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 正文

市工信局局长姜波:全面发起“高端制造业+人工智能”攻势

2019-12-10 15:22 来源:青岛新闻网
分享到:

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局长 姜波

今年以来,受贸易摩擦、内需减弱等多重矛盾交织叠加影响,我市工业运行压力空前加大。全市工信系统把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作为首要任务,负重前行克时艰,加压奋进谋发展,全面发起“高端制造业+人工智能”攻势,推进实施“双百千”行动和“一业一策”计划,盯着项目干,围着企业转,着力做好增量崛起、存量变革、生态构建三篇文章,为推进新旧动能转换蓄势赋能。

一、突出增量崛起,抢占发展“新风口”

新一轮产业变革风起云涌,只有抓住机遇才能乘势而上。一年来,我们放眼长远,学赶深圳,加强顶层设计,集聚优势资源,精准“双招双引”,抢占产业竞争制高点。

一是主动谋略,抢占新风口。立足青岛制造比较优势,发挥人工智能“头雁”效应,借助专家智库、科研院所、行业协会和骨干企业的智慧力量,系统梳理产业链短板和未来突破方向,编制发布“高端制造业+人工智能”攻势作战方案,聚焦打好新一代信息技术“振芯铸魂”、新能源汽车产业倍增、高端智能家电创新引领等“7+N”攻坚战,推动成立轨道交通装备、新能源汽车、海洋生物等产业协会联盟,率先制定实施超高清视频、5G、人工智能等高技术重点领域产业发展行动计划,全市建成5G基站6000多个,占全省一半以上,海信成功实现“5G+8K”超高清视频在线播放,全国第二个人工智能创新应用先导区落地山东、授牌青岛。

二是广搭平台,扩大朋友圈。加强与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中国工业互联网研究院等“国家队”和华为、商汤等“头部企业”合作,成功举办世界工业互联网产业大会、软博会、时装周、氢能论坛、青深企业家对接交流会等系列展会活动,发出了“投资青岛就是投资国家战略”的最强音。尤其是11月底举办的人工智能产业共同体青岛会议,15家人工智能“头部企业”共同发起“青岛宣言”,200多家企业携带百个应用场景和百个解决方案精准对接,中国工业互联网研究院山东分院、国家工业互联网平台体验中心、SEMI青岛全球半导体产业创新中心、华为人工智能创新中心、科大讯飞区域总部及三大平台等竞相来青落子布局,打响了人工智能协同发展“集结号”,助推青岛制造驶入蝶变升级快车道。

三是精准招商,提升产业链。聚焦“7+N”重点领域,制定实施重点工业产业集聚区创建提升行动计划,细化产业链补链强链招商路线图,依托市区两级部门、产业园区、行业协会和重点企业,建立多级联动招商推进机制,走访对接世界500强、中国500强和新锐企业140余家,主导推进60多个产业链招商大项目,美锦氢能产业基地、惠科6英才晶圆及半导体功率器件、泰泽惠康蛋白类创新药等30个项目签约落地,填补了我市氢能汽车、集成电路、生物医药等领域多项产业空白。1-10月份,全市工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和高技术制造业投资分别增长20.2%和31.3%。

二、突出存量变革,夯实工业“压舱石”

我市工业门类全、基础好,是经济稳中求进的“压舱石”。一年来,我们立足传统产业改造提升,统筹运用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推动“老树开新花”“新苗长成树”。

一是技改拉动,扩大有效投资。建立重点工业投资项目库,推进新一轮企业技术改造提升行动,落实技改综合奖补倍增政策,支持企业装备技术更新升级,奖补比例由8%提高到16%,奖补上限由300万元提高到600万元,重大项目最高可达2000万元。今年以来,共滚动推进655个重点工业投资项目,海信激光器芯片、易邦生物冻干疫苗等182个项目竣工投产。1-10月份,全市工业技改投资增长32.6%,对全部工业投资增长的贡献率超过85%。

