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 国内 > 正文

36小时生命大营救——梁宝寺煤矿事故救援全实录

2020-01-23 07:19 来源:大众日报
分享到:

36小时生命大营救

——梁宝寺煤矿“11·19”事故救援全景实录

■题记:有些动人的故事,从不因时间流逝而失去力量,尤其是在亲人团聚、欢度佳节的时候,那些曾经感动过无数人、温暖过千万家的生与死、水与火的画面,生动地浮现在眼前。2019年11月19日,位于嘉祥县的山东能源肥矿集团梁宝寺能源公司,井下3306掘进作业面突发火灾,11人被困。人民生命高于一切,省委坚决果断决策,科学高效施救,党员干部冲锋在前,历经36小时,11人全部安全获救,创造了救援奇迹。这是八方聚力、众志成城的生动写照,充分体现了我国国家制度和治理体系的显著优势。

距此次救援已有两个多月时间。大众日报记者再次深入现场,采访各方人士,推出这篇长篇通讯,还原惊心动魄的救援过程,给人以启示,给人以力量。

决策果断有力

动员八方力量全力施救

2019年11月19日晚,山东能源肥矿集团梁宝寺煤矿3306掘进工作面发生火灾,11人井下被困。

20日凌晨,接到事故报告后,正在微山县调研的省委书记刘家义立即要求分管省领导第一时间赶赴现场,组织一切力量,全力以赴开展救援,并注意科学施救,严防发生次生灾害,确保救援人员安全;要做好被困人员救治准备,迅速查明事故原因,第一时间、实事求是发布有关信息,回应社会关切。他立即中断调研行程,奔向事故现场,在汽车上,不断了解情况,及时安排部署。省委副书记、省长龚正立即作出批示,对抢险救援提出要求。

生死攸关,分秒必争。

20日凌晨,省委、省政府第一时间启动应急救援预案,从全省范围迅速调集矿山救援、消防、医疗队伍以及救援专家火速驰援。一场牵动无数人心弦的生命大救援全速展开。

20日6时30分许,正在晨练的淄矿救护大队大队长李刚业接到电话:“紧急命令,火速驰援,目的地梁宝寺煤矿。”17名队员带上设备,立即登车出发。同一时刻,兖矿救护大队紧急出动。热腾腾的面条刚端上来,队员们顾不上吃,扔下筷子迅速集结。天还未亮,山东4个矿山救护大队的12支小队鸣笛出动。

省市调集的10多辆医疗急救车辆立即集结待命,5家市县定点医院绿色通道全部打开。嘉祥县人民医院分两个梯队组建了12个医疗小组,每组有4名医护人员。北京大学人民医院重症医学科、北京回龙观医院心理科和北京积水潭医院烧伤科的专家,也从千里之外陆续赶来。

江苏徐州,在中国矿业大学,煤矿火灾治理著名专家王德明教授,正与团队成员讨论学术工作。接到紧急电话后,他与团队成员仲晓星教授、博士生张祎立即驱车直奔嘉祥……

救人!争分夺秒救人!!尽最大努力救人!!!危急关头,每一个人的心底都响着同样的声音。

人民生命高于一切。

“要把救援、救人放在第一位,穷尽一切手段、穷尽一切力量,千方百计抢救被困矿工。”20日上午,刘家义赶到梁宝寺煤矿后,立即到出事井口现场查看。

“着火点几个、有多大?距离被困人员有多远?风筒烫不烫手?救援人员能在巷道里待多久?”为进一步了解井下救援情况,科学组织施救方案,刘家义走进三楼调度室,让工作人员拨通井下救援基地电话,通过电话慰问救援队员,嘱咐他们一定要注意救援安全,及时跟地面联系,汇报井下救援情况。

刘家义在事故现场主持召开会议,对救援工作作出全面安排部署,明确提出灭火、降温、通风同步施策的抢险思路。要把灭火作为当务之急,采取一切可能方式灭火;尽最大努力降低矿工被困空间温度;保持通风管道畅通,采取输、抽并用通风方式形成局部空气循环。

省委、省政府迅速成立由副省长凌文、刘强任总指挥的省市县三级一体的应急救援指挥部,实行统一组织、统一指挥、统一调度、统一方案、统一实施。指挥部设立综合协调、现场救援、井下救援、专家、医疗救护、新闻、安全保卫、后勤保障、被困人员家属接待等9个工作组。工作组职责明确、责任到人,相互协作、团结奋战,全身心投入救援。

一方有难,八方支援。

救援力量争分夺秒向嘉祥这座鲁西南小城开进,大量救援物资源源不断向梁宝寺煤矿集结……

一切集结,只为被困的11名矿工兄弟!

