眼神略有些激动,看起来眼眶有些湿润。

小钟默默地从他居住的地方拿出一个包袱,从里面拿出一身干净的衣服换上,跟随父母一起离开“蜗居”了7个多月的大桥下。“我们也注意到,小钟好像预料到父母会来接他回家,几天前就自己剪了头发、刮了胡子,整个人看起来精神不少。”孙静告诉早报记者,小钟父母当天上午就把他带回来青居住的旅馆,并让他洗了澡,换上新衣服。

“我们从小钟的父母处了解到,当天他们一家订了3月22日下午从青岛到南宁的火车票,并且当天小钟还带着父母去了五四广场游玩。”青岛市救助服务中心办公室主任葛文华说,他们经过和小钟父母联系后,也安排了车辆计划,将他们从住的旅馆送到火车北站。

/讲述 /

两地联动找到小钟父母

“小钟是我们去年8月份在巡查中发现的,他当时住在胜利桥桥底一处很隐蔽的位置,并且拒绝我们的救助。”孙静说,面对这样的情况,他们只能多次去探访巡视,给他更多的关爱。“多数时间,这名小伙子就是躺在那里,头蒙在被子里,不愿意与人交流,任何信息也不跟我们透露。”葛文华介绍,他们通过与周边环卫工人、居民等多方了解,大体知道了这名小伙子的日常行踪:天气好的时候他会去捡废品,换来钱后就去网吧上网,但是不愿意与人交流。

持续的救助让小伙子逐步放下了戒心,也或许是他想回家了,终于在前几天青岛市救助服务中心工作人员再去送救助物资时,小伙子说自己姓钟,老家在广西百色,不过对于其他信息仍是闭口不答。

有了名字和籍贯,并且拍下了清晰的面部照片,青岛市救助服务中心工作人员立刻开启帮他寻亲程序。“去年我们就想到请求公安机关协助,通过目前已经有的科技手段——人脸比对技术帮他找家的方案,但只凭一张照片在全国范围内对比,难度很大。现在有了籍贯和姓名,一切变得顺利多了。”葛文华告诉观海新闻/青岛早报记者,现在的大数据技术应用,的确大幅提高了他们帮助流浪乞讨人员认亲的效率,去年认亲成功的案例中,有接近一半是通过大数据人脸比对完成的。

把照片和名字传给广西百色的民政机构之后,当时通过公安部门的协助,成功找到了小钟的准确信息,他的身份之谜也初步揭开:小钟出生于1995年,家里有父母和两个姐姐,两个姐姐均已出嫁,小钟4年前从广州“失踪”,父母一直在寻找他。“小钟父母在电话里是哭着告诉我们,2017年端午节后小钟在广州失踪,他们在当地报了警,这些年也一直在努力寻找儿子。听到孩子平安的消息,两人哭得是稀里哗啦。”葛文华说,他们告知了小钟父母青岛市救助服务中心的地址和联系电话,两人表示希望青岛市救助服务中心先帮忙稳住孩子,他们马上就启程来青岛。

“为了中间不出现差错,我们没有提前告诉小钟他父母要来的信息。由于他依然不愿意来救助站,这几天我们就更加大了去探望他的次数,也请周边的环卫工人帮忙多注意他的动向。”孙静告诉早报记者,3月20日深夜小钟父母到青岛后,他们先是在水清沟附近找了家旅馆住下,21日早晨在救助服务中心工作人员的带领下找到了小钟。

“获知儿子在青岛的消息后,我们当天晚上就想买火车票往这赶,但考虑到坐火车到青岛要40多个小时,我们只能等第二天坐飞机过来。”老钟说,他几乎是激动的一夜没睡,妻子更是忙着给儿子买了一身新衣服。

