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新闻网 > 新闻中心>国内> > 正文

90年代亿元村如今破败吃饭成问题 原因让人唏嘘

来源:央视新闻 作者:张岩 | 责任编辑: 2017-12-24 08:54:39

山西大同是我国重要的能源基地,被誉为“中国煤都”,为国家经济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但由于长期大规模开采,煤炭资源日益枯竭,生态环境遭到破坏,煤矿关停潮席卷而来,大同“一煤独大”的经济发展模式受到了严峻挑战。

在这样的形势下,当地经济该如何转型?矿区村民生活又该如何得到保障呢?

曾经集体盖洋楼如今吃饭成问题

初冬时节,山西大同市西部山区里一片沉寂,而十年前这里却是令无数人向往的财富之地,大小煤窑星罗棋布,车水马龙热闹非凡。如今走在核心采煤区左云县秦家山村的路上,显得格外冷清,路上半天很难见到一辆车。车辆在蜿蜒曲折的山路上行驶了30多公里后,央视财经《经济半小时》记者来到了秦家山村。眼前这座略显破旧的建筑就是秦家山村委会办公楼,修建于1988年,当时在偏远的山区,一个村集体能修建一座这样高规格的办公楼实属罕见。这间位于一层走廊尽头的光荣室,“省级先进企业”、“小康村”、“文明示范村”一张张荣誉证书与一面面锦旗挂满了整个房间,述说着秦家山村昔日的历史与荣耀。

山西省大同市左云县秦家山村村委会主任崔秀平:九三年省委省政府给我们发的是千万元村,九五年就是亿元村了。崔秀平介绍说,在上世纪90年代,随着国家改革开放,经济快速发展,煤炭需求猛增,拥有丰富煤炭资源的秦家山村一下子热闹起来,全国淘金者从四面八方涌来,村里矿井林立,最多的时候这样一个偏远的小山村煤矿数目多达八、九座。

崔秀平:当年在城里打工的,每个月也就是二三百块钱,在我们村打工的最少一千五百块钱一个月,到年底还有分红,我们村民一户能分两万块钱左右。

在那个年代,城里都少有的“万元户”,在这里不是稀罕事儿,因为家家都是。村集体给村民建起了十几栋二层小楼,并且建设了医院、学校、敬老院、剧场等一大批配套设施,这里村民过着让城里人都羡慕的生活。十里八村都来这里举办村运会,看病也要来这里的村医院。

村民袁秀花今年67岁,老伴儿杜兴国今年70岁,他们老俩口是土生土长的秦家山村人。1989年他们全家从山下的破土窑搬进了这栋楼房,村集体给村民统一装修了房子,并配上了全套家具,令他们全家喜出望外。

山西省大同市左云县秦家山村村民袁秀花:进来的时候有壁纸有灯,有装修的柜子,柜子是实木的,家家户户都有,都是统一定制,根据地方大小做的。当时城里边像这样规格的,很少见到。

富裕的生活条件,良好的配套设施,丰富的文化生活,川流不息的车辆,繁荣的秦家山村被誉为当地的“小香港”。然而这种躺着煤堆里数钱的日子在2008年戛然而止。全球金融危机导致煤炭价格大跌,伴随着矿产资源日渐枯竭,以煤为生的秦家山村从此一蹶不振。而且随着常年高强度的开采,这里的地下水已经遭到了严重的破坏,村子里已经出现了地基下沉,墙体开裂,生活缺水等一系列严重的问题。昔日的辉煌已经不在,这里已经不再适合居住了,慢慢的变成了一座空心村。

山西省大同市左云县秦家山村村民杜兴国:家家户户基本地上墙上都有裂缝。外边种的地裂缝基本上都有把耕牛掉下去的。

秦家山村有6000多亩地,退耕还林已经有12年之久,由于地处干旱地区,外加地下水遭到破坏,村里土地已经多年没有任何收益,村民依靠每年退耕还林的几百元收入很难维持生计。年轻人纷纷离开这里进城打工,秦家山村从之前六七百人的富裕村,几年间只剩下30多位老弱病残留守在这里,成了真正的“空心村”。

