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新闻网 > 新闻中心 > 正文

“大欧鸟笼”搭上互联网快车

来源: 作者: | 责任编辑:蓝天 2015-07-21 17:02:20

吴金昌展示制作的各式鸟笼。记者 于滈 摄

吴金昌展示大欧鸟笼的制作技艺。记者 于滈 摄

    即墨七级镇西南方向,有个名叫大欧村的小村庄,家家户户门前堆放着大量的竹子,农家小院里则都有手艺人在制作鸟笼。有中年人,也有老年人;有壮汉,也有妇女,大街小巷满眼都是制作鸟笼的人。大欧村制作鸟笼技艺被列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昔日要用扁担挑着进京的“大欧鸟笼”,如今已搭上了互联网快车,形成了产业化经营的规模。近日,记者来到大欧村,探访了解“大欧鸟笼”的前世今生。

    小村户户做鸟笼生意

    时值农忙季节,大欧村里难见收割小麦的夏收场景,取而代之的却是另一番繁忙景象。记者走街串巷在大欧村内转了一圈,发现每条街道上都会有几个生产销售鸟笼的广告牌,村民家门口堆放着制作鸟笼用的竹子。农家小院摆放着各种各样的鸟笼原件,两三人围坐在一起,用传统的木匠活工具制作着鸟笼,雕刻着各种纹饰。据介绍,全村460多户村民有320多户制作鸟笼,有些人即使不做鸟笼,也从事着与鸟笼相关的生意。“前些年每到农忙季节就没工夫做鸟笼了,现在很多村民把自己的口粮田承包出去了,专心做鸟笼。”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大欧鸟笼”传承人吴金昌告诉记者。

    据即墨明清版县志记载,大欧村做鸟笼的历史是从明代开始的。建村时有一位吴姓老艺人从北京将制作鸟笼的绝活带到了大欧村。乾隆年间 “大欧鸟笼”进入北京市场,深受北京的公子王孙、富家子弟赏识购买,还获得了一个 “京笼”的名号。“从南京到北京,大欧的笼子进京城。”这句顺口溜就是从那时流传下来的。2009年,“大欧鸟笼”被列为山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村里的情况差不多,不管是男是女,老辈们几乎都会这手绝活,也是一代一代传下来的。现在机器设备提高了制作的质量和效率,制作出来的各种鸟笼更加精美,很受欢迎。”吴金昌告诉记者。

    花样多变“依鸟做笼”

    从16岁开始,上初中的吴金昌每逢周末回到家中就跟着爷爷和父亲学习鸟笼制作技艺。那时交通还不方便,吴金昌经常跟着老一辈挑着做好的鸟笼到青岛市区售卖。“鸟笼制作有七八十道工序,制作起来很是麻烦,有些工序看起来很简单,可全靠自己领会、靠熟练程度。”吴金昌告诉记者。从当初只会做最普通的鸟笼,到现在可以按鸟的种类、习性、活动范围制作适合不同鸟的特殊笼子,吴金昌已经学会了十几种类型的鸟笼制作方法。

    吴金昌还在自家小院专门开辟出了一个房间作为工作室,展示他手工制作的鸟笼。底圈较高、没有栖木、笼条细密的是百灵鸟笼;上窄下宽、造型圆滚滚的是花鼓鸟笼;造型小而稳重、颜色深而端庄的是画眉鸟笼……在吴金昌的鸟笼工作室里,记者见到柜子上放了大大小小30多个鸟笼,每个都做工精细,光滑细腻。每一种鸟笼都因为鸟的体型大小、活动范围和生活习性等方面的不同而造型不同。“画眉鸟体型小,所以画眉鸟笼整体也小,一般是长方形或者方形。百灵鸟是地栖鸟,笼子里也就不用装栖木,要用较高的底圈,以防止百灵鸟将铺在鸟笼底部的沙子划出去。”吴金昌介绍说,做鸟笼就跟给人做衣服一样,也需要“量鸟而做”。

提示:支持← →箭头翻页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