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会新观察】市人大代表马铁民:加强种业创新攻关 加快建设“国际种都”
【青岛新闻网独家】
(记者 陈志伟 孙志文)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深入实施种业振兴行动,强化农业科技和装备支撑。种子是农业的“芯片”,是国家战略性、基础性核心产业,也是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和农业高质量发展的“源头”。
在今年的青岛两会上,青岛市人大代表、全国青联副主席、凯盛浩丰农业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马铁民带来了七个建议,其中一个是与另外两位市人大代表联合提出的关于加强种业创新攻关,加快建设“国际种都”的建议。
2023年11月,山东省农业厅出台《关于加强种业企业扶持培育的指导意见》,持续推动青岛“国际种都”等平台载体建设。马铁民认为,近年来,青岛市种业发展取得显著成就,但与发达国家相比仍有较大差距,距离“国际种都”的定位还有距离,特别是高端种源存在进口依赖和技术依附。
马铁民认为,目前制约青岛种业发展的因素来自三个方面,首先是民营育种企业资金不足,企业融资难。新品种从投入研发到通过审定推向市场至少需要5年以上的时间,科研难度大、资金投入大、利润回收期长,企业虽具有较高的创新积极性,但难以承担较高的育种风险,种业创新发展受到制约。其次,校企合作育种的机制目前尚不健全。科研机构的创新成果转化率低,而育种企业难以共享公共研究成果,制约了创新活动开展,科技创新与市场需求脱节。在种质资源、育种技术、品种选育三大环节,资源主要集中在科研院所和高校;在性能测定、繁育加工、营销服务三大环节,资源主要集中在企业。三是缺乏高端育种人才。与国外育种企业相比,国内种子企业育种研发能力仍较薄弱、行业集中度低、企业规模小,企业对高端育种人才缺乏吸引力,高端人才短缺在所难免。
马铁民建议,优先支持培育具有重大应用前景和自主知识产权的优良品种,在优势种业育种技术和成果上取得突破。全面梳理青岛市优势特色农业企业,分类梳理重点企业名单,建立多元化投入机制支持优势特色企业开展育种创新研发。相关政策支持向优势特色企业倾斜,通过先建后补、金贷财补以及实行品种审定后或推广后补助政策等形式,提高企业研发实力。银行出台种业振兴融资扶持政策,拉长投放周期、加大放贷规模的低息、贴息贷款政策。同时,探讨尝试采取多种质押方式贷款,扶持优势特色企业种业创新能力提升和可持续发展。
同时,要以工业思维谋划种业产业发展。支持企业之间、企业与科研院所、高校之间强强联合,将资源、信息、技术、人才要素向企业集聚,通过组织开展种业研讨会、展会、示范园等形式促进技术交流合作,开展种源关键核心技术集中攻关,加快培育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突破性优良品种,构建商业化育种体系。
此外,要制定“种业人才”专项引进政策,畅通种业高端人才引进渠道,根据人才学历、研究水平等给予不同的奖励,配套人才留青保障。支持龙头企业建立研究院、博士后工作站、院士工作站等平台,招揽海内外育种行业的高水平研发人才,打造种业人才高地和人才聚集地,为种业创新攻关凝聚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