二是创新驱动,激发企业活力。举办“市长杯”工业设计大奖赛、新产品新技术发布系列活动,组织实施企业技术创新重点项目1715项,8家企业入选“山东制造·硬科技TOP50品牌榜”,25项产品被认定为国内首台(套)技术装备,5家企业和产品入围全国制造业单项冠军公示名单,新创建1个国家技术创新示范企业和2个国家级工业设计中心;全省累计认定9个制造业创新中心,我市独占5席。时速600公里磁悬浮样车成功下线,全球最大40万吨矿砂船相继下水,双星轮胎、青特车桥承载地面装备和彩车亮相国庆大典,充分展示了青岛制造的创新创造实力。

三是融合带动,赋能产业升级。开展工业互联网示范行动,选树扶持155个智能化改造项目,20个企业和项目入选全省“现代优势产业集群+人工智能”示范试点名单,3家企业被评为全省智能制造标杆,5个项目中标国家工业互联网创新发展工程,海尔COSMOPlat荣登全国十大工业互联网双跨平台之首。以东园西谷北城、芯谷芯园链湾为载体,集聚工业软件、系统集成、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等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企业1820家,4家企业入选中国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综合竞争力百强。1-10月份,全市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收入2184亿元,同比增长16.5%,顺利通过工信部“中国软件特色名城”专家评估。

三、突出生态构建,当好企业“娘家人”

发展产业主要靠企业,关键靠企业家。一年来,我们坚持换位思考,聚焦企业关切,与企业家交朋友,积极推动“三个转变”,不断优化产业生态,增强企业获得感。

一是产业政策由“政府端菜”向“企业点菜”转变。坚持政策从企业来、到企业去,让企业协会提需求、企业家出创意,并全程参与政策制定,新能源汽车、机器人、生物医药等系列精准产业政策正在相继推出,实现了我市功能性产业政策零的突破。聚焦先进制造业重点领域,精准设立总规模60亿元的16支产业发展基金,累计完成46个项目股权投资7亿多元。针对现有30多项普惠化政策措施,结合流程再造,逐一清理门槛、压减材料、简化程序,为企业兑现政策资金5.6亿元,比上年净增4亿多元。

二是政府职能由“管理型”向“服务型”转变。今年,我们将全部审批权力移交审批局,把主要精力放到服务企业上。组建工业运行专班,开展“千企帮扶大走访”,组织市、区(市)两级工信部门分工走访全部规上工业企业3400家,对企业反映的急难问题落实责任、建账督办,帮助有关企业落实急需贷款35.4亿元,协调北汽新能源外包富余产能,解决了上汽通用五菱等企业涂装产能不足的问题,推动40多家本地企业进入华为、北汽、博马科技等大企业的供应链,促进了企业扩能增产、工业企稳回升。

三是品牌建设由“单打独斗”向“抱团出击”转变。实施新一轮“青岛金花”培育行动,与知名媒体和电商平台合作,按照央视造声势、媒体提声量、电商促销量的思路,开展“品牌之都·工匠之城”主题宣传活动,海尔、海信等“五朵金花”领衔100多家品牌企业,集中亮相央视和各大新媒体,抱团出击阿里巴巴“青岛品牌电商日”“青岛超级产地日”,“以老带新”创品牌,“以大带小”拓市场,彰显了“青岛制造”这张城市名片的风采。

一年来,我们通过“三民”活动、行风在线、网络问政、政务热线和政府信箱,办理回复市民意见建议和政策咨询600多条,并梳理落实到具体政策和服务之中。检视全年工作,尽管取得了一定成绩、攻克了一些山头,但是面对严峻的经济下行压力,分析研判不够,破解资源要素约束、推动工业稳增长的硬招不多;对比深圳等先进城市,超前谋略不足,传统产业转型不快、新兴产业占比偏低的阵痛尚难缓解;面对企业诸多“成长的烦恼”,我们靠前服务不紧,政策宣传的广度和落实的力度还需要加强。

新的一年,我们将坚持问题导向、目标导向,树立平台思维、生态思维,加快制度创新和流程再造,下沉一线帮助企业解痛点、疏堵点、破难点,协同发力推动项目早落地、早开工、早投产,全面打好“高端制造业+人工智能”系列攻坚战,高水平建设国家人工智能创新应用先导区,坚定不移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在发展产业、服务企业、惠及民生的实践中展现责任和担当,为建设开放、现代、活力、时尚的国际大都市贡献智慧和力量。

我要爆料 免责声明
分享到:
© 青岛新闻网版权所有 青岛新闻网简介法律顾问维权指引会员注册营销服务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