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3日,中国(云南)自由贸易试验区昆明片区召开制度创新案例集中发布会,发布新一批改革创新经验案例。
据悉,中国(云南)自由贸易试验区昆明片区需承担141项(94项国改、47项省改)改革试点任务,首年76项改革试点任务已基本完成。2021年昆明片区需承担15项国改、28项省改,合计43项改革试点任务,参照相关部门初步自评和试点任务动态更新情况,昆明片区2021年43项改革试点任务整体推进情况较好,效果明显,完成进度较去年大幅度提升。
2021年1月起,43项任务已陆续启动,并出台工作方案,启动速度较去年明显提高。截止6月,43项任务全部实施,实施率100%,其中,超前完成26项,占比60%;已完成13项,占比30%;未完成4项,占比9%;完成率91%,完成进度较去年同期大幅提升。同时,昆明片区将配合推进4项全部列入未完成,督促相关责任部门加大推进力度,争取今年8月底前高质量完成2021年全部试点任务。
2021年上半年,昆明片区在完成既定改革试点任务的同时,制定出台了《中国(云南)自由贸易试验区昆明片区制度创新实施意见》《中国(云南)自由贸易试验区昆明片区(昆明经开区)制度创新奖励实施细则》等政策,鼓励各级政府、企业、个人积极探索,围绕党建、经济、社会、文化、生态、行政、法治和民族团结建设等方面,进行体制机制创新、政策创新和业务创新,储备创新案例线索,确保制度创新工作量质并举、速效并重。
案例一:
“沿边省会+跨境口岸”统筹融合型开放——全国首个自贸区与跨合区联动创新模式
今年是中老建交60周年,在国家省市商务部门支持鼓励下,自贸区昆明片区与磨憨-磨丁中老合作区全面深化沿边跨境合作,积极探索推进沿边省会与跨境口岸统筹融合、联动发展,形成一批具有西部内陆特色的改革创新成果,不仅助力云南省主动应对“双循环”坚持高水平开放、高质量发展,也在全国率先探索出自贸区、跨合区发展机制“共建”、创新成果“共享”、产能合作“共推”、产业项目“共引”、跨境通道“共筑”的昆明思考和云南经验。
一、主要做法
一是创新跨境商事服务。双方共同构建集“一体审批、商事互办、数据互换、执法互助”于一体的政务服务系统,推动“一址多照”“一照多址”互通互认,同步推进集群注册、商事登记确认制先行先试,全方位打造国际化营商环境。
二是促进跨境电商发展。探索与境内仓开展“仓仓点对点直运”,扩大跨境商品贸易规模,加速商品国内外双循环流通。积极推进资源共享,借助昆明综保区丰富的跨境电商场所运营经验,为中老合作区补齐电商专业人才短板。
三是联通跨境物流通道。推动区内物流企业、重点企业入驻中老合作区,搭建、整合覆盖双边物流信息的共享平台、管理系统、物联网大数据平台等,探索面向南亚东南亚国家的国际多式联运试点。
四是推进跨境产能合作。充分利用中老合作区货源通道、资源渠道及产能合作等优势,支持片区企业跨区设立分支机构,推动片区重点企业赴中老合作区落地设厂。
五是推进跨境园区建设。双方共建园区联盟、园中园、双边双园等跨境合作模式,进一步增强对外开放程度,拓宽招商引资渠道。
5月25日,自贸区昆明片区与磨憨-磨丁中老合作区举行了联动创新系列活动,两区在“跨区通办、一照多址、一址多照”等业务上已经实现互通,联动融合发展迈出实际性步伐。
下一步,昆明片区将进一步深化区区联动。
一是不断加强产业规划上的衔接互补。探索打造自贸飞地。充分利用老挝原产地证等独有优势,推动国际商贸、加工制造、国际旅游、金融保理、现代物流、法律咨询六大支撑体系,在推动昆明片区富余产能向中老合作区有序流动的同时,充分激活省会片区头部资源,吸引更多企业到两区落户,通过财税政策刺激吸引更多企业参与国际竞争。
二是快速推动王家营站与中老铁路沿线站点无缝对接。在省商务厅、昆明海关、中铁集团的合力支持下,昆明片区将积极推动王家营中欧班列铁路枢纽与中老铁路磨憨站及沿线各站一体化运作。支持经投集团加强与磨龙商贸物流园沟通联系,参与中老合作区国际物流平台建设。
三是探索合资合股创新。探索成立联动创新合资公司,为中老合作区加强金融赋能,提升当地企业在开发建设、管理经营的控制力和话语权。借鉴园中园开发建设经验,发挥自贸投“投、融、建、管”的经验优势,坚持市场化运作方向和“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的原则,鼓励联动创新合资公司充分运用经济手段进行市场化开发运营和管理,联合金融机构,借力各种资金资源,走规模化发展的道路,实现资本精准利用。