施救科学高效

确保“生命线”畅通

救援之难超乎许多人想象。

肥矿救护大队三中队队长曹新春,首次下井时发现巷道内有害气体多,烟雾越来越大。“摸着输送带的架子进去的,越往里走能见度越低,最后只能摸着地面铁轨前进。火区附近高温,最高达78℃,一氧化碳浓度达8000ppm,这种浓度有致命性危害。”往巷道深处走,就如同从烟筒里面向生火的炉子走,既要承受高温的煎熬,又要和浓烟作斗争,每前进一步都十分困难。1000多米的巷道,他走了近50分钟。

发生火灾的原因尚不明确,如果是煤层自燃,灭火过程如注水不当,可能引起水煤气爆炸;经火烧过的巷道,随时可能冒顶坍塌。通风与灭火的矛盾、供水与排水的矛盾、用水灭火与防止水煤气爆炸的矛盾……井下救援险象环生,救援难度异常罕见。

无论多难,也要全力以赴做好灭火、降温、通风工作,为被困人员形成一个适合生存的“安全港”!

——要救人,当务之急是灭火。然而,如果巷道煤层起火,直接大量用水浇洒,操作不当,会瞬间产生大量水煤气,可能引起爆炸。56岁的肥矿救护大队队长刘辉,干煤矿救援工作几十年,从未遇到如此复杂的灭火难题。

刘辉介绍,在救援指挥部和国内一流灭火专家指导下,灭火稳健推进。作为井下救援基地负责人,刘辉要对每个进入巷道实施救援的小队,一一详细讲解,提醒大家用水枪降温灭火时,必须循序渐进,必须把握节奏,急不得而又慢不得。4个救护大队的12支小队轮番上阵,小班次、多批量、快循环。他们从生产用的高压水管(每隔50米1个阀门)接上水枪,从外向里,依次推进,一步步向着火点挺进。

此外,为加强灭火救援科技支撑,指挥部及时调派15部消防车、7台灭火机器人等参与救援,同时调配水基泡沫灭火剂0.25吨、水基灭火器144具配合井下灭火。

——要救人,就要把巷道内的高温降下来,让被困矿工有适宜生存的温度。降温,主要采用输送冷风、洒水降温、冰块覆盖等方式。冷风输送,办法是将冰块放在风机的吸风口,让送向矿工被困区域的风凉下来。洒水降温,则需保障巷道内有稳定的供水。曹新春说,救援过程中,高压水管密封垫因压力大一度被损坏,救援人员刘力强背着沉重的呼吸器,在水深近1米的巷道里,坚持4个小时,终于修复成功,保证了稳定可靠的供水。

降温,急需大量冰块。灾情就是命令!短短几小时,40吨冰块和冰棍迅速完成调配。金乡县一家企业果断中止正在进行的冰块交易,运冰车辆急赴事故现场;郓城县一家冰棍企业,听说救援用冰,二话没说将所有库存全部装车……一辆辆满载冰块的货车,疾驰而来。

源源不断运来的冰块,放在风机的吸风口;大量冰棍,被撕掉包装塞进风筒中,让风再凉一些;同时冰块有序运送到巷道的合适位置。这一套降温“组合拳”,大大降低了巷道和风筒内温度,从而最终让风筒成为11名被困矿工的生命通道。

——要救人,必须保证通风,让被困矿工有新鲜空气。但这却面临着通风与灭火的矛盾:通风不良,被困矿工就会因缺氧而有生命危险;风量过大,供氧量过多,则会助长火势。王德明教授介绍,为确保通风系统稳定和巷道内的足够风量,指挥部采纳了专家组所提出的三条压入式通风通道的通风方式。

刘辉介绍,救援人员对原来通到被困矿工作业面的高压风管加强供风,注意把握好力度。同时,给原有风筒洒水覆冰降温,保证其完整畅通,输送新鲜冷风。此外,组织救援人员安接新的风筒,一节一节向巷道深处推进。救援确保风筒和高压风管始终畅通,并科学有序加大通风,这既为矿工输送了空气,又稀释了浓烟,并避免一氧化碳等有害气体涌入矿工被困区域。

灭火、降温、通风,综合施策,协同发力。地上地下救援争分夺秒,不抛弃不放弃,高效加快推进。

地下,救护队就是“敢死队”。每支小队都有带队干部,每名干部都争相冲在前面。“人在高温下,体能会断崖式下降,40℃的环境中,一般也就能干25分钟。而我们的队员凭着意志力,能多干一会儿是一会儿。”淄矿救护大队大队长李刚业说,“我为我们的救护队员自豪!”除4个救护大队12支小队外,救援指挥部继续调集3个矿山救护大队、11个小队、146名救护队员参与救援。

地上,根据井下情况变化,救援指挥部不断优化方案。第二战场、第三战场实施方案也都开始研究制定。第二战场计划在井下3060回风巷布置水平钻机,顺着煤层绕过着火点,定向打通至被困人员位置,为被困人员送风、食物和通讯设备。第三战场计划从地面布置两台钻机从地面开凿,地面施救与井下救援同时进行,加快救援进度。

事后证明,这套“灭火、降温、通风”协同推进的救援方案,科学高效,精准有力,为11名矿工最终获救起到了关键性作用。

矿工全员获救

制度优势创造救援奇迹

时间分秒不停,救援分秒必争!

