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 青岛新闻 > 正文
青岛冠状病毒肺炎平台

枪林弹雨中守护和平!国际维和人员日 走近青岛曾参与海外维和的警察

2021-05-31 10:20 来源:青岛早报
分享到:

他们是狙击专家,他们是基建达人,他们是排雷高手,他们是白衣天使……他们,离开祖国远赴异乡,守卫希望与和平;他们,传递友谊尊重生命,用行动向世界展示中国担当。他们就是英雄的中国维和军人。

今年是中国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50周年,也是中国维和警察参加维和行动21周年,纵使前方枪林弹雨、危险重重,中国维和军人仍在征程。青岛也有许多维和军人和警察,时光荏苒,如今他们步入不惑之年,各自走上了不同的工作岗位,但维和的精神和故事在心中打下深深烙印的同时,更成为引领他们前进的灯塔。在和平年代选择于枪林弹雨中“逆行”,中国的维和警察在海外究竟面临着何种困难和考验,他们又是如何应对危机和复杂的生活的?5月29日是国际维和人员日,观海新闻/青岛早报记者走近他们,倾听他们的故事与心声。

前往海地的中国维和警察防暴队。

培训与考核

培训的材料重达三四十斤,闯过一系列“死亡淘汰”考核

“距离最近的一次维和,已经过去了整整10年。”在青岛市公安局特警支队见到43岁的高阳时,现任特警支队六大队副大队长的他刚刚从封闭训练基地赶回来。温和的脸上丝毫看不出曾经血雨腥风的经历,就连身边的很多战友也不知道他曾两次海外维和。

2010年5月至2011年5月,作为联东团民事维和警察,高阳在东帝汶从事交警工作。“参加维和要通过层层审核,我们从2009年就开始初试了。”高阳告诉记者,当时他已经有过一次海地维和的经历,听说要去东帝汶维和,他瞒着妻子报了名。整个特警支队十几人报名,最终只有他一人入选,而这并不是他第一次脱颖而出。

2005年12月至2006年8月,高阳与青岛另外21人作为中国第三支维和警察防暴队(共125人)队员,在海地圆满完成维和任务,高阳担任队中的狙击手。当时的海地,是世界上最动荡、最危险的地方之一。

想过有危险,但没想那么多。“刚从警校毕业那几年,感觉维和离我很遥远。但是当有这样一个报名机会时,我们每一个人都想参与,证明自己、奉献祖国。”高阳回忆,去海地维和那次,他凭借英语水平和身体素质获得省队资格,与来自全国各地的警察一同进入位于河北廊坊的中国维和警察培训中心培训。这里实行军事化管理,出早操、自卫哨站岗、晚点名、查铺查哨、评比内务卫生,要学习外语、维和业务、武器运用和射击、汽车驾驶、通讯、识图、防雷、急救、安全、野外生存等课程。几个月的培训结束后,联合国会对英文阅读、听力、写作、口语、场地驾驶、路考和射击等进行一系列“死亡淘汰”考核,每一项都通过才能进入最终的联合国面试,只要有一项不合格,就会立刻淘汰。很多没通过考试的铮铮男儿泪流当场,这意味着几个月没日没夜的训练打了水漂。

和高阳一样,青岛市公安局食品药品与环境犯罪侦查支队一大队大队长刘洁也曾是中国第三支维和警察防暴队的一员。2002年,刘洁参加公务员社会招考,成为青岛市公安局出入境管理局的一名外事警察。当刘洁得知要选拔维和警察的消息后,就暗下决心报考执勤官。毕业于青岛大学外语系的刘洁语言功底深厚,先后顺利通过市公安局初试、省公安厅复审、公安部考试,成为维和防暴队的一员。而在联合国安排的甄选中,特别挑剔的联合国考官多次对刘洁伸出大拇指,这种情况很少见。刘洁告诉记者,培训的过程特别严格,“仅培训的材料就有三四十斤重,还有不少联合国的英文资料。我们每天要培训10多个小时。”

几场考试后,留下来的队员为数不多,他们将成为在海外并肩作战的“生死搭档”,迈向陌生与未知的环境。据悉,近年来,在联合国的考核中,中国维和警察的通过率达到95%以上。