/幕后 /

4年前疑因“网贷”选择流浪

“孩子应该是因为借了网贷的原因,自己选择到处流浪,我们到现在也没有问出具体的情况。”老钟给早报记者讲述起来他所了解的儿子失踪原因。“2017年端午节的时候,儿子没回家,我们那里比较注重过端午节,正常来说他应该回家看看,即使是回不来也会打电话说一声,但是我给他打电话一直是无法接通。”老钟说,最初他也没太当回事儿,因为他知道儿子从小就内向,平时不大愿意与人交流。于是老钟找了同在广州的老乡去小钟租住的地方,帮忙看看什么情况,老乡去了才发现小钟已经失踪了。

“我赶紧跑到了广州去找,但谁也不知道他去了哪里。由于担心孩子出意外,我在当地也报了警,警察帮忙查询,也没找到近期意外事件的线索。”老钟说,没过几天他接到了一个讨债电话,对方称小钟借了他们的网络贷款,他们联系不上小钟,于是联系小钟的家人来讨债。“那段时间有多个催债和骚扰电话打来,甚至还有恐吓我的,说我儿子欠了他们的钱,让我替他还钱,不然就怎样怎样的。”老钟说,无奈之下老钟分两次给一个名为“捷信消费金融有限公司”的户头汇去了共计9253元,但是他的儿子依然没有消息。为了证实自己的说法,老钟还给记者展示了两张他给这家网贷公司汇款的凭单。

“我平时管教他还算挺严格的,再加上这孩子从小就内向,有事儿也不愿和我们说,所以我分析他可能是被催款电话给吓到了。”老钟告诉记者,见面两天来儿子还是不愿意说出具体情况。“不想提就不提了,我们回家就好,也都过去了,咱们重新开始。”小钟的妈妈在旁边补充道。

从小钟妈妈给记者的讲述中了解到,小钟以前在学校不太喜欢和同学交流,学习成绩也是“一般般”,2012年初中毕业后就没再上学,而是跟着父母去了广州打工。“在一家电子类工厂打工,那时候我们两口子也都在广州,2014年我先回了老家,2015年孩他爸也回来了,最后就剩下了儿子自己在那里打工。”小钟母亲说,儿子在工厂打工的时候,虽然不和工友交流,但对于自己流水线上的工作也能做好,一切都很正常。

3月22日下午,小钟和父母一起登上回家的火车。

特写

缄口不言的小钟 到底想不想家

昨天下午,小钟一家三口被青岛市救助服务中心送到火车北站候车,记者再次来到候车室试图和小钟交流,但他依然是缄口不言。进站安检、出示临时身份证明、输入自己身份证号、检票、上车寻找自己的铺位等流程,都是小钟在前领引领着父母完成。

记者多次试图与小钟沟通交流,但他总是保持着沉默。不过,面对记者的两个问题,小钟的表情略有异样:这些年来想不想家?小钟的眼眶一瞬间似乎充满了晶莹,但随后又被控制住,转眼看向了别处;你有没有女朋友,这个年龄是不是该找媳妇了?小钟的眼角上扬略带笑意。

“孩子其实挺聪明的,昨天还带我们去五四广场逛了一圈,都是他带着我们乘坐地铁、公交车,看起来他很熟悉这里。”小钟母亲告诉记者,小钟的身份证丢了,自己去当地派出所开了临时身份证明,并且他们一家三口回南宁的车票都是小钟自己去预定的。只是,他不愿意多说话,更不愿意提及其他的事情。

“我们计划带孩子先回家调整一段时间,等这些事情都平复下来再做打算。”老钟告诉记者,儿子在身边最重要,只要他平安健康就好。最后老钟说,他很喜欢青岛,这座城市很漂亮,人也都很热情,帮潭门找回了儿子,过几年打算全家再来青岛好好旅游一番。(观海新闻/青岛早报首席记者 孙启孟 记者 刘鹏 实习生 孙榕)