二、实践效果
一是资源深度共享,叠加优势显现。昆明片区与中老合作区的联动创新既克服了“昆明片区有产业无口岸,中老合作区有口岸无产业”的发展问题,有效避免了各自为战、同质化竞争;又是云南“沿边”和“跨境”的有机结合,助推相关政策延伸到内陆中心城市。区区联动让双方资源互补、优势深度叠加,各有特点、错位发展,构筑了辐射南亚东南亚的开放前沿。
二是协同改革创新,促进两区融合。昆明片区与中老合作区的创新功能有机融合,在招商引资、产业发展、口岸建设、贸易便利、政务服务等方面开展合作交流,建立协同改革和产业合作机制,促进双方在制度创新、开放创新、金融创新、科技创新、人才创新多维度融合,在八大跨境领域突破创新,共同探索沿边经济社会合作开放发展新模式,为我国加快建设沿边跨境园区积累了新经验。
三是中心辐射增强,口岸开放赋能。昆明片区和中老合作区深度联动,以探索沿边经济社会发展新模式为主轴线,共同推进南向开放新发展,充分运用昆明强大的产业基础和磨憨-磨丁口岸灵活的口岸功能,在货物贸易和服务贸易领域多点突破,为昆明建设区域性国际中心城市探索新路径,深化全方位、多领域、深层次的高水平对外开放。
四是监管因地制宜,通关理念革新。现阶段,沿边沿海地区在海关特殊监管区域上秉持的是“一线放开、二线管住”理念,昆明地处内陆中心城市,为推动海关特殊监管区域与自贸试验区统筹发展,综保区因地制宜、因时制宜,根据自身特点探索“一线畅通开放、二线高效管住”的创新监管举措,找到适合自身发展的新路径、新对策。
案例二:
区块链助力“双碳”经济——昆明电力交易中心开出全国首张“绿色用电凭证”
2021年4月14日,中国(云南)自贸试验区昆明片区昆明电力交易中心成功为隆基绿能科技有限公司开出全国首张“绿色用电凭证”。该举措为企业开展碳足迹核查提供了重要依据,为出口产品获取国际碳足迹认证提供了关键支持,为提高企业绿色电力消费比例提供了技术保障,为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的目标打下了坚实基础。
一、主要做法
绿色用电凭证指的是企业通过电力市场购买和使用绿色能源电力的凭证。为实现“绿色用电凭证”的有效开具,昆明电力交易中心开展了以下举措:
一是基于区块链技术构建了电力市场存证及溯源系统。通过链上数据建设用电溯源系统实现绿色用电凭证的自动计算生成和自动上链存证。系统充分运用了区块链技术防篡改、公开透明等特性有效保障了绿色用电凭证的原始数据可追溯、过程数据可信任、结果数据易共享。后续用电企业通过扫描二维码可查看自身绿色能源电力交易和消费情况。
二是实现绿色用电凭证的自动开具。目前,在昆明电力交易中心注册的电力市场化用户,可自由选择购买绿色能源发电量或传统化石能源发电量,并与不同类型(清洁能源或化石能源)的发电企业签订电力交易合同。以该合同为基础,结合市场化交易电费结算单等依据,通过电力市场存证及溯源系统计算出用电企业每一度电的来源,从而核算出该企业用电量中绿色能源的比例,实现绿色用电凭证的自动开具。
二、实践效果
一是开具了全国首张绿色用电凭证。2021年4月14日,昆明片区昆明电力交易中心成功为隆基绿能科技有限公司开出全国首张绿色用电凭证。凭证显示该企业绿色用电比例为100%。绿色用电凭证的开具为帮助企业开展碳足迹核查提供了重要参考依据。
二是以绿色用电凭证推动碳排放权交易制度进一步优化和完善。绿色用电凭证是企业在国内碳排放核查的重要依据,企业可凭借其获取环保部门对其低碳排放身份的认可,之后可将其富余的碳排放配额在碳排放权交易市场中出售获益。
三是助力企业对接国际标准、进军海外市场。绿色用电凭证是出口产品获取国际碳足迹认证的重要环节。目前,欧洲通过碳边境调节机制(CBAM),对不符合欧盟低碳排放标准的产品收取碳边境税。拥有绿色用电凭证的低碳产品按照欧盟碳足迹标准认证后,可减免碳边境税,从而提高产品的竞争力。
四是助力清洁能源的使用比例提升,为实现“碳达峰、碳中和”作出贡献。据统计,每使用1兆瓦绿色电力,可减少二氧化碳排放838千克。目前,全国碳排放权交易中电力约占碳排放总量的40%。绿色用电凭证的开具,可以激励企业购买和消费绿色电力。这对于提高绿色电力消费质量,减少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排放,减缓全球变暖意义重大。(昆明信息港记者 高菁徽 通讯员 李依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