高阳在海地执行维和防暴队任务。

危险和死亡

流弹、暴乱、虫蛇、疫病……在陌生和艰苦的环境中历经考验

“刚下包机,凌晨的天空蒙蒙亮,就看见军用直升机低空盘旋,前方有流弹穿梭。有人扛着机枪扫射,我们开着车从交战双方中间穿过。营房的房顶上都是枪眼,一束束阳光从一个个小圆洞里透进来……”回忆在海地执行维和任务时的经历,高阳说枪林弹雨成为生活日常。每天早上,一组维和防暴队出发执行任务时,另外两组队员都会郑重地前来送别;每天晚上都要在营地四周站岗执勤,时刻防备突袭。

维和队员们在执行任务前都会写下遗嘱。而难以想象的艰苦环境和生活条件,是维和队员们面临的另一份“生死状”。

“在那种意外和危险会随时来临的环境里,大家时刻都要保持战斗状态。”回想起十几年前在海地的维和经历,刘洁说那仿佛就在昨天。“我们每天都会见到被烧毁的汽车、房屋、尸体。”刘洁说,刚抵达海地不久,有一次外出,流弹打碎了她乘坐的汽车玻璃,那是她第一次觉得危险近在咫尺,“后来我们每次外出都会乘坐装甲车。”

今年36岁的陈进宇现任海岸警察支队沙子口派出所副所长,2015年3月11日,他作为中国第三支赴利比里亚维和警察防暴队140名官兵中的一员,进驻任务区。“第三批赴利比里亚维维和警察防暴队由山东省边防总队承建,全省自愿报名参加2000余人,经过5次选拔、6次培训和联合国考核后,我有幸参加维和任务。”当陈进宇乘坐的飞机降落在利比里亚时,舱门打开的那一刻,一股热浪扑面而来,差点把他们“推”回机舱。原来,当地平均气温超过30℃,炎热程度超出了队员们的想象。

队员们在一片荒原中扎营,“什么都没有,所有的设施、生活空间都需要我们自己去建设。”从零开始,营地搭起了板房,板房的隔音很差,一下起雨来,雨点敲打房顶就像敲鼓似的,而当地雨水又特别多。同时,当地埃博拉、登革热、疟疾等疫病肆虐,队员们每天还要跟大蚊子、毒蛇、成群的蚂蚁做斗争。

“我既是战斗队员,同时要负责后勤的枪械管理和维修。”陈进宇告诉记者,在当地恶劣艰苦的生存条件下,维和警察在野外执行任务时必须随身携带帐篷以便露宿,还要时刻紧张防御。即便是大家已尽可能地采取了防疫措施,但是结束任务时,还是有20多个战友得了疟疾,而陈进宇更是经历了一次后怕的过敏性休克。“我记得有一次给战友们去拿枪的时候,不知道被什么虫子咬了,之后就特别痒,并且出现了过敏状况。我赶紧跑到营地卫生队,赶到的时候出现了过敏性休克,被抢救了接近两个小时。”

陈进宇参加了第三支驻利比里亚维和警察防暴队。

锻炼与成长

在孤单焦虑的压力下,他们学会了苦中作乐自力更生

与意外的伤亡损失相比,孤独是维和警员需要恒久忍耐的命题。“我觉得对我个人最大的锻炼,应该是培养了艰苦奋斗的精神,然后就是能耐得住寂寞,让自己有极其强大的心理承受能力。”陈进宇感慨。营地后来有了通讯设备,但队员们只能排队打电话,再加上与国内有时差,不少队员一两个周才能与亲人通上一次电话。

第一次在海地维和时,高阳第一个月也是与家人处于失联状态。“刚到海地不久,一次我与几名队员乘坐一辆没有装甲的吉普车出外勤,巡逻至一个广场时,突然前方不到30米远的地方发出三四声枪响。广场上的人四散跑开,有人乘机投掷石头、瓶子等杂物。我们将车子拐到安全地带,再迂回时发现,原来是海地警察在开枪示警。”高阳说,像这样的枪声在海地经常能听到,“由于中国维和警察在当地声誉很好,而且武器装备最先进,所以很少有歹徒敢与我们正面交火。但流弹不长眼,惊心动魄的事不止一两件。还有一次,从国家监狱岗哨执勤回来途中,巡逻车被上百人包围,那些人情绪激动,敲打车门,试图把队员们从车上拉下来。好不容易脱身后,队员才发现吉普车后面竟然有枪眼。”高阳告诉记者,家人得知海地的危险局势,联系不上他很着急,而每一次有机会向家人报平安时,他都会尽量乐观地安慰他们。