广西小伙小钟通过青岛社会救助服务中心和父母取得了联系。

/提醒 /

“网贷”五大套路

为进一步规范大学生互联网消费贷款业务,加强在校大学生教育引导工作,近日,银保监会等五部门联合印发《关于进一步规范大学生互联网消费贷款监督管理工作的通知》,进一步规范大学生互联网消费贷款监督管理,明确小额贷款公司不得向大学生发放互联网消费贷款。

“低利息”“免抵押”“信用贷款”“培训贷”⋯⋯近年来,一些不法借贷机构以种类繁多的噱头诱导甚至误导年轻人借贷。部分互联网小额贷款机构通过和科技公司合作,通过虚假、诱导性宣传,发放互联网消费贷款,诱导年轻人在互联网购物平台上过度超前消费,导致部分年轻人陷入高额贷款陷阱,产生恶劣的社会影响。该类“套路贷”主要利用大学生社会经验不足和不想让家人知道的特点,使用暴力、恐吓、威胁、要挟、侮辱、骚扰、“轰炸”通讯录、上门催收滋事等手段向大学生和其家人施压,达到非法索取巨额金钱的目的,对借款人及其家庭造成严重危害和恶劣影响。

我市警方介绍了不法网贷中的五大套路。

套路一:包装唬人,低息诱惑你上钩

不法分子往往打着“无抵押贷款”、“低息贷款”、“免息贷款”等诱人的口号,通过开设小广告、发送手机短信等途径等贷款信息,广泛猎取对象。

套路二:额外利息签完合同再告诉你

当你上传完所有的信息,申请资金成功时,你会发现跟你所贷款额度并不一致。这时,你才被告知还有额外的服务费、保证金、头息等费用。利息预先扣除:借1000元,到手只有590元,410元被当作利息预先从本金扣除,美其名曰手续费、材料费、服务费。如果没有按期还款,每天罚息高达借款金额的7%-8%,而且罚息是以复利计算的,这样你就进入了利滚利。

套路三:多头贷,让你还不起

很多网贷平台形成同盟,在贷款人还不上钱的情况下,他们会“好心”地给你想办法。比如推荐你去其他平台借款来填他们的窟窿,拆东墙补西墙,故意让借款人借新还旧、虚增债务。一些不法分子还互相勾结,逼迫借款人签下空白借条,甚至让一笔借款打几个借条。

套路四:贷中藏贷,合同暗藏高利贷

“培训贷”利用学生渴望就业的心理,将贷款合同暗藏在培训合同中,学生交了钱签完合同后,发现不仅培训没有价值,承诺的实习机会没有,剩下的只有不得不偿还的高利贷。

套路五:上门催债,还钱才是目的

你一旦还不起钱,“催债”的戏份就开始了。电话短信恐吓你的家人,不还钱就上门威胁,喷漆、曝光隐私甚至采取更卑鄙的手段,直到按要求还钱才肯罢休。

民警介绍,日常生活中,市民应树立正确理财、消费观,不攀比,不炫耀,拒绝过度消费和超前消费;要提高自我保护意识,不将身份证借给他人,保护好个人和家庭信息不外泄。当护法权益受到威胁时,要学会用法律武器保护自己。

救助像探险 寻亲像探案

青岛市救助服务中心去年以来已为36人寻亲成功

广西小伙小钟在青岛“流浪”7个多月后,在青岛市救助服务中心工作人员的努力下,最终和家人团圆,这样的故事让人感动。昨天,青岛早报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2020年以来,青岛市救助服务中心已经成功为36名被救助人员找到了家人,但寻亲只是救助服务的一部分,更多的时候,工作人员要走进少被人们关注的角落,为需要帮助的人送去一份温暖的保障。极寒、大雪、台风、暴雨,越是需要躲在家里的天气,越是需要他们走上街头,因为对于那些露宿在外的流浪人员来说,他们这可能是最后的保障。

