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新闻网 > 新闻中心>头条图片> > 正文

14位诺贝尔奖获得者的一致选择!青岛第十次成为外籍人才眼中的“最佳”

来源:青报观象山 作者: | 责任编辑: 2021-10-21 05:20:00

一座高质量发展的城市,总是离不开与彬彬济济的人才相互依托、相互成就。

尤其在全球化发展的今天,城市与人才之间的“情投意合”早已突破了地理的界限,一座不断前进的创业城市可以让全世界成为自己的“人力资源部”,让外籍人才也能找到成就自我的肥沃土壤——青岛就是如此。

10月18日,青岛再次因为众多外籍人才的支持在全国站上了“C位”:欧亚经济论坛上,科技部国外人才研究中心发布2020年“魅力中国——外籍人才眼中最具吸引力的中国城市”主题活动结果,青岛第十次入选十强城市榜单。

这是中国唯一一个完全由外籍人才参与评选的引才引智“中国城市榜”。十强城市中的每一个,都是在中国工作、生活的外籍人才亲自“票选”出来的,都代表着这座城市在外籍人才眼中实打实的魅力。

第十次上榜背后,是这座城市不断优化政策和营商环境、政务服务环境所付出的努力,为外籍人才提供了更加舒心的生活环境和更加安心的创业环境,让外国人才不仅来得了,还待得住、来了就不想走。

01

外籍人才选城市的“金牌”标准

外籍人才眼中最具吸引力的中国城市,这份榜单自2010年开评以来,每年都备受关注,甚至已经成为判断一座城市开放性、包容性、成长性、国际化的“金牌”标准。

这一点,我们从榜单的“评委”阵容中就可见一斑。

2020年度的“评委”们包括诺贝尔奖获得者、中国政府友谊奖获奖专家、高端外国专家项目入选专家等在华外籍人才,纷纷在线进行了签字投票。此次评选共收到资深外籍专家评委投票149份,普通外籍人才有效选票3727份。“十强城市”就是根据两类投票结果进行加权算分得出的。

更值得一提的是,此次评选,高端外籍人才的“含金量”达到历史之最——14位诺贝尔奖获得者、1位图灵奖获得者、16位院士、47位中国政府友谊奖获得者,都在评选中投出了他们神圣的一票。

“评委”们如何投出神圣一票?评选紧扣“城市开放与人才引进”这一主题,根据各城市在吸引外籍人才、服务外籍人才、发挥外籍人才作用等方面状况,按照外籍人才“工作便利度”“生活便利度”“社会环境”“城市互评”“城市外向度(客观统计数据)”五大维度共54项指标展开。

这样的评选标准下,2020年度入选的十个城市分别是:北京、上海、杭州、广州、西安、成都、宁波、苏州、深圳、青岛。

这是一份竞争激烈的榜单,从上榜城市每年都有较大变动中就能看出:与2019年相比,一年间,合肥和南京便退出了十强位置,西安和宁波则成为“新晋”上榜者。

这样的变动背后,是不同城市之间“抢人大战”的硝烟弥漫。激烈的竞争之下,能连续10年“稳坐”榜单的青岛传递出这座城市中的“奔跑者”对外籍人才持续、强劲的吸引力。

02

外籍人才在青岛:生活更舒心,创业更安心

连续10年上榜10强城市,青岛自然有其秘诀。要留住人才,就要在办事方便、城市宜居宜业等方面下功夫,为外籍人才提供有温度的服务。

榜单的评选标准就透露着其中奥义:工作便利度、生活便利度、社会环境,都是重要的衡量标准。瞄准这些领域持续发力,青岛为外籍人才在青生活、工作打造了最宜居宜业的生态。

红瓦绿树、碧海蓝天,依山傍海、啤酒海鲜。在青岛的外籍人才,首先是感受到了在青岛这座宜居城市生活的幸福指数。

青岛MTI国际学校校长叶明义

青岛MTI国际学校校长叶明义提起青岛便竖着大拇指说“青岛风景优美,气候宜人,市民热情好客”;国际天然聚糖蛋白生物大分子专家马修J·基普尔评价“青岛是中国最好的城市之一”;加拿大工程院、皇家科学院院士,韩国工程院、科学院外籍院士,欧洲科学院外籍院士,山东省齐鲁友谊奖获得者朴哲范生长在海岛城市,在青岛最快乐的就是吃海鲜和在海边散步,他更是说道,“我去过深圳、广州、郑州、哈尔滨等多个中国城市,它们都不如青岛”!

人才对城市既有基础层次的福利性需求,也有进阶层次的发展性需求。外国人才翩然而至,与青岛的创新血脉交相融合,还离不开青岛为他们提供的肥沃而舒适的栖息土壤。

面对竞争激烈的城市人才争夺战,青岛展现出了“海纳百川”的胸怀和气度:外籍人才在青获得中国政府友谊奖和国际科学技术合作奖等国家级科技、自然或人文奖项的,给予一次性50万元奖励;持有“服务绿卡”的高端外国人才,在子女就学、出入境、社会保险、创办企业、科技计划项目申报等方面可以享受各项优惠政策和便利服务。

近年来,青岛还获批科技部薪酬外汇便利化试点、外国人管理工作试点、外籍高端人才R签证审批权下放等多项试点,服务效率频频实现“全国最快”:

青岛在全国率先开展“两证整合”试点,将之前的外国专家工作证件、外国人就业证件整合为一张“外国人工作许可证”,对符合条件的高端外国人才来青工作,可一次性签发有效期3至5年的外国人工作许可证;

青岛实现了外国专家换用汇便利化试点工作证明材料最多拿一次、等待时间最多一小时、允许他人代办、办理过程电子化等便利;

今年8月底,青岛实行外国人工作许可、居留许可“一窗受理、一并发证”,外国人来华工作许可办理时限由国家规定的20个工作日缩短为5个工作日,办理速度全国领跑,大幅提升了外国人来青工作的审批服务效率。

一项又一项工作叠加,绘就了外籍人才在青岛工作、创业的高效和便利。

朴哲范

朴哲范在青岛注册成立了青岛纳微科技有限公司,推进自主研究的原位成纤纳米新材料项目实现产业化。从企业注册到工厂搭建再到产业化示范线的建成,都不需要朴哲范“上阵”,全是青岛国际院士港的工作人员代为办理的。

齐鲁友谊奖获得者、德国人西吉以“李汉青”这个中国名字在青岛工作、生活已有十余年。他说,在青岛相关政策支持和服务加持下,即使2020年受到疫情影响,他的企业营收也同比实现了30%的增长。

为吸引更多海外高层次人才服务青岛经济社会发展,青岛还不断拓宽海外人才“朋友圈”,以最高2000万元的诚意,支持企业在海外建立离岸创新创业基地,就地集聚海外高层次人才,导入成熟项目。

目前,青岛已在新加坡、法兰克福、伦敦、东京等城市相继设立了36家国际人才智力联络站,打造了政策发布及信息共享的海外平台,引进了大批全市经济社会发展中高端、紧缺、急需的海外人才。

种好了梧桐树,“金凤凰”自然成群结队而来。目前,持有效工作许可在青工作的外籍人才为5556人,占全省总量的60%。其中,15人荣获中国政府友谊奖,46人荣获山东省政府齐鲁友谊奖,3人荣获国际科学技术合作奖,20人受聘为青岛市政府特聘专家。

03

外籍人才“反哺”青岛,为创新发展按下“快进键”

青岛用最大诚意引来的外籍人才,早已融入了城市发展的血脉,激活了青岛的智力引擎,为青岛的创新发展按下了“快进键”。

朴哲范的家人都生活在加拿大,一开始,他只与青岛国际院士港签订了每年在青工作三个月的合同;现在,这份合同已经变成了每年在青岛工作至少9个月。

辛勤创业之下,朴哲范的技术在青岛实现了聚合物纳米原位成纤复合材料工业化生产,第一条自主设计的生产线已安装完毕,开始小量生产并联合客户进行终端产品性能测试。这在国际上属于首创,相关产品可以广泛用于汽车、航空航天、能源、医疗保健和智能穿戴等领域,必将为青岛的产业发展注入更多动力。

葛兴福

德国国家工程院院士、中国政府友谊奖获得者葛兴福已经在中国生活了15年。1954年出生的他本该到了退休年龄,却因为青岛优渥的创新生态系统推迟了回德国“养老”的时间,决定在青岛再待五年。现在,作为青岛国际院士港产业发展顾问的葛兴福已经成为青岛在国际上的“代言人”和“体验官”,他广泛宣传在青岛感受到的“一站式”创业服务,邀请越来越多的外籍高端人才和他一样,到青岛创新创业。

法国国家科学研究院催化所教授斯福特拉娜·明托瓦把青岛当做自己的“第二故乡”。

作为分子筛催化材料研究领域国际顶尖的领军人物,她受聘于中国石油大学(华东)做全职教授,每年在青工作时间至少6个月。依托化工学科和重质油国家重点实验室,斯福特拉娜手把手地带领学生做实验,积极推动中法国际间的学术交流与合作,主持的重点科研攻关课题有力提升了我国分子筛领域基础科研的国际地位和影响力。

还有德国专家罗兰德博士成为青岛特锐德电气股份有限公司的“霸道总裁”,推动特锐德这家民企的国际化进程不断加快,国际化业务已经从零拓展到中亚、东南亚、南非、澳洲、美洲等地区;青岛智瑞生物有限公司引进俄罗斯科学家葛琳娜院士团队,其带来的环保型生物浸金制剂技术能带动生物冶金技术革命,获批为国家战略技术引进项目……

突破关键技术、发展高新产业、带动新兴学科——在青岛的外籍人才可不仅是“喝喝啤酒,吃吃海鲜”,他们融入城市,成为青岛借力发展的“外脑”,与城市一起,书写了更加精彩的开放、现代、活力、时尚的青岛故事。

城市间的竞争没有“暂停键”,青岛必须加速前行。开放发展的青岛要迎来更多创新引领的新机遇,就需要与更多“智库”相拥,外籍人才就是其中一股重要的力量。

吸引外籍人才,青岛正通过政策激励、平台搭建、服务保障三轮驱动,让外籍高层次科技人才的集聚度不断增强。

借全球智慧而用之,已经成为青岛城市发展的“捷径”;与青岛共赴创业发展的美好明天,也已经成为越来越多外籍人才来到中国的“最优选”。

作者|耿耿

提示:支持← →箭头翻页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