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健康产业孵化中心
人均期望寿命达到81.33岁,主要健康指标接近发达国家水平;全球首个百万级人口城市孕产妇、新生儿基因检测城区全覆盖;65岁以上老年人、慢性病患者等特殊人群全部拥有了自己的家庭医生;农村妇女免费享受乳腺癌、宫颈癌筛查;多元化医养结合养老体系实现老有所养……近年来,西海岸新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着眼维护和增进人民健康,认真落实新时期卫生健康工作方针,把卫生健康事业提升到新的战略高度,“健康西海岸”建设跑出加速度。
华大基因北方中心效果图
医疗卫生动能转换
龙头强枢纽活网底稳
搭建整合型服务体系
青岛西海岸新区人民医院心内科副主任李海云是新区健共体第一批下派常驻专家,刚到泊里院区时,便遇到患者尹女士就诊突发室颤。通过健共体双向转诊,启动转诊绿色通道,尹女士很快被转入区人民医院健共体总院心内科CCU病房,经过10余天的住院治疗顺利出院。此后,李海云定期到尹女士家复查,调整用药。“有了李大夫,我们再也不用跑青岛看病了。”尹女士的老伴激动地说。
尹女士是健共体信息互通一体化管理的受益者。只要是健共体内,无论在哪个医院就医,患者的用药治疗情况、检查检验结果等都可互联共享,患者从基层医院上转区级医院时无需预约和等待,形成了“上下协同紧密化、纵向管理一体化、医疗服务同质化、分级诊疗规范化”的健共体“四化模式”。
为加快医疗领域新旧动能转换,新区于2018年5月率先开展健康服务共同体建设试点,同年11月,西海岸新区出台《健康服务共同体建设实施方案(试行)》,将涵盖全生命周期的大健康全程管理理念融入深化医改工作之中,在传统医共体技术合作、人员帮扶的基础上,依托5家三级医院,与31家基层医疗机构、专病机构联合,突出医疗、医养、医防融合,创新实施新型紧密型“健康服务共同体”运行模式。
2020年,新区启动医疗卫生重大项目建设三年规划,清华大学附属青岛医院等项目开工建设,青岛爱尔眼科医院开诊营业;区中医医院通过三甲复审,区人民医院、区中心医院晋升三级综合医院,新区二、三级医院数量位居青岛各区市首位;29处镇街医疗机构、479处村卫生室实现“脱胎换骨”;7家中心卫生院均达甲等水平,9家卫生院达到优质服务基层行国家推荐标准……“龙头强、枢纽活、网底稳”的整合型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已现雏形。
2020年初,新区在全国首创打造了“互联网+评估+护理”全流程服务模式,打造康鸿医护服务运营平台。截至目前,平台累计注册护士1150余名,上门服务831单。家住五台山路的盖女士,因脑出血在区中心医院神经科住院治疗,出院时吞咽功能没有完全恢复,一次胃管不慎脱落,盖女士的女儿便在平台下单预约了盖女士住院时的责任护士王梅英。从下单到护士上门服务只用了半小时,问题便得到了解决。同时,平台与新区5家健共体牵头单位分别成立网约护理受理中心和网约服务团队,网约护理团队可服务于每个镇街和社区,群众需求得到精准回应和有效引导,优质护理服务便利性和可及性不断提升,解决医疗机构压床问题,医疗机构平均住院日不断缩短,医保资金紧张问题得到有效缓解。
“互联网+评估+护理”服务实现护理服务从医院到基层、社区、家庭的有效衔接,建立起提供全生命周期无缝隙的护理服务新机制。康鸿医护服务平台目前已覆盖新区所有区级公立医疗机构,计划今年在青岛各区市实现全覆盖。截至目前,全区累计开展老年护理评估9000余人次,上门护理人员1000余人次,开展上门护理服务内容33项,医患互评满意率均为100%。
“谢谢你们把我妈妈的眼睛治好了。”近日,市民李女士在儿子的陪同下,拿着锦旗走进了位于珠江路公交综合体项目的青岛爱尔眼科。原来,69岁的李女士于今年4月份在该院做了双眼白内障手术,目前恢复良好。
