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青岛又双叒叕被《人民日报》点赞啦!
6月11日,《人民日报》在头版以《“蛟龙”吸引世界目光》为题,报道了青岛海洋科学与技术国家实验室在短短一年中取得的多项“全球第一”成果。
就在第二天,青岛再次登上《人民日报》。
12日,《人民日报》在第13版的头条以《西海岸成为青岛“活力”新区》为题,报道了青岛西海岸新区成立三年以来,在改革创新、产业发展、城市建设等方面取得的巨大飞跃。
厉害了我的城!
青岛海洋科学与技术国家实验室
国之重器
吸引世界目光
6月9日16时35分,载着第一次深入海底现场观察的科学家,载着深海海参、近底海水、岩石、沉积物样品等深海信息,“蛟龙”号载人潜水器从6488米的雅浦海沟深渊区回到海面。24分钟后,“蛟龙”号回到“向阳红09”科学考察船,完成了其自2009年8月出海以来的第150次下潜。
蛟龙号攀登南海珍贝海山后获取的玄武岩、珊瑚等地质与生物样品
从南海50米海试起步,到马里亚纳海沟7062米的跨越;从太平洋底的海山、海沟,到印度洋底的大洋中脊,“蛟龙”号的一举一动,吸引世界目光,更时时牵动着山东青岛海洋科学与技术国家实验室的神经。
实力雄厚
已建成8个功能实验室
青岛海洋国家实验室效果图
海洋国家实验室园区位于青岛即墨市鳌山卫镇,目前已建成8个功能实验室、5个联合实验室、1个开放工作室、3个大型科研平台等多个科研单元。其中的科学考察船共享平台,拥有“科学”号、“东方红2”“东方红3”(在建)等一支覆盖近岸、近海、深海、远洋的大型综合科考船队,以及“蛟龙”号载人深潜器和4500米级无人遥控潜水器。
“打个比方,实验室搭建的平台类似国家大剧院,科学家在这个一流舞台上既可以是个人表演,也可以参加团队表演。”中国科学院院士、海洋国家实验室主任委员会主任吴立新说,“比如4月份‘蛟龙’号开放共享潜次,实验室面向全国设立专项经费进行支持,科学家可以‘拎包入潜’,开展相关研究。”
运行一年
步入世界同领域先进
海洋国家实验室运行短短一年,已取得多项全球“第一”。
比方说,构建世界上最大规模的区域海洋定点长期观测网——“两洋一海”潜标观测网,并在国际上首次实现对南海深海盆的全面覆盖及完整监测;
在国际上首次开展全球空间分辨率约为1公里的海浪模式研究,该成果被国际高性能计算应用领域最高奖——“戈登贝尔奖”评委会列入候选应用;
建成全球海洋科研领域最快的超算平台,每秒运算速度可达2600万亿次;建成我国在世界发达国家和海洋强国设立的第一个科学研究中心——国际南半球海洋研究中心。
实验室还与俄罗斯、泰国、马来西亚等国合作,开展白令海、安达曼海等海域的地质调查研究,使我国成为目前国际上唯一系统拥有这一广阔海区样品和资料的国家。
海洋国家实验室园区
眼下,海洋国家实验室正聚焦“透明海洋与国防安全”“蓝色生命与生物资源安全”“海底过程与能源、矿产安全”“深海与极地极端环境研究”“健康海洋与生态安全”等五大科研任务,旨在为国防安全和国民经济发展提供强有力支撑。
西海岸新区
三年崛起活力新城
三年前的西海岸新区,还只是国务院进行区划调整的“新生”之地,一个刚刚“登记”的名字。而三年后,西海岸新区已逐渐扛起青岛的“龙头”。截止到2016年,地区生产总值近2900亿元,在国家级新区中稳居前三强,超过省内六个地市。
三年以来,35项区级重点改革在这里落地生根,30项改革列入国家和省市试点,15项改革形成了具有全国影响的创新经验。1000多个项目入驻,总投资万亿元,到账外资和外贸进出口总量超过省内15个地市,GDP和财政收入年均增长12%以上。
多项创新改革“横空出世”
