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出生人口会比去年减少200多万?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新闻发言人宋树立回应称,生育问题影响因素比较多且复杂,卫健委一直在持续监测,具体数据有关部门近期会公布。
在10日举行的卫健委例行新闻发布会上,有记者问,预计今年的出口人生数据什么时候公布,和去年相比,可能会有哪些不同?现在有一些地方的出生人口数据已经陆续公布了,据此有些专家预测今年全国出生人口可能会比去年减少200多万,请问对此观点有何评论?下一步生育政策的研究重点可能是在哪个方面?
宋树立表示,生育问题影响因素比较多,育龄妇女的规模、结婚年龄、生育年龄、经济社会因素等,是比较复杂的。卫健委一直在持续监测,具体数据有关部门近期会公布。
中国人民大学社会与人口学院、中国调查与数据中心副教授陶涛进一步解释称,第一,怎么去看待2018年出生人口的变化。出生人口的规模受到育龄妇女的规模的影响,全国15—49岁育龄妇女的规模2011年达到顶峰,之后一直是下降状态,相应的出生人口也进入下行通道。从2000年以来,每年出生人口大概是1500—1800万之间波动,最近受到政策调整的因素,还有龙年、羊年等生肖选择的影响,波动也是在加大的。
除了育龄妇女规模的影响外,还有一些因素,比如育龄妇女的年龄结构,整个育龄妇女的平均年龄是在提升的,2015年数据显示,在所有育龄妇女当中,有一半以上都在40岁以上,这也是一个影响因素。包括结婚的情况,2017年全国结婚人数大概是1063万,同比下降7%。还有一个因素是婚育的推迟,近三年以来,平均的初育年龄和平均生育二孩的年龄都往后推了一岁,这些也会对出生人口规模、生育水平是会产生影响的。2000年以来出生人口规模大概是在1500—1800万波动,可能2018的出生人口也需要在更长时期里客观看待。
陶涛指出,第二,随着中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国内的生育模式和生育状况确实发生了一些新的变化,需要进一步加强人口的监测。城镇化的推进,高等教育的普及,婚育的推迟,所有的因素都会对生育水平产生一些影响。90后成为了生育主体,他们的生育观念、生育意愿也出现了一些新的变化,所以在今后一段时期内,进一步加强人口监测,进一步掌握人口生育模式、生育规律,这是十分重要的。
最后,陶涛提到,调查发现,人们在生育养育过程中确实存在一些顾虑,对经济社会政策的配套呼声比较高,主要反映在住房、就业、女性劳动保护、税收,产假、婴幼儿照护等等各个方面,都有一些政策上的期盼,这也是生育相关的政策,需要构建生育友好的、家庭友好的政策支持体系,切实帮助更多家庭在生育养育过程中解决一些实际的困难。
宋树立还表示,这两年二孩的出生比始终保持在50%左右,二孩政策所产生的积极意义在持续释放出来。卫健委也会会同相关部门加强监测、加强研究,落实党的十九大报告要求的“促进生育政策和相关经济社会政策配套衔接,加强人口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