青岛爱尔眼科项目是新区招商引资重点项目,填补了新区高端专科眼科医疗的空白,实现民营医院与公立医院的有效互补,完善了新区医疗服务体系,为市民提供了更加专业的眼科医疗服务。此外,青岛妇女儿童医院西海岸院区、青岛西海岸肿瘤医院、中德国际医院等一批高端医疗机构也先后落户新区。
拉长产业链条,健康产业迈入“千亿级”。新区在光谷产业园设立生命健康产业孵化基地,推动大健康产业项目孵化及产业化加速、高层次人才技术创新成果转化,着力打造生物医药孵化及产业化推广公共服务平台。目前,已有包括国新健康、精通卡替、鲲海脑机、春雨国际、搜大夫互联网平台在内的6个项目入驻孵化基地。
目前,新区签约注册、在建医养健康产业项目50个,总投资额约1517亿元。其中,康养旅游及平台项目28个,医疗机构类项目10个,生物制药研发类项目12个。
护理人员在陪老人聊天
医疗保障以需为先
兜底线提待遇掌上办
织密织牢医疗保障网
“普通透析一次就花费七八百甚至上千元,药费还得另算。”漫长的治疗周期、高额的医疗费用让市民杨云峰一度有了放弃治疗的打算,而西海岸新区医保扶贫“兜底网”给他带来了新的希望。
杨云峰是低保家庭,又是建档立卡贫困人口,按医疗保障扶贫政策,除基本医疗保险、大病保险、补充医疗保险报销外,他还能享受医疗救助、医疗再救助和扶贫特惠险。就这样,20多万元的费用个人承担了不到3000元,这让杨云峰有了战胜病魔的信心。
新区以“需”为先,充分释放改革红利,构建了基本医保、大病保险、全民补充医保、医疗救助、扶贫特惠保险、重特大疾病再救助六重保障体系,让大病患者与贫困人员能医、敢医。
如今,15765名建档立卡贫困人口、低保、特困人员参保率、补贴率、政策落实率实现三个100%;828名贫困人员享受了门诊慢性病医疗保障服务;大病保险起付线由18000元降至5000元、报销比例提高5%、取消封顶线,贫困人员自费比例降至3.2%;农村地区“医、养、康、护、防”长护扩面成效更为显著,已有4305名失能失智参保人纳入保障范围。另外,职工和居民医保政策范围内报销比例分别达到89.8%和76.1%,为全省最高;居民医保财政补助标准提高30元,46.7万名成年居民按低档缴费,财政二次补助,享高档报销待遇,补助水平全市最高。
2020年年初,面对疫情,新区第一时间对确诊、疑似患者实行免费救治,确保患者不因费用问题影响就医;向6家首批发热门诊定点医院预拨医保周转金740万元,累计拨付资金7140万元,确保收治医院不因支付政策影响救治;住院患者核酸检测零负担,累计报销15.5万人次;向30多家医药企业预付医保资金5982万元;缓缴经营困难的中小企业医保费182万元,实施医保费率“三连降”,为全区3万多家企事业单位减免2.46亿元。
“以前申办门诊大病,需到20多公里外的政务服务大厅办理。现在在家门口的医保工作站就能办,免去了3个多小时的车程,太方便了!”家住长江路街道的市民李荣德对医保工作站赞不绝口。新区不断探索推进“互联网+医保”经办服务,建立了35处医保工作站,开展政策咨询、业务办理等工作,医保大厅业务量同比下降30%;将36项医保征缴业务延伸至镇街服务大厅和合作银行,实现企业参保缴费业务办理属地化,助推营商环境持续提升。
异地就医曾一度被看作是件麻烦事。“以前没有异地联网结算系统,异地就医后需先自行垫付医药费,再到参保地进行统筹报销结算。”区医保局工作人员说,这对参保人员而言费时又费力。为便利外来人员在新区就医,长期异地居住、临时异地就医两类6项业务如今实现了“掌上办”;全区37家一级定点医院全部实现异地住院直接结算,53家定点医院实现全国联网结算,覆盖所有镇街;5家三级定点医院实现糖尿病等14种门诊大病(门诊慢性病)省内异地就医联网结算。
1100家定点药店实现省内异地参保职工就医购药“一码通行”,只需一部手机就可实现就医购药结算。截至目前,新区已有48万余人激活医保电子凭证;34项医保服务事项100%可以“网上办”,88%可以“零跑腿办”,60%可以“马上办”,办理时限整体压缩72%,办理材料精简82%;全市首创经办社会化、业务联合化、征缴信息化“三化”方式开展社保医保联合征缴,“只取一号、联合受理、一窗办结”,为企业和群众提供便捷高效的服务。
助老大食堂
