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向有变:暂停新能源整车新产能布点!早入局的青岛 要放大先发优势
经过多年爆发式增长,新能源汽车步入调整期,亟需破解“成长的烦恼”。主管部门出手了。
日前,在2022中国电动汽车百人会论坛上,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等五部委有关负责人集体发声,透露了新能源汽车发展新阶段的痛点、难点、焦点问题,及其解决思路。
其中,最受关注的莫过于新能源汽车盲目投资、无序发展等问题。对此,国家发改委副主任林念修明确表示,“要依托现有产能发展新能源汽车,整车企业要突出重点布局,现有基地达到合理规模之前,不再新增产能布点。”
这是国家层面对新能源汽车产业释放出的新的政策信号,具有风向标意义。
从2009年到2022年,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经过十几年的量变积累,正由政策驱动向市场驱动转变,由起步期进入规模化、高质量快速发展的新阶段。
2021年,在新冠肺炎疫情和相关补贴大幅退坡的大背景下,我国新能源汽车产销量双双超过350万辆,连续7年位居全球第一;新能源汽车全年累计市场渗透率提升至13.4%,2020年这一数据仅为5.4%。
然而,市场难以克服的自发性、盲目性、滞后性缺陷逐步显露,亮眼数字的背后透着产业过热的隐忧。产能结构性过剩、资源要素配置水平不高、企业“小”“散”“弱”等问题正逐渐显现。
对新能源整车企业新增产能布点的“刹车”,是国家层面“出手”进行窗口指导、统筹谋划的举措之一,将进一步提高产业门槛、优化产业布局、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
这几年,青岛加快布局新能源汽车产能。截至目前,青岛已获得资质的整车生产企业7家,在建整车项目2家,以及近200家规模以上汽车零部件企业,形成了集聚发展的态势。
2020年,青岛整车产量超过120万辆,其中新能源汽车达到13万辆。这一年,全国平均每10辆新能源汽车就有一辆是“青岛造”。
利好当前,青岛要抢抓“窗口期”,下好“先手棋”,变优势为胜势,让新能源汽车产业成为青岛未来发展的重要增长极。
01
产业“过热”,政策“踩刹车”
新能源汽车是近年来最炙手可热的产业赛道之一。
其热度首先来自于政策的稳定支持。从2009年补贴政策开始试点,国家对新能源汽车的重视和支持不断加码。截至目前,国家先后推出60余项支持新能源汽车发展的政策、制定实施150余项标准。我国“十四五”规划纲要明确提出,把新能源汽车等八大产业作为构筑产业体系新支柱。
热度来自于未来前景。中国的新能源汽车从一片蛮荒迅猛发展起来。2011年,其销量只有0.8万辆。2021年,暴增至352.1万辆。2022年更有可能突破600万辆。同时,在绿色低碳发展的时代主题下,新能源汽车是汽车产业发展方式向绿色低碳转型的重中之重。
热度更来自于市场的微妙变化。近年来,随着技术成熟度的不断提升、配套设施的逐步完善,以及天然的使用成本优势,尤其是在油价高企的当下,普通消费者对新能源车的认可度显著提高。新能源汽车私人消费占比从“十三五”初期的47%提至78%,非限购城市私人消费比例从40%提至70%。
利好叠加,赛道诱人,各路掘金者蜂拥而至。
企查查数据显示,我国现存新能源汽车相关企业45.2万家。近3年来,我国新能源汽车相关企业呈现爆发式增长,仅2021年,新增18万家,同比增长111.63%。
其中,小米、百度等互联网大厂先后入局,一些房地产企业也玩起了跨界造车。传统车企更是不甘落后,纷纷转型投身新能源汽车领域。
在各路造车势力争先恐后跻身赛道的同时,地方政府加大政策支持力度,甚至亲自“入场”,大量资源涌入导致产业过热,“副作用”开始显现。
最明显的是产能过剩。据赛迪研究院统计,2020年国内新能源汽车总产能达2669万辆,而当年新能源汽车销量仅有136.7万辆,产能利用率仅为5.1%。赛迪研究院认为,到2025年,产能利用率仍将位于14.47%的低位。
一方面产能过剩,一方面优质供给不足。
在中国汽车工业咨询委员会主任安庆衡看来,当前新能源汽车产业很大程度上处于“总体过剩,但优质产能稀缺”的结构性过剩。从新能源汽车销售市场看,已呈现两极分化:少数头部企业产销两旺,大部分企业表现不佳。
产能过剩无疑会引发资金、土地和人才等资源要素的闲置与浪费,也不利于产业的健康成长。要破解当前局面,仅依靠市场自身调节是不够的,需要政府这一“有形的手”来统筹谋划,引导产业合理有序发展。
早在2020年11月,国家发改委就特别启动了对国内新能源汽车产能的首次摸底,并宣布将全面清点五年内的投资项目。
而本次论坛上,国家发改委副主任林念修在演讲中释放了更加明确的信号,即坚持全国一盘棋,着力优化产业布局,并详细列出解决思路:
增量上,按照主体集中、区域集聚的原则,整车企业要突出重点布局,依托现有生产基地集聚发展,现有基地达到合理规模之前,不再新增产能布点;
存量上,加强新能源汽车违规项目清理整治,规范整车企业兼并重组,大力推动落后企业和无效产能退出。
随着门槛抬高、政策收紧,各地的新能源汽车产业逐渐进入存量优化时代。
02
早入局,青岛赢得“先手棋”
新能源汽车产业链条长、关联度高、就业面广、消费拉动大,对城市经济社会发展的价值不言而喻。当下,政策风向生变,这意味着,在此之前,城市布局得越早、越多、越大,就越有利。
