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业是最大的民生。眼下,青岛全力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强化就业优先政策,一面稳增长、保市场主体,确保就业存量,一面抢抓大项目、创业创新,培育就业增量,守住守牢稳就业保就业底线,确保就业局势总体稳定。
截至今年第一季度,全市城镇新增就业5.88万人、居全省首位;新增城镇登记失业1.26万人,同比下降33.94%。重点人群就业“精准把脉”,打造“不打烊”“不断档”服务,实现招工就业“触网可及”,多措并举稳就业,夯实民生之本。
出台一揽子就业优先政策
市场主体是创造就业岗位的主体。面对当前形势,保市场主体对促进就业尤为重要。日前,青岛出台了助企纾困和支持市场主体发展“42条”政策,并接续出台用人单位吸纳就业社会保险补贴、灵活就业社会保险补贴、创业补贴等新政策,鼓励企业尤其是初创型企业吸纳就业困难人员、重点群体就业,支持劳动者多渠道灵活就业。
“今年企业发展面临许多新情况,要从支持企业尤其是为小微企业纾困出发,支持各类市场主体稳定发展,为巩固存量就业和吸纳新增就业提供有力支撑。”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就业促进处相关负责人表示,这些政策将有力缓解企业资金压力,引导企业应对当前复杂形势,可有效增强企业发展的活力和后劲。
落实促就业政策之外,更要千方百计优服务,着力化解“就业难”“招工难”并存的结构性问题。“提前摸排、精准对接、专场招引、触网可及,今年一季度春风行动期间,我们组织线上线下招聘活动174场,吸引全市2390家企业参加,提供优质就业岗位超过17.5万个,扩岗保供同时,也不断提升岗位吸引力,力争让招工企业、求职人员双向满意。”市公共就业和人才服务中心相关负责人表示。
一面忙招工、促就业,一面提技能、“涨本领”。今年2月,平度技师学院毕业的王昊正式入职青岛万汇遮阳用品有限公司,成为一名焊工。入职后,他没有第一时间上岗,而是又进了“课堂”。“焊接专业虽然相同,但不同行业、不同产品的要求和标准各异,需要统一规范技术标准,掌握产品工艺和产品标准后再上岗。”王昊告诉记者。
两周的“加训”成效显著,王昊的工作效率从入职后的85%提升到98.5%。“入门授课之外,企业还给我配了个‘师傅’刘飞龙,他可是行业老手,已经有十几年焊工经验,最擅长产品外观处理。一般来说,他焊接后的首件产品就是我们的出件标准。现在在车间有了他的随时授业解惑,我在焊接产品外观处理方面成长很快,师傅也总夸我。”王昊笑着告诉记者。
要让求职者能就业,更要就好业、干得好,不断提升求职者就业能力和技能水平。青岛明确今年将强化产业技能人才培养力度,全年开展补贴性职业技能培训10万人次,新增技能人才5万人。
加快项目建设带动就业
在位于西海岸新区的京东方物联网移动显示端口器件生产基地,一片如火如荼的建设景象。“现在项目上有3600多名工人,正在加紧建设,预计到今年10月,项目需求人数在5000人左右,除了社会招聘的各类工人,还需要大中专、中高职学生2500人左右。等到项目全部投产,总用工量将达到1.5万人。”项目负责人介绍。
解决就业问题,产业发展是基石。而重大项目凭借覆盖面广、产业链长、创造就业机会多,被称为经济发展的“压舱石”,促进就业的“增容器”。这些重大产业项目不仅在自身建设、建成运营过程中需要吸纳大量管理人员、技术人员、工人等,直接带动就业,其建成投产后还将释放产业链上下游配套环节的供求潜能,带动就业岗位实现指数级增长。此外,重大项目还能拉动运输、酒店餐饮、物流等配套服务业快速发展,进而解决大量人员就业。
“去年起,我们就提前与京东方物联网移动显示端口器件生产基地项目方进行摸底调研,了解到企业投产后需要大量技能型人才,积极协调青岛职业技术学院等驻区4所大专院校、青岛西海岸新区职业中专等6所中职院校和山东劳动职业技术学院等省内4所大专院校,探索搭建校企合作模式,促进大中专院校学生到京东方项目实习、就业,既解决项目用工需求量大的问题,也解决了大中专院校毕业生的求职问题。”西海岸新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相关负责人表示,截至目前,项目方已与14所院校达成合作意向,将通过订单班、现代学徒制、顶岗实习及产业学院等合作模式,储备京东方订单学生800余人,达成意向学生1000余人。“除此之外,我们也通过利用人社部门的官方平台、区‘智找活’灵活用工就业平台等渠道,面向社会线上发布京东方项目招聘岗位信息,组织京东方项目参加岷县2022年“春风行动”暨东西部劳务协作网络招聘会,进一步扩大京东方项目社会招聘范围。”该负责人表示。
“重大项目是‘岗位富矿’,大力拓宽就业渠道必须发挥好‘增容器’的作用。”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相关负责人表示,今年以来,全市围绕实施实体经济振兴发展三年行动、城市更新和城市建设三年攻坚行动,重点推进227个工业项目、974个城市建设项目。“着力发挥重大项目建设带动就业作用,抓牢抓实项目建设同时,积极促成重大项目建设与促进就业联动机制,通过劳务协作、共享用工、校企合作等方式,实现保障项目用工与促进就业的双赢。”
开发公益性岗位“兜好底”
每天一大早,在胶州市阜安街道市南社区,大老远就能看到“红马甲”身影。在疫情防控期间,这些“红马甲”作为红色楼长,不仅要及时了解居民信息,为居家隔离人员提供上门核酸检测,还需要定时在楼道内做好消杀工作,甚至还要负责快递跑腿和临时性照护。
今年以来,为落实困难就业群体兜底安置,积极消纳农村剩余劳动力和城镇长期失业人员,青岛启动实施城乡公益性岗位扩容提质行动,这些“红马甲”便是胶州市试点创设公益性岗位,开发的红色楼长、快递跑腿等城镇公益性岗位。
“为冲抵疫情对就业的影响,千方百计扩大就业,前期我们共摸排了有就业意愿且有就业能力的困难人员,并根据困难人员年龄、性别、学历、身体状况等进行精准画像,建立起岗位信息库和人员信息库。在信息库基础上,我们今年计划开发3480个公益岗位,助力困难群众就业增收。”胶州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局长杨世景表示,截至一季度,胶州公益岗已到位351个。其中,面向城镇大龄失业人员和零就业家庭人员,开发了包括红色楼长、爱心照护服务岗、快递配送服务员三个城镇公益岗工种,面向脱贫享受政策人口、农村低收入人群、残疾人、大龄人员等四类群体,我们也开发了包括森林防火监督员、卫生保洁员、新时代文明实践站等5个工种的乡村公益岗。“城镇公益岗在岗人员每月可享受岗位补贴1900元;乡村公益岗在岗人员工资待遇按照每小时19元计算,通过政府兜底保障方式,让就业困难群体端好端稳饭碗。”杨世景表示。
以小切口改善大民生,公益岗正在释放多元效应。“让更多劳动者实现高质量就业,是保障和改善民生、夯实增收共富基础的重要途径。”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相关负责人表示,实施城乡公益性岗位扩容提质行动,可以更好地统筹城乡就业、促进乡村振兴、推动共同富裕,是一项重大民生工程。“今年青岛将创设公益性岗位3.7万个左右,并力争在6月底前完成年度目标安置任务,努力打造具有青岛特色的城乡公益性岗位工作品牌。”(青岛日报/观海新闻记者 任晓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