养老服务转型升级
优服务全覆盖增床位
多元化养老托起夕阳红
60周岁以上老年人达到26.9万人,占户籍人口的19.9%,高于全国2个百分点,已达到中度老龄化社会……这是西海岸新区养老的基本面。问题就是导向。新区在全市率先启动养老服务工作改革,着力构建居家社区机构相协调、医养康养相结合的养老服务体系,不断满足老年人多元化的服务需求。
5月31日上午11时,红石崖街道解家居家社区养老服务驿站为辖区内60岁以上的老年人准备了精心烹制的午餐,各类菜品荤素搭配适宜。这是新区创新实施“1+N+6”居家社区养老服务体系的缩影,在每个镇街建设至少一处居家社区养老服务中心,按照“15分钟居家养老服务圈”辐射带动周边N处服务驿站,为社区居家老人提供助餐、助医、助洁、助浴、助急、助乐等六助养老服务。
“针对新建住宅小区,新区按照每一百户不低于20平方米的标准配套建设社区养老服务设施。”区民政局养老服务科负责人宋延斌介绍。目前,新区已建成居家社区养老服务中心80处、服务驿站120处。今年将再建设20处居家社区养老服务中心、50处服务驿站,全面搭建起覆盖城乡的居家社区养老服务网络。
宋延斌介绍,在重点保障一类群体基础上,新区新增经济困难70-79岁独居老年人和80周岁以上老年人两大类群体,政府购买服务对象由原先的1000名扩大至4万名左右。“我们将居家社区养老服务对象由政府购买服务的兜底群体扩大至在新区居住的所有老年人,服务人数由2018年的3000余人提升到2020年的6.2万人。截至2020年底,已开展居家社区养老服务达到230万余人次。”
“我们调查发现,存在部分社区养老服务场所闲置,导致财政补贴资金使用效率不高等新问题。”宋延斌表示,“市场化”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措施,新区在社区居家养老供给侧和需求侧方面同时发力,将原先政府补贴由“补床头”“补砖头”向考核“服务绩效”转变。
为此,新区出台了居家社区养老服务中心星级评定办法,聘请第三方专业机构,对居家社区养老服务中心进行评估,并按结果每年进行奖励补贴,有效激发居家社区养老服务组织的服务积极性。2020年,有67家居家社区养老服务中心被评为五星级,有4家被评为四星级,3家被评为三星级,共拨付奖励补贴1430万元。在2020年全市养老机构的星级评定工作中,新区有3家机构被评为五星级养老机构、4家机构被评为四星级养老机构、5家机构被评为三星级养老机构,三星级以上养老机构占比位居全市首位。
强化养老机构管理的同时,新区不断扩大医养结合覆盖面,鼓励规模较大、条件成熟的养老机构,整合医疗、康复、养老和护理资源,申请医疗资质,为老年人提供治疗期住院、康复期护理、稳定期生活照料一体化的健康和养老服务。规模较小的养老机构与附近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或医院合作,结为定点对口单位,逐步形成医养结合的新模式。截至目前,全区30家养老机构全部与就近二级以上医院签订合作协议,设立就医绿色通道,方便了养老机构老年人就医。
与此同时,新区2019年起取消养老机构设立许可,简化工作流程,2019年以来,新增备案设立养老机构10处,新增养老床位710张。目前,全区共有养老机构30家,总床位数达4736张,基本形成了高中低端梯次搭配的机构养老服务格局。
顶层设计和制度建设是确保养老服务持续发展、夯实养老服务基础的关键。新区连续五年将多项养老工作纳入新区重点工作计划,列入区办实事项目,编制完成《青岛西海岸新区养老设施布局专项规划(2017-2035)》,将居家社区养老服务设施建设纳入规划。制定出台了《关于加快推进养老服务业发展的意见》《关于加快推进居家社区养老服务的实施意见》等一系列政策文件,搭建起了推动新区养老服务业发展的“1+6”政策体系,为推进居家社区养老服务提供了税费减免、建设补助、运营补贴等政策支撑。(陈蔚 张静 谭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