坚持探视让“三不”小伙开口

“我们工作人员都知道小钟,之前不知道他名字,和他打交道多了,称呼他为‘三不’小伙,因为多数时间他和大家的交流只有‘不要’‘不去’‘不知道’,再就是前几个月寒潮的时候,偶尔还会回答个‘不冷’。”青岛市救助服务中心办公室主任葛文华回忆,他们是去年8月份发现这名小伙的,当时青岛连续下了几场大雨,还有台风过境,青岛市救助服务中心加大了走访巡查力度,特别是一些立交桥底下容易积水的地方。当时是走访环卫工人时得到的消息,一个年轻小伙子住在胜利桥附近立交桥的底下,那个地方特别偏僻,周围都是绿化带和草坪,根本没有路能走进去。

“一个成年人在里面没办法直腰站立。里面有一个木制的长凳,上面铺了一床被子,他就躺在上面,头发和胡子都很长,甚至都看不出年龄。”葛文华向记者回忆初次见小钟的场景,和他接触的过程并不顺利,小钟一直用被子蒙着头,不愿意和他们交流。

“叫什么、家在哪里等都不回答,也不愿意跟我们回到救助站接受救助,我们递过去的食物也不接。”葛文华介绍,因为救助政策是自愿接受救助,小伙子也并非是精神异常的人,所以遇到这样的情况,他们当时只能先简单记录下来,并且持续去关注。从那之后,救助服务中心的工作人员每周都会坚持去探视一两次,给这个小伙子送些水、饼干、方便面和御寒棉衣被,特别是冬天寒潮天气,更是每天都会去看看。对于送来的物资,尽管每次小伙都说不要,他们还是把这些物资留在那里,让他们欣慰的是小伙把这些物资都用上了。

“去立交桥底下巡查了多少次,我们都记不清了,原来没有路的草坪都被我们工作人员踩出了一条小路。”葛文华说,印象最深的是今年1月份,青岛迎来了多年未见的寒潮,气温骤降,他们去探望小钟,小钟就蒙着头缩在被子里,一直喊“不冷”,他们无奈只能多给放下几床棉被。

寒夜里为流浪人员送衣送被

在青岛市救助服务中心的努力下,最终小钟被家人接回团聚,他们也算了却了一桩心事。类似救助小钟的事情还有很多。今年1月份,早报记者跟访青岛市救助服务中心工作人员时就目睹了这样一幕,在长春路一家便利店的门口,巡查人员发现了一个被各种废纸壳、塑料瓶包围的大木箱。“这里可能就住着露宿人员。”工作人员判断。果不其然,掀开木箱的顶盖,一位露宿者蜷缩在木箱里。“你这被子太薄了,今天晚上太冷了,你这样会被冻坏的。晚上去救助站里过夜吧,那里有热水还有暖气。”面对工作人员的劝说,这位来自平度的露宿人员表示拒绝。“这里不冷,明天还得捡废品。”几番劝说,工作人员只好尊重他的意愿,给他送上一床棉被和一套棉服。“把这被子垫在底下,衣服盖身上,这样会更暖和些,有事记得找我们。”临走前,工作人员还塞给他一张“救助卡”,上面写有救助站的电话以及能提供的帮助。

当天,在杭州路立交桥下,工作人员用手电筒仔细寻找着,在一个只有一米高的桥洞里,一位老年露宿者蜷缩在被子里,工作人员靠近时,能闻到很浓的酒气,他也一再表示有足够取暖的被子,同样拒绝前往救助站。工作人员同样拿来被子和大衣,盖在老人身上,并且帮他把被角掖紧。“很多露宿人员为了御寒都喜欢喝点酒,但喝完酒身上容易发热,晚上睡着会踢开被子,更容易发生危险。“对于工作人员来说,不仅要熟悉他们落脚的地点,更要熟悉他们的一些习惯。

/幕后 /

电脑里藏着“寻亲秘籍”

