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新闻网 > 新闻中心 > 正文

主旋律一点真心最难得

来源:北京青年报 作者: | 责任编辑:叮当 2015-09-16 14:33:27

主旋律一点真心最难得

  看《犹太人在上海》之前,刚刚结束在伦敦和爱丁堡的观剧之旅,3周看了80个戏,密集观演的后遗症就是:什么戏都不想看了。更何况听说是部“主旋律”,而且还是国产音乐剧,想想都风险巨大,所以心里其实是拒绝的。

  结果开场不到十分钟,就有点微微鼻酸的反应。轮船靠近码头,一众轻装简行的犹太人下得船来,面对这片全新的土地,唱出他们的感慨:

  “无论夜有多长

  这无数的微弱的光 四面八方相聚在路上

  积少成多 波澜壮阔

  你看那一条耀眼银河

  明天已不用再商量

  我们将一如既往 相互靠拢在彼此身旁

  只要有人的地方

  就永远不会凄凉 永远不放弃 对自由的歌唱

  这微弱的光亮”

  英文演唱,中文字幕,相当有水准的谱曲与演唱,令这部音乐剧的开头闪闪发光。而后续女主的中文演唱,与英文部分无缝衔接,和谐共存,更令人惊叹:哇,这居然是部中英文交织的音乐剧!事实上,后续的演出也证明了,这大概是中国原创音乐剧史上最成功地将中英文唱词融合于一体的作品。单单这一项,已是极大的成功创举。

  当然,如果仅仅是中英文对唱和对白取得了成功,那《犹太人在上海》还远称不上是真正的成功。作为一部音乐剧,并且在一个已经被众多影视、文学、舞台作品涉猎过的内容领域,该剧还真是写出了一个颇具新意的故事:一位年轻的德国犹太工程师弗兰克,跟随最后一艘装载犹太难民的轮船抵达上海。心中牵挂着父母的他,在迎接难民的志愿者林亦兰小姐的引领下,开始了新的生活,并以其工程方面的一技之长,在被日军断电的情况下,用火力发电恢复了林家工厂的生产,又以缩短引线而使手榴弹不爆炸的方式,来抵抗日军的压迫。

  当被发现之后,他们试图逃离、炸毁工厂。硝烟散尽,他的恋人亦兰倒在了他的面前。

  女主角不像传统舞台上的革命者 而像一个真人

  其实,全剧中最催泪的并非这段恋情,而是许多其他的部分。比如小小孤儿难民雅克布,受到众人的呵护与关爱,但还是唱出“翻开的书本像妈妈怀抱,每一页都是妈妈”,唱腔质朴无华,真实动人。“奸商”亚伯拉罕在最后一刻,将苦心换来的钻戒还给林小姐,因她为犹太人做的一切,而林小姐在告别的拥抱中说“在我眼里,你一直是个好人”。瑞娜的爸爸在目睹女儿单相思无果后,轻轻把手放在女儿的肩上说,“你永远是我心中这个世界上最美的女孩。”

  这些温暖的星星点点,散布在全剧当中,使得它的动人成为一种丰满的生活感受,而非仅为主角谱写的光环。

  由以色列和中国演员共同组成的演员团队,在相当程度上完成了这部富有国际格局的演出,无论是唱功,还是造型和表演,都有许多可圈可点之处。尤其是男主角扮演者沙哈·伊谢(Shahar Yishay),表演松弛写意,非常有生活感,唱功也颇具气势,成为全场最大亮点。女主林亦兰的扮演者潘琪,中英文说唱俱佳,表演大气自如,成功塑造了一位热情助人、乐观向上的大家闺秀形象。重点是,她那么不像一位传统舞台上的革命者,而像是一个真人,一个真的家庭背景好、永远积极、富有爱心的大小姐,所有的付出都出于朴素的真心,这种舞台特质非常难得。

  这种朴素的真心,也贯穿于全剧的创作当中,使得这部音乐剧与历史上无数部“主旋律”作品,清晰地区分开来。它既没有着力展示敌人的丑恶,也没有声嘶力竭、大喊大叫地朗诵那些不像人话的正义之词,更没有一味去建立主人公的高大全形象(虽然剧中仍然有部分这类片断在,但总体上量非常少),相反,它只是用一些温暖朴实的话语和唱词,用生活当中一些微小的场景,织就了一幅二战期间犹太人在上海被普通百姓庇护、和他们相濡以沫的画面。

  而这故事,放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的大背景之下,竟如此妥帖,如此入心。它反映的不仅仅是战争的胜利,还是人心的胜利,情感的胜利。或许只有这样的“主旋律”,才有可能被真正用心唱出来,被人心甘情愿地听进去吧。

  作为顶端的戏剧商品 中国音乐剧还充满悖论

  更奇特的是,这部作品的主要出品和制作体,并非某国有剧院团,而是一家民营背景的制作体,虽然有宣传部门介入,但却并没有陷入一般主旋律作品只为评委和领导服务的旧辄。应该说,《犹太人在上海》,首先拿出了一部像样的作品,其次才是完成了一项政治任务。

