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 青岛新闻 > 正文
青岛冠状病毒肺炎平台

“海洋药仓·中国康湾”!青岛要在生物医药业杀出一条路!

2021-08-04 05:40 来源:青报观象山
分享到:

8月1日,工信部中国医药工业信息中心在济南发布2020年中国医药工业百强企业名单。遗憾的是,青岛,很多行业榜单里的优等生,却仍然没有一家企业上榜医药工业百强。

虽然惋惜于青岛企业的“缺位”,但这样的结果也并不十分令人意外。尽管生物医药是青岛近年来重点布局发展的产业,但从整体看却一直不温不火。产业规模偏小、缺乏龙头企业和知名品牌、产业创新能力较弱、高附加值产品比重较低等问题较为突出,与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标杆城市相比差距明显。

面临“十四五”时期城市间日益激烈的角逐,以及青岛制造业转型升级的巨大压力,怎样才能更好破题生物医药产业发展,对青岛来说已经成为一个不容回避的课题。

8月3日,青岛召开全市生物医药产业链创新发展推进工作视频会议,有关市直部门和各区市政府、相关功能区管委,生物医药产业链行业企业代表及商协会、相关高校院所负责人、市级引导基金、市科创母基金负责人及邀请的知名投资机构负责人参加会议。

青岛市副市长耿涛指出,近年来青岛高度重视生物医药产业发展,坚持把生物医药产业作为重要战略性新兴产业来抓,在工作格局上有了新提升,在产业规模上有了新突破,在企业培育上有了新亮点,取得了阶段性成效。下一步,要明确方向抓重点,精准施策补短板,拿出有效举措,创新发展生物医药产业,努力把生物医药产业打造成为青岛工业经济发展的新的重要支撑。

这次会议透露了正在谋划的产业发展思路和路径——

未来几年,青岛要结合先天优势和后发优势,在继续培育以核酸、细胞、蛋白质、微生态药物、疫苗为方向的生物创新药的同时,真正打好特色牌,重点在海洋生物医药和康复医疗制造为代表的高端医疗器械领域上集聚资源,实现新突破,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和国内竞争力的产业地标——“海洋药仓·中国康湾”。

01

必答题而非选择题

没有人不知道,城市产业发展不能贪大求全。面临激烈的生物医药产业竞争以及青岛产业基础相对较弱的事实,青岛仍然坚持押注,是经过了深思熟虑的。

生物医药产业不仅兼备科技属性、消费属性和周期属性,还具有很强的跨界融合属性,能助推青岛制造业从传统的规模扩张型发展向高质量高效益发展转变,增加产业抗击外部风险的能力,构建新型产业体系。

与此同时,带量采购、三医联动、仿制药一致性评价等国家医疗健康产业政策近年来的频频调整,也将生物医药产业带入新的调整洗牌期,疫情的到来更催化了变化加快发生。

产业发展没有“速成心法”,像生物医药这样的高技术产业更是如此。青岛生物医药产业起步较晚,但在坚持不懈地努力下,近年来还是产生了一些让人欣喜的星星之火。

引进了威高医疗、蓝谷药业、瑞利生物、泰泽惠康等一批总投资超过400亿的重点项目;海信超声、华大智造等地产高端医疗装备发展提速;融智生物质谱仪与微生物鉴定试剂盒、普瑞森医药袋装透析液分别成为业内首款产品获批上市;易邦生物获批全省规模最大的生物安全三级实验室,海尔生物医疗、海泰新光登陆科创板,百洋医药在创业板挂牌上市……全市生物医药产业增加值保持两位数较快增长。

当产业再次打开机遇的窗口,青岛没有理由不再接再厉。

当前,我国生物医药产业已在环渤海、长三角、珠三角和中西部地区形成了四个产业集群,形成了以上海和北京为典型代表的国际化创新标杆,以广州、苏州等为代表的区域创新标杆,和以合肥、厦门等为代表的创新基础培育标杆等三大创新标杆。

坦率说,如果与这些城市和地区在资源和市场上进行“硬碰硬”的正面竞争,青岛并不具备优势,只有因地制宜、务实推进,走差异化、特色化发展路线。

02

用好先天优势,做深做实海洋生物医药

青岛在“海洋”上的优势毋庸置疑。一组数据几乎人人都耳熟能详——青岛聚集了全国30%的涉海院士、40%的涉海高端研发平台、50%的海洋领域国际领跑技术。而具体到海洋生物医药这个细分领域,青岛也有自己的“绝活”。

首先是海洋药物。虽然目前在国际范围内获批的海洋药物种类并不多,但却都是重量级药物。从曾经在抗生素市场占比近40%的头孢菌素,到十年前获得美国FDA加快审批的治疗间变大细胞淋巴瘤和霍奇金淋巴瘤的单抗靶向药物阿特赛曲斯,都是海洋药物。