在青岛市救助服务中心三楼的一间办公室,悬挂着一块“小丛工作室”的牌匾。这个以90后女孩丛淑丽命名的工作室,主要工作是帮那些智力残疾、精神障碍的流浪乞讨人员寻找亲人。丛淑丽告诉记者,受助人员接受救助后,身份信息明确的有返乡能力的人员,救助服务中心会为他们购买车票;无独立返乡的能力的人员,他们会将其护送返乡;“最麻烦的是那些无法提供身份信息的,我们则需要通过多种手段为他们寻找亲人。主要是因为一部分走失人员因为智力残疾、精神障碍、阿尔兹海默症等原因提供的有效身份信息有限,甚至有的还没有办理过身份证件。而让这些人员得到最终的救助,就是把他们送回家。”

“因为无法提供自己的身份信息、家庭住址和亲人的联系方式,这些都得靠我们对隐藏在他们身上的信息一点点地收集分析。”丛淑丽告诉记者,在她的电脑里有一个文件夹,藏着十余个EXCEL表格,里面分门别类的记录着救助服务中心各种人员的详细信息,从姓名到口音,健康情况、智力情况,是否能正常交流,受否进行过DNA比对等等,所有这些信息都是为帮助他们寻亲准备的,信息掌握的越全面、越细致,寻亲的成功率就越大。

“寻亲神器”照亮回家路

“点击这个按钮,就可以进行人脸比对,这也是我们现在寻亲的一个重要手段。”丛淑丽说的按钮是民政部的社会救助数据库的上传按钮,大大提高了他们的寻亲效率。去年五月份一名叫刘洪增的走失人员,就是通过人脸比对成功找到家的。“他已经走失五六年了,去年被警方送到我们救助中心。”工作人员介绍,他被诊断为重度精神发育迟缓,因为无法和工作人员交流,刘洪增在救助中心的登记表上一直被称为“无名氏”。直到他的照片被上传到公安的数据库中进行比对,大家才终于了解到他的身份信息。去年六月刘洪增被送回了诸城老家,和兄弟团聚。而这次广西小伙小钟,也正是得益于人脸比对才找到家。

“很多智力残疾的走失人员,多是由好心市民、民警、社区工作人员送到救助中心,我们会第一时间帮他们拍照,上传数据库进行人脸比对,看看能不能查到相关信息。同时也会上传到民政部下属的‘全国救助寻亲网’,走失人员的亲属可以上传照片来比对,方便寻亲。“丛淑丽介绍,如果民政部的数据库中没有相匹配的信息,他们还会和公安部门联合,把走失人员的照片和公安户籍数据库中的信息进行比对。

/相关链接 /

遇到求助流浪人员可以打这个电话

在早报记者多次跟随救助服务中心采访过程中发现,很少有露宿者愿意去救助中心接受救助。“为什么宁可在立交桥下受冻,也不愿去有暖气、有餐食的救助中心?”葛文华坦言,大部分露宿者并不愿意去救助站。一方面因为他们都有各种“工作”,要么拾荒,要么在周围打零工,去了救助服务中心会耽误他们工作;另一方面就是觉得有约束感,按照规定,在救助服务中心不能抽烟、不能喝酒,当然还怕被劝返乡。“现在救助服务都是自愿的原则,他们不愿接受救助,我们也不能强迫。”葛文华告诉记者,而对于这样露宿在外却不愿被救助的对象,救助站工作人员往往会给他们送上一些御寒的衣物和充饥的食品后离开。

面对露宿人员的担心,葛文华介绍,他们也制定了很多人性化的应对方案,比如晚上去救助中心接受救助,第二天也可以外出打工,不受限制,主要还是要保障露宿人员的生命安全。希望大家看到街头有需要帮助的流浪人员、露宿人员时拨打热线电话:84851591,他们会在第一时间赶到现场。(观海新闻/青岛早报记者 陈勇 孙启孟 刘鹏 通讯员 左晟 孙静)

我要爆料 免责声明 责任编辑:中石
分享到:
© 青岛新闻网版权所有 青岛新闻网简介法律顾问维权指引会员注册营销服务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