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日报社/观海新闻11月23日讯 11月21日,国道204威青高速至鳌东路段大中修工程主体完工通车。该工程全长12.5公里,10月9日正式开工,历时仅44天。施工效率之所以取得如此高效,得益于“一大两小”新技术的应用。
常规的路面维修工程,都是铣刨挖出旧路面结构层,重新铺筑新沥青拌合料,这种工艺耗用材料多,施工周期长,对周边道路交通干扰大,也带来环保影响的一系列问题。这次,市公路中心在即墨204国道大中修工程中探索实施了现场沥青路面就地热再生新技术。就地热再生技术是一种组合式连续式的现场施工技术,具有节能减排、快速高效等优越特点:不需要从自然界开采大量的砂、石、沥青等原材料;原有路面材料能够100%利用,不产生废弃料;维修时只需封闭一个车道,其余车道可以开放交通,最大限度地减少了路面维修给交通带来的干扰和影响。
实施这一新技术后,施工现场与传统场景有了大不同:在坑洼不平的老路面上,一排长长的冒着热气的“列车”缓缓的行走着,后面出现了一条崭新的路面;旁边车道上,社会车辆正常通行。
该路段位于即墨城区附近,沿线有9处大型交叉路口,因为路口车辆转向制动造成路面推挤碾压变形,出现了车辙拥包沉陷等病害。如何解决这个难题?青岛公路部门不断研究新技术新工艺,采用了高模量沥青混凝土和灌入式半柔性沥青混凝土(PSCP)新技术来解决这一难题,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高模量抗疲劳热再生沥青混凝土实现了旧铣刨料的循环利用,降低了新矿石集料和新沥青用量;降低了能源消耗及温室气体的排放;具有良好的热稳定性和抗剪性能,解决了传统热再生路面抗疲劳性能差、耐久性不足等问题。
复合灌注式半柔性沥青路面(PSCP)具有鲜明的抗车辙优点:其抗剪性能达SMA沥青混合料的十倍,低温收缩系数仅是常规沥青混合料的20%,在重交通下可保持5年以上不变形,保障了路口转向交通的平稳舒适。( 青岛日报/观海新闻记者 周建亮 通讯员 解瑄本 于沛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