近年来,青岛汽车产业经历“补课式”发展,成为青岛工业当中第一大产业。其中,加速布局新能源汽车,是实现“换道超车”的关键。
青岛市工业和信息化局统计数据显示:2020年全市整车产量近120万辆,已连续3年突破百万辆,其中新能源汽车近13万辆,创历史新高。
在新能源汽车产量上,青岛已经成为继上海、柳州之后的第三大城市;在新能源汽车相关企业数量上,青岛也不逊色。企查查数据显示,截至今年3月1日,新能源汽车企业数量分布上,成都、深圳、广州排名前三,青岛仅次于杭州,位列第九。
作为一大战略性新兴产业,新能源汽车产业在青岛迅速成势,离不开科学的顶层规划、真金白银的政策引导。
产业政策方面,青岛发布了《加快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若干政策措施》等政策措施,这些极具针对性、影响力的政策,让新能源车企感受到了这座城市的满满诚意。
顶层设计方面,青岛市“十四五”规划纲要对新能源汽车产业做出部署,发展纯电动汽车,布局氢燃料电池汽车,超前谋划智能网联汽车,突破电池、电机、电控等核心部件,建设新能源汽车产业高地。
在打法上,青岛高点起步,通过招引落地一个个产业大项目,以龙头引领带动上下游企业集聚发展,迅速打造出一条完整的新能源汽车产业链。
整条产业链上,整车企业是绝对的核心、龙头。2014年,北汽新能源在青岛莱西的生产基地开工,成为青岛第一家整车生产、销售新能源汽车的综合基地;
2021年11月,上汽通用五菱青岛分公司第700万辆整车下线,实现历史性突破。其中,售价3万元左右、瞄准下沉市场的五菱宏光MINI EV持续登顶销量榜首,成为国内汽车行业最大的“黑马”;
为了补齐青岛新能源汽车存在的量高价低的短板,青岛选择引入对标特斯拉、保时捷的新能源汽车豪华品牌。今年1月17日,华人运通正式与青岛市签署合作协议,将在青岛设立中国总部,打造面向全球的世界级研发技术中心,并成立高合汽车销售服务总公司;
……
截至目前,青岛已拥有北汽新能源、一汽大众、一汽解放、上汽通用五菱、美锦汽车、北京汽车、比亚迪青岛分公司等7家整车企业,还有奇瑞汽车青岛基地等两家在建的整车项目,以及正在推进的华人运通等整车项目。
不得不说,在“整车企业现有生产基地达到合理规模之前不再新增产能布点”的政策风向下,青岛已经率先完成覆盖高中低端、纯电+氢燃料电池的整车企业布局,赢得“先手棋”。
在这些龙头项目的带动下,青岛形成了新能源汽车产业集群。国轩电池、力神电池、特锐德电气、乾运高科新材料等近200家规模以上汽车零部件企业,双星轮胎、森麒麟轮胎、海通车桥、航天红光车桥、东洋热交换器、泰德轴承等配套企业,也在青岛集聚发展,茁壮成长。
03
风力不减,关键在创新突破
随着政策风向的转变,新能源汽车产业将告别无序扩张的外延式增长模式,转向内涵式发展,以增强核心竞争力,来提高产业集中度,培养出足够体量的头部企业、头部城市来引领行业发展。
具有先发优势的青岛绝不能错过这一窗口机遇期。此次论坛上,五部委的相关负责人透露了突破的发力点。
创新是推动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的第一动力,技术创新也是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的关键。“2022年后新能源汽车财政补贴将完全退出,届时,新能源汽车将与燃油汽车基本站在同一起跑线。”科技部副部长相里斌提醒,在与燃油汽车竞争中,新能源汽车还需进一步加大科技创新力度,不断提升产品性能、降低成本、提高使用便利性。
近年来,青岛除了引进整车企业,更注重引进汽车相关研发机构,来提升产业的研发实力。西安交通大学青岛研究院、吉林大学青岛汽车研究院、一汽青岛汽车研究所等科研院所已落户青岛。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智能互联网汽车创新基地也安家青岛汽车产业新城。莱西姜山镇将与北京大学信息技术创新研究院联合建设全球领先的新能源汽车研发基地。
在此基础上,青岛积极打造新能源汽车的科技创新智库。去年11月,青岛市汽车产业科技创新联盟成立,吸引了来自汽车、交通、通信、互联网等领域的78家单位参与。这些单位握指成拳,将合力打造一个解决关键共性技术、支撑政府决策、服务产业发展的创新机构,赋能青岛汽车产业发展。
智能化、网联化是当前汽车产业面临的最大变局。工业和信息化部副部长辛国斌表示,“要深化融合创新,加快智能化、网联化发展,拓展智能网联汽车多场景示范应用。”住建部副部长姜万荣则表示,将深化智慧城市基础设施与智能网联汽车协同发展试点。
智能网联汽车是当下城市间角逐最激烈的赛道之一。青岛虽然起步较晚,但却也迅速理清了自己的发展思路。2020年底,青岛公布智能网联汽车发展行动计划,提出“全域全员全场景”示范应用。2021年5月,青岛举行推进全市汽车产业链发展大会上,首批10家道路测试和示范应用企业,以及全市第一批划定和开放的5个区域的智能网联汽车测试道路正式公布。
虽然汽车电子过去非青岛产业“所长”,但近年来越来越多企业正在快速充实着这一阵营。相信通过示范应用,做大市场规模,越来越多智能网联汽车行业资源有望在青岛汇聚,构筑青岛新能源汽车产业的核心竞争力,丰盈产业生态。
风向变了,但风力不减。已经形成先发优势的青岛,要抓住新一轮的风口机遇,发力突破点,锻长板、补短板,让新能源汽车产业成为青岛制造能级跃升的最强动能。
作者|长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