乐观积极的维和警员们也攒下了不少苦中作乐、自力更生的经验,高阳分享了自己的几个“第一次”:第一次剃光头,一是因为当地太热,二是如果在战斗中受伤方便救治;第一次在海地过年,与其他国家的防暴队员一起登台唱歌、演讲鼓劲……

除此之外,饮食不习惯也是队员们面临的一大难题。联合国提供的食品品种单一,蔬菜严重不足,基本都是牛羊肉、土豆和洋葱等。刘洁告诉记者,在海地,每天不是牛肉炖土豆就是炒土豆丝,当地蔬菜特别贵,4个西红柿折合人民币要32元;营区有一小块菜地,但海地的土地太贫瘠,蔬菜长得特别慢,茄子还没巴掌大,临走的时候还没长成,劳动的成果只能由第四批维和警察防暴队员来享用了。“在海地的8个月中,我们只改善过4次生活,吃了两次饺子和两次包子,一次吃饺子是过年的时候,还有一次是回国之前。吃饺子可是大事,早上全大队就传开了,没任务的战友都赶来一起包。在异国他乡吃到热腾腾的饺子,别提多开心了。”

警察与外交

中国维和队员用行动和声誉赢得当地人的尊重信任

2010年5月,高阳的第二次民事维和任务持续了整整一年时间,到达东帝汶后,他被安排在首都作为一名交通警察,既帮助当地重建警卫力量和部门,同时也执行交通警察的业务。“当地交通秩序非常混乱,我们每天工作特别忙,吃不上饭的时候就买根香蕉凑合。”高阳回忆,他们在当地遇到的困难主要是饮食饮水困难,以及酷热和疟疾等,“为了提高抵抗力,再忙也会坚持跑步,并尽量补充营养,为的是不被突如其来的疾病打倒。”

“虽然面临生活条件差、对路况不熟悉等困难,但中国的维和警察非常勤奋好学,什么也难不倒我们。”高阳告诉记者,当时与他一同执行任务的还有另外十几个国家的维和警察,但是中国的维和警察总是很快就能熟悉业务,“每一次遇到交通案件和纠纷时,我都能根据现场线索迅速判断和解决。”高阳熟练的业务能力赢得了当地人和其他国家维和队员们的一次次点赞,“没给咱们国家丢人!”他笑道。

陈进宇在利比里亚维和过程中,同样深深感受到祖国对于每一个中国人的重要性,以及每一个中国人在世界上都代表着中国形象。他最危险的一次经历是在利比里亚执行解救人质的任务。“当我们表明中国维和警察身份的时候,在场的当地人默默让开了一条道路。在那么多武器面前,我们用和平方式解救了人质,就是因为中国的维和警察在当地名声好、形象好,当地群众相信我们能够公平正义地行使职责。”陈进宇和战友为身为中国维和警察而感到自豪,同时大家也时刻要求自己做得更好,以提高自己所代表的中国的国际形象和地位。

“通过这次海地维和,我们大家知道了原来和平是这么珍贵,我们亲眼见到当地人的生活条件是多么艰苦,很多人连一日三餐都保证不了。在海地的日子,我们每周都会升国旗、奏国歌,每当国歌声响起,我们每一个人都会情不自禁地流泪,因为大家知道,无论身在何处,祖国都是我们最坚强的后盾。”刘洁说。

延伸

鲜血和忠诚铸就勋章

2016年3月,中国第三支赴利比里亚维和警察防暴队回归祖国怀抱,面对埃博拉疫情反复威胁、治安局势复杂多变、生活条件异常艰苦等严峻考验,出色完成了利比里亚“国家独立日”安保、定点驻守、联合巡逻、应急处突和要人警卫等各项维和任务,倡导建立了以军警联合勤务机制和应急处突等级响应机制为代表的“中国模式”。2015年12月1日,全体140名队员被联合国授予“和平勋章”。另外,鉴于中国第三支赴利比里亚维和警察防暴队的优异表现,经联合国总部批准,从2016年3月开始,中国防暴队驻地从原来位于地方的锡诺州格林维尔换防到利比里亚首都蒙罗维亚,中国防暴队成为联合国驻守在蒙罗维亚的唯一一支防暴队。