井下被困的11名矿工,也正在展开积极自救。平时的安全心智培训,派上了用场。他们先是打湿衣服,捂着口鼻尝试冲过着火区,但烟雾大、能见度低,只能无奈退回。他们又尝试从风筒里向外爬,被困矿工闫西阁往里探了下身子,气浪把他顶了回来,“里面太烫了,没法爬。”

“灭火、降温、通风同步施策,确保‘生命线’畅通,为11人创造了生存的必备条件。持续降温降低了被困区域的空气温度,也保护了风筒。同时,各种措施让巷道里的救援环境不断好转。”救援专家组组长、时任山东煤矿安全监察局局长的王端武说。

时间到了21日早7时许。被困30多个小时了,闫西阁再次把头探进风筒,惊喜地发现温度没那么高了,并且有凉风吹来。大家断定,井上在送风,风筒没有坏。

“风凉了,从风筒爬出去有希望了,不能等,咱们一起走!”在10个工友面前,共产党员、掘进二工区副区长阴文元果断决定、精心安排:这段风筒是闫西阁安装的,最熟悉情况,打头阵最合适;安监员刘德华在最后,等所有人到达联络巷位置时,划开风筒确认巷道是否安全。

爬了200多米后,11个人到达了预定位置。刘德华用铁丝划开风筒跳下来,跑到联络巷的电话边,向井上打了求救电话。

喜讯瞬间传到指挥部会场,大家先是一愣,紧接着掌声、欢呼声交织在一起。

与此同时,井下救护队员迅速接应被困矿工,送上压缩氧自救器,护送他们穿过巷道,只用了15分钟就进入了安全区域。

迅速升井,警车开道,一路绿灯,救护车疾驰,驶入嘉祥县人民医院。

测量血压、分析血样……11名矿工身体并无大碍,大家悬着的心终于放下了。

病房里,矿工李帅劝着妻子,“没事,我没事。别哭了!”妻子默默地从口袋里掏出一个鸡蛋,对他喃喃地说:“你得把这个鸡蛋吃了,保平安的!”看着丈夫一口一口地吃下鸡蛋,她破涕为笑。

病房里,闫西阁给媳妇打电话。电话那头,媳妇一听到他的声音,“哇”的一声哭了,许久说不出话来。

电话这头,在井下没掉一滴泪的汉子,泪水夺眶而出。

泪水里面是激动,泪水里面是幸福。

11月21日上午,得知被困11人全部获救,刘家义非常欣慰,委托省长龚正代表省委、省政府赶赴现场看望获救人员。在嘉祥县人民医院急救室和重症监护室,龚正全面了解获救人员的伤情及治疗情况,叮嘱医护人员精心照顾、精心治疗,确保他们早日康复。在看望慰问救援工作人员时,他感谢同志们的辛苦工作,希望大家再接再厉,积极稳妥做好后续救援工作。

这场扣人心弦的生命大营救,历经36小时,一幕一幕让人难忘。

——36小时生命大营救,是我们党强大凝聚力、战斗力的生动展现。此次救援各方资源迅速有效配置,各个部门通力配合,救援工作扎实推进。正是有了党的坚强领导,才有如此强大的组织动员能力;正是有了党员干部的冲在最前,才在最短时间内汇聚起强大救援力量。

——36小时生命大营救,是尊重规律、科学决策、执行坚决的生动实践。此次救援充分吸纳各方智慧、不断优化救援方案,在如此严峻复杂的局面下,最短时间作出最正确的选择,成为我国煤矿火灾救援史上独具特色的成功案例,创造了11名被困矿工全部平安获救的救援奇迹。

——36小时生命大营救,是人民利益高于一切的生动写照。此次救援“穷尽一切手段、穷尽一切力量”,坚持生命至上,始终把救人放在第一位。党心民心,心心相印。一个个时间刻度,清晰地记录下我们党心系人民的为民情怀。

36小时生命大营救,生动诠释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显著优势,凝聚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伟大力量!

我要爆料 免责声明
分享到:
© 青岛新闻网版权所有 青岛新闻网简介法律顾问维权指引会员注册营销服务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