依托中国海洋大学,青岛在海洋药物领域奠定了较好的基础,包括搭建了山东省海洋药物制造业创新中心等产业服务平台,研发了针对阿兹海默症的原创药物971,抗心脑血管药物PSS(藻酸双酯钠)进入二次开发阶段,青岛海洋生物医药研究院、海洋一所一批海洋候选药物进入临床前研究阶段,BG136抗肿瘤药物即将进入临床试验。

再看海洋生物制品。生物制品范畴广,既包括壳聚糖、海藻酸钠等原料,也包括海洋功能材料如止血、愈创、抗菌敷料和手术防黏连产品等,还有多糖寡糖制品、鱼油制品等海洋功能食品。青岛企业在这些领域有较好技术和产业积累,明月海藻、聚大洋等藻类企业近年来纷纷延伸产业链,开发了藻类食品、藻类护肤品等,博益特用甲壳素生产的止血纱布技术领先。

更好拉长长板,塑造更大优势,自然成了青岛突破生物医药产业的首选项。

“青岛要在持续培育海洋新药的同时,做好‘海洋生物+’的文章,打造‘海洋药仓’。”青岛市工业和信息化局生物医药产业处副处长于滨表示,要拓宽海洋生物在食品,医药,环境,化工,材料等领域的应用场景,推动理念、产品、技术、管理、制度、文化、商业模式等各方面创新,发挥中国海洋大学、山东中医药大学青岛中医药科学院创新策源地功能,以“药食同源”理念,打造中国医药经济中独具特色的海洋大健康产业。

同时,要以青岛扎实的消费品制造业基础,推动海洋生物制品与快消行业领军企业强强联合,创造出市场叫座、消费者叫好的“国潮+药食”流量级产品,丰富并引领我国“药食同源”市场。

03

发挥后发优势,卡位康复医疗器械

海洋生物医药是青岛的先天优势,康复医学则是青岛的后发优势。依托康复大学这一独一无二的创新资源,卡位医疗器械产业发展黄金十年,打造“中国康湾”。

医疗器械是我国近年来发展十分迅速的产业之一。与新药开发动辄10年的周期相比,医疗器械投入时间相对较短,从立项到产品问世销售,大概为5-6年。德勤2021年初发布的中国医疗器械行业分析显示,自2015年以来,中国医疗器械行业年均增长率保持在20%左右,2020年,中国医疗器械市场规模约8000亿元人民币,比2015年的市场规模翻了一番多。申港证券在早前市场分析中指出,预计未来5年医疗器械行业增速将维持在20%左右,继续高于医药板块平均增速。

而康复医疗器械无疑是当下医疗器械中最炙手可热的领域之一。康复医学是一门以消除和减轻人的功能障碍,弥补和重建人的功能缺失,设法改善和提高人的各方面功能的医学学科,与预防医学、临床医学和保健医学被WHO称为“四大医学”。但在我国,康复医学尚在起步期,相关产业也仍都是刚刚鸣枪开跑的新赛道,空间十分广阔。

弗若斯特沙利文报告显示,中国康复医疗器械市场规模从2014年的115亿元增长至2018年的280亿元,年复合增长率高达24.9%,预计未来仍将以19.1%的复合增长持续快速扩容,2023年市场规模将达到670亿元。

专注创新药、生物科技以及高端医疗器械等领域投资的翰颐资本创始人周颖华表示,康复大学生逢其时,而青岛瞄准康复医疗器械赛道是选择了一个不错的机会。

“目前,康复器械发展尚属早期,行业分散且同质化严重,龙头企业年销售收入占国内全行业规模也只有2%,后进入的企业只要有足够的技术储备并拿出竞争力强的产品,就有很大机会。”在他看来,家电与医疗器械行业在供应链、商业化能力、品牌建设以及营销体系上都有很强的协同效应,青岛要用好本地产业优势。

“打好康复大学这张牌,在青岛建立起康复医疗器械从源头创新到产业化的全产业链。”于滨表示,当前青岛在全国兽用生物制品领域拥有像易邦生物、蔚蓝生物这样的领军企业与青岛农业大学、中国动物卫生与流行病学中心等科研院所的存在密切相关。

未来,针对中低端康复医疗器械仍占据国内主流市场的现状,青岛探索通过“创新资源导入+资本运作”的方式,尤其是通过国资精准助力产业链创新的方式,在国内康复医疗制造领域培育像海尔、海信这样的知名品牌,向中高端医用及家用康复设备进军。

同时,青岛还要依托已有基础,在医学影像设备、体外诊断产品、治疗设备、植入介入产品和医用材料等方面持续发展。

立足自身实际,号准产业脉搏,一步一步踏实前行,青岛生物医药产业的未来值得期待。

(作者 孙欣)

我要爆料 免责声明
分享到:
© 青岛新闻网版权所有 青岛新闻网简介法律顾问维权指引会员注册营销服务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