新区推“多证合一”和企业登记全程电子化等便利化举措,工商登记更省事儿了。
青岛市委常委、西海岸新区工委书记王建祥说,“新区的特质是‘新’、动力是‘试’,先行先试是新区最大优势、最大动力。按部就班不可能开辟新局,循规蹈矩换不来发展新貌。新区的发展必须要靠改革和创新来突破。”
针对现有土地单一性质用地管理与目前复合性产业发展现状的矛盾,新区在全国率先推行“一地多用”,使土地的灵活集约高效利用成为可能。
新区在全国首推规划“审批制变公告制”,实行“证图分离、先证后图、图纸后置”,企业跑规划手续的时间节省3—6个月。
全面取消社会投资类项目前置审批,实行市场准入“多证合一”“电子营业执照”,让投资更加便利,市场主体从6万户增加到18万户。
产业发展,实现“加速度”
“调整经济结构,就像是‘给飞行中的飞机换发动机’”,青岛西海岸新区管委会主任李奉利说,“‘旧引擎’不能停转,否则将会失速;‘新引擎’必须快速提供新动力,否则很难飞得远。”
为此,青岛西海岸新区确定了全新的产业发展思路。优化“旧引擎”——全力改造提升航运物流、船舶海工、家电电子等六大支柱产业;构建“新引擎”——大力发展海洋生物、通用航空等十大新兴产业,倾力培育影视文化、军民融合等六大特色产业。这一被称为“616”的全新产业体系架构,为新区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勾画了明晰的“路线图”。
三年来,青岛西海岸新区引进项目1000多个,总投资万亿元,其中万达东方影都、中铁·青岛世界博览城等过百亿级项目达到27个,正加快建设;世界500强企业投资项目新增41个、达到193个。
今年,新区将聚焦600个项目,突出“蓝高新”和“高大上”,力争实现200个重点项目签约注册、200个重点项目开工建设、200个重点项目竣工投产,再现项目建设的高质量和高效益。
城市建设,展现“高颜值”
在诞生之初,青岛西海岸新区就确立了“主城区—城市组群—特色小镇”这一全新城市发展格局。
三年,这里完成了城市品质的快速升级。
投资100亿元,在全国率先开展蓝色海湾整治行动,打造世界最美海湾;
率先成立国家新区研究院,着力研究城市的规划建设和城市发展方面的重大课题;
实施城市管理体制改革,推进管理重心下移,实行精细管理;
实施文化引领战略,让文化流淌在城市街道、散发在城市天空、彰显在社会事业。
白天看绿化、晚上看亮化、全天看美化,这里曾经“身在深闺无人识”,如今已是青岛旅游的重要目的地。端午三天假期,西海岸新区接待各地游客59.2万人次,实现旅游业总收入约4.96亿元,同比分别增长15.4%和21%。
在青岛西海岸的城市格局中,12个特色小镇的打造可谓点睛之笔。智造小镇、蓝莓小镇、画艺小镇、丝路小镇、茶韵小镇……12个特色小镇“一镇一特色”“一镇一景观”;在功能上,则围绕旅游这一共同点,打破镇域区划界线,形成了乡村旅游的“项链”。
今年,青岛西海岸新区
又创造性地全面开启了产业小镇开发建设
按照“生产、生活、生态”三生相融的空间布局理念,打造生产空间集约高效、生活空间宜居适度、生态空间山清水秀的产业小镇。
首批规划了17个产业小镇,这些产业小镇将以现代产业体系为驱动、多元功能复合共生为发展特点,打造产业转型升级、新旧动能转换、建设活力城市的新引擎。
就在6月5日,青岛西海岸新区又制定印发了第二个三年行动计划,重点实施新旧动能转换、产业小镇建设、体制机制创新、精美城市建设、社会治理创新、民生福祉改善等六大行动,吹响了新区新一轮发展的冲锋号。
综合人民日报等报道
识别二维码
关注青岛新闻网微信qdxww05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