2005年12月8日至2006年8月15日,包括青岛22名维和警察在内的中国第三支维和警察防暴队在海地圆满完成维和任务。在艰险的条件下,防暴队员出色地完成了海地国家一号公路、太子港地区的武装巡逻和突击检查,国家监狱驻守,联合国选举物资仓库、大选计票中心等重要场所的安全保卫、巡逻及联合国要员警卫等任务,用忠诚和汗水为祖国赢得了荣誉。按公安部要求,维和警察只有在人身受到极大危害时才能开枪还击。8个月中,虽然防暴队员每天枪不离手,穿梭在枪林弹雨中,但从未发射过一颗子弹,只在几次处理群体事件时发射过催泪弹。2006年2月12日至18日,海地爆发大选示威游行,成千上万的人群聚集在防暴队墙外的公路上,设置障碍、焚烧汽车、投掷石块,许多人手持武器,扬言要捣毁计票中心。但全体维和警察防暴队临危不惧,严阵以待,成功处置了此次暴乱;2006年5月14日,海地国家监狱暴乱,队员们再次冒着生命危险冲进监狱,平息了暴乱。

链接

中国维和贡献彰显大国担当

5月29日是国际维和人员日。中国国防部维和事务中心与联合国驻华协调员办公室28日在北京共同举办线上招待会。在有关维和任务区,中国维和部队采取多种形式,开展国际维和人员日纪念活动。作为联合国维和行动的关键因素和关键力量,中国以实际行动维护世界和平,积极参加联合国维和行动,为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作出重要贡献,充分彰显大国担当。

中国坚定不移支持联合国维和行动,国际社会有目共睹。中国是联合国第二大维和摊款国和会费国,是安理会常任理事国第一大出兵国。中国军队始终认真践行《联合国宪章》宗旨和原则,坚定支持联合国在维和行动中的主导地位,支持联合国通过改革构建更加完善的维和行动体系。自1990年首次向联合国停战监督组织派出5名军事观察员,中国军队和警察先后参加近30项联合国维和行动,派出维和人员5万余人次。

进入新时代,中国政府和军队全面落实习近平主席出席联合国维和峰会时宣布的6项承诺,以服务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为目标,加大对联合国维和行动的支持和参与力度,为冲突地区实现和平发展带去更多信心和希望。中国维和部队构成从单一军种为主向多军兵种拓展,任务类型从支援保障向综合多能转型,行动目标从制止武装冲突向建设持久和平延伸,维和能力进一步提升。

中国军队为世界和平出征,成为联合国维和行动的关键力量。参加联合国维和行动30多年来,中国维和部队新建和修复道路1.7万多公里、桥梁300多座,排除地雷及各类未爆炸物1.4万多枚,运送各类物资器材超过120万吨,运输总里程1300多万公里,接诊病人24.6万余人次,足迹遍布柬埔寨、刚果(金)、利比里亚、苏丹、黎巴嫩、塞浦路斯、南苏丹、马里等20多个国家和地区,在监督停火、稳定局势、保护平民、安全护卫、支援保障等方面扮演重要角色。

世界和平需要各国共同维护,维和行动需要多方加强合作。中国以实际行动积极响应联合国“为维和而行动”倡议,中国军队先后与90多个国家、10多个国际和地区组织开展维和交流与合作。去年以来,鉴于新冠肺炎疫情同地区热点、族群矛盾、恐怖主义、简易爆炸装置等威胁相互叠加,维和人员安全风险不断上升,中国推动安理会通过首份关于维和人员安全问题的决议,牵头成立联合国维和人员安全小组,维和人员安全议程取得实质性进展。中国还向联合国维和人员捐赠新冠疫苗,优先用于非洲任务区。据新华社(本版撰稿观海新闻/青岛早报记者 杨健 刘文超 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我要爆料 免责声明
分享到:
© 青岛新闻网版权所有 青岛新闻网简介法律顾问维权指引会员注册营销服务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