  说到这里,又不得不提一下国产音乐剧这个充满悖论的创作领域。在中国,做戏剧难,做原创戏剧难,做原创音乐剧,更是难上加难。整体产业基础的薄弱和人才的缺失,令有些照猫画虎的引进版权型音乐剧都难免荒腔走板,更遑论大部分本土原创音乐剧,都不过是“话剧+唱歌”,然后挂个音乐剧的牌子卖。

  作为戏剧产业链条顶端的商品类型,音乐剧在伦敦西区、百老汇一直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大投入、大产出、高淘汰的产业机制,催生了无数行业精英与代表作品,也培养了数十年如一日的庞大观众群。从伦敦西斯罗机场一出来,就是各音乐剧的单页海报展架,伦敦地铁和街头,也到处都是音乐剧的巨幅宣传海报。可以说,音乐剧一直是集聚高级演艺人才和展示现代戏剧能力的重要竞技场,因此连唐马仓库剧院(Donmar Warehouse)和老维克剧院(Old Vic)这样的新老戏剧殿堂,也都开始涉猎音乐剧的创作,今年这两个剧院上演的《天使之城》和《上流社会》便是一例。

  音乐剧的难点在于,它需要表演者集歌唱、舞蹈、表演三种复合能力于一体,缺一不可;它需要编曲、作词、编剧、编舞等通力协作,在有限的舞台呈现时间内,用多种表演方法共同讲述故事,并且80%的故事内容需要靠唱。同时,它也对导演、舞美设计、灯光设计等其他艺术部门的创作提出了比一般戏剧作品创作更高的要求。一部音乐剧的成功,必须是在这些主要方面都达到了相对均衡的高水准,才算是真正的成功。

  剧情硬伤和舞台技术有待雕琢改进

  以这一标准来衡量,刚刚在上海首轮演出的《犹太人在上海》(在国外这通常叫预演 Preview),已经具备了“四星基础,五星潜力”。这么说,是因为这部刚刚亮相的原创音乐剧,虽然已经有不错的底子,但仍有不少地方需要仔细打磨,并且确实具备改进的可能(要知道,有些戏一看就知道没救了,也不值得救)。

  目前全剧的幕间转场过程,都是采用的暗场转场方式,过多暗场,打断了剧情和观众情绪的连贯。其实,剧中相当一部分转场,都可以采用“明转”的方式,即在场与场之间,通过演员自然的上下场和表演过渡,以及在配乐中由换景工人带有表演性质的工作方法,来完成不暗灯的转换场。我今年在爱丁堡国际艺术节上看到的弗拉门戈舞剧《真实》(The Real),全剧所有的布景和道具更换都是在亮场中完成的,连工人带着电钻上台工作一小会儿,也丝毫没有违和感。如果把转场环节处理好,该剧的时间至少可以再缩短5到10分钟,观看流畅感也会大大增加。

  该剧的舞美布景相对是比较简洁的,由几个环形的钢架结构不断变化组合而成。在上半场时,这种转换还能够带出一些视觉上的变化和新鲜感,但到了下半场,类似的转换就显得有点重复。通常音乐剧在上下半场都会在舞美上有比较大的变化,即使没有,也应该在使用手法上注意区分层次,有层层递进感为佳,以免观众审美疲劳。

  另外在一些表演细节上,也有待琢磨,像男女主人公有一段确定恋情的对唱,两人脸上的麦克都一致冲着观众。这种情况下,只要两人换一个位置,就可以面对观众展现出两人完整无碍的另外半边脸来。虽是再小不过的细节,却也会有加分的功能。与主演相比,一些群戏的演员也需要提升演唱功力,以及增加表演和形体上的“有机感”,减少摆pose和生硬的定位。

  当然最重要的还是一些剧情上的小硬伤,比如日本人来工厂检查,问是谁出的主意,工人们一个一个都冲到了最前面,但最后却只有一声枪响,小宁波倒在了枪下。这种戏剧冲突推上去了,却没有合理的处理,就有点雷声大、雨点小。全剧的巧妙处在于完全没有出现日本兵和德国法西斯,但对于困境的呈现也相对较少,温暖成分过多,有点蛋糕太“甜”的感觉,这些都需要后续不断雕琢和改进。

  《犹太人在上海》的说明书里,有这样一段话:“1938年至1941年,上海先后接纳了犹太难民2万余人。两个民族相濡以沫,共患难,同生存。一座城的拯救,一个民族的重生。爱,跨越疆土,给予生的希望和力量!”读到这段话时,正值三岁的叙利亚小难民艾兰伏尸海滩的照片震惊世界的时刻,而数以万计的难民问题,再次成为困扰欧洲各国的头条话题。

  历史的轮回从未停止,在这个意义上,《犹太人在上海》这部音乐剧,唱响的不是中国的主旋律,而是人类的,世界的。

提示:支持← →箭头翻页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