由于常年开采,煤层越采越深地下水遭到破坏,水质受到污染已无法饮用。村民吃水成了一件难事儿,为了解决吃水问题,当地政府将水从几十里外引到村里,但秦家山所处位置地势高水压小,供水十分不稳定时有时无。无奈之下当地政府只能调用蓄水车每周来给村民送水。在杜大爷家里,记者发现摆放最多的就是大大小小的各种水桶。

事实上,类似秦家山村这样的村庄,在大同市采煤沉陷区比比皆是。左云县台子山村与秦家山村仅相隔十几公里,当年也是因采煤致富的小康村。如今这里有着与秦家山村同样的遭遇。

张广今年52岁,是生活在这里为数不多的村民,也是这里目前村里最年轻的人。他家这栋楼房是1990年村集体出资修建的,如今地基下沉墙体开裂现象十分严重。挑水成了村民张广每天的必修课,他不仅要给自己家挑,还要帮着村里几户老人挑。现在村里只剩下不到20位老人。

为了让采煤沉陷区村民能得到良好的安置,大同市在受损较为严重的乡镇进行试点搬迁,建设采煤沉陷安置区,实施整村异地搬迁安置,秦家山村、台子山村以纳入安置范围,新居已经开始建设,2018年底他们将告别这里搬入新居。搬迁安置措施虽然能够解决沉陷区百姓最现实的住房问题,但搬迁后的村民面临着巨大的生活压力、村里煤矿已经关闭,赖以生存的土地因缺水而无法耕种,村民生计没有了着落。

山西省大同市左云县台子山村村委会主任王素田:主要是地不行,咱们这个地,下面采空区以后反不上水来了,地表水反不上来,种庄稼十年九旱,靠老天爷吃饭也不下雨,一亩地打上百十来斤,吃饭的问题都难以解决。

林光同补

光伏产业扭转大同采煤沉陷区窘况

大同在长期大规模的煤炭开采中,形成了约1687平方公里的采煤沉陷区。为了解决采煤沉陷区这些遭到破坏的闲置土地,2015年6月,《大同采煤沉陷区光伏发电基地规划及2015年实施方案》获得国家能源局批准,国家能源局首个“光伏领跑者示范基地”项目在大同落地。光伏项目为大同的经济转型找到了方向,为几十年难以破解“一煤独大”的经济发展模式找到了突破口。

山西省大同市发展改革委主任王明生:大同这片土地上,老天也是先天的一个因素,也是非常好的,光照二类地区。再一个它要有一些电网的接入与消纳具体的条件,采煤过程中需要供电,形成了稳定的220千伏的环网。我们这一块区域它这个电网就是很坚强的,这在别的地区也是少有的。搬迁以后老百姓就是离开那片土地,土地它是闲置的。恰恰给光伏产业,就腾出了空间。

虽说采煤沉降区的土地遭到破坏已经闲置,但大部分属于退耕还林用地,属于林地。如何将这些闲置土地合法化利用是摆在当地政府部门面前的难题。经过反复论证大同市提出了“林光互补”的新设想。就是做光的同时,满足林业管理、生态管理。

在左云镇一排排太阳能电池板沿着山势整齐排列,在湛蓝的天空映衬下显得蔚为壮观。2016年6月,由13家公司组成,总占地4.95万亩的一期“光伏领跑者基地”建成并陆续并网发电。华电大同光伏项目、联合光伏项目分别落户秦家山村、台子山村。

秦家山村与华能光伏签订了土地流转协议,按照每年360元/亩,将村集体1349亩地流转出去,合同期为26年,村集体每年能够收入土地流转费48万多元,这笔收入对于多年零收入的村集体来说无疑是雪中送炭。

这笔钱村里将按照人数均分,村民每人每年能够拿到600元,加上退耕还林补贴,加在一起村里每户一年可以拿到补助2000多元,这也成为了众多村民的生活保障钱,通过光伏项目村民有了实实在在的收益,尝到了甜头。目前秦家山村只流转了三分之一的土地,剩余土地他们将参股联合建设光伏项目,希望通过光伏产业让村民获得更多收益,重塑秦家山村的辉煌。

山西省大同市左云县店湾镇镇长赵瑞春:光伏项目落地建成,并且投产以后,给我们带来了新的希望和新的活力。我们一年的收入大约是一千多万,老百姓脱贫攻坚的主战场就在我们光伏厂区,我们22个村都兴办了光伏产业,这些村都完成、实现了集体经济破零的任务。

提示:支持← →箭头翻页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