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新闻网 > 新闻中心 > > 正文

高清:世园会17个省内园曝光 造型别致

来源:青岛新闻网 2014-01-17 07:27:26

    

    青岛新闻网1月17日讯  还有99天,2014青岛世园会将开启园艺大门,五湖四海的游人可在大自然的怀抱中自如畅游。如今,青岛世园会园区建设基本收官,主要场馆均进入最后的精装修阶段,园艺景观初具规模,园区形象初步显现,备战工作转向运营服务,世园效应逐步升温。

    2014青岛世园会由国家林业局、山东省政府、中国贸促会和中国花卉协会主办,青岛市政府承办,将于2014年4月25日至10月25日在李沧区百果山森林公园举行,会期184天,这是首次在中国沿海城市举办的具有山地特色的世界性园艺展会,着力打造人文世园、科技世园、低碳世园。

    青岛世园会园区总面积241公顷,总体规划创意为“天女散花、天水地池、七彩飘带、四季永驻”,源于浪漫的中国古典神话故事“七仙女下凡”。园区基本空间结构为“两轴十二园”,其中“两轴”为南北向的“鲜花大道轴”和东西向的“林荫大道轴”,“十二园”包括中华园、花艺园、童梦园、茶香园、农艺园等。

    本届世园会以“让生活走进自然”(From the earth,for the Earth)为主题,旨在倡导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绿色生态低碳的发展理念。会徽为“七彩花艺”,吉祥物为“海精灵——青青”,充分体现了齐鲁文化、海洋文化、民俗文化以及园林艺术有机融合的深厚底蕴,彰显了青岛山海城浑然一体的城市特征。

    根据规划,青岛世园会园区建设主题馆、植物馆、园艺文化中心等七个重要建筑,总建筑面积约10.6万平方米。其中,主题馆形象取自青岛市花——月季,主要功能包括主题演绎、花卉竞赛、游客服务;植物馆形象取自叶片,设有温带植物、海洋植物和竹藤植物三个展区。(记者 朱颖)

    烟台展园位于中华园中部,北邻菏泽展园,南临绿化广场,占地面积约878平方米。2013年3月31日,烟台展园正式开工建设。目前主题景观已基本完成,计划8月中旬完成建设施工。

    烟台展园以“人间仙境·醉美烟台”为设计主题,将烟台山作为展园的主体框架,利用周边地势条件,在广场处设置了主入口,在西侧人行道和东侧河道路分别设置了西入口和东入口,方便游人参观进出。园内以登山小路串联起烟台具有代表性的特色景观——胶东特色牌楼、烟台山灯塔、蓬莱阁普照楼、“烟台赋”景墙、葡萄酒展示区、历史浮雕景墙等,其间穿插种植烟台苹果、大樱桃、莱阳梨等特有果树,让游人仿佛置身于仙境,体验感受胶东特有的水果、美酒和淳朴的风土人情。

    展园主入口设计了具有胶东特色的石雕牌坊,样式仿照烟台蓬莱八仙过海景区入口处宋代大文豪苏轼做登州太守时所题的“八仙过海口”牌坊建造,高11米,经能工巧匠用汉白玉精心雕琢而成,雕刻刀工精细、花纹繁复,极具胶东地域特色。集散广场上摆放一组大型苹果雕塑,映衬了烟台北方“水果之乡”的美誉。据记载,烟台苹果于1871年由美国传教士引进,最早以青香蕉、红香蕉两个品种为主,以后又发展了小国光、金帅,改革开放以来引进了红富士、乔纳金等。目前,烟台地区的苹果栽种面积已发展到70多万亩,成为我国最大的苹果经济栽培区之一,产品远销海内外。

    围合广场西侧立有印刻烟台历史的文化景墙,详细记述了烟台的历史沿革和文化发展。整个入口广场地面铺装古朴的青砖,给人以素雅、宁静的美感,向游人呈现出一个古朴沉稳、历史浓郁的烟台印象。

    拾级而上,便是葡萄酒文化展示区,摆放着葡萄酒加工器模型,让游客了解葡萄酒酿造工艺与程序。烟台葡萄酒文化历史悠久,1987年,烟台被国际葡萄及葡萄酒组织命名为“国际葡萄·葡萄酒城”,成为迄今为止亚洲唯一获此称号的城市。由中国葡萄酒业创始人、民族实业家、著名侨商张弼士先生在烟台创始的百年张裕葡萄酒已成为世界知名品牌。孙中山先生一生中唯一一次为企业的题词——就是给张裕题的“品重醴泉”四个字。

    参展方还专门从张裕葡萄酒公司购置了储存过葡萄酒的橡木桶。据说橡木本身含单宁酸,可快速催酒成熟,短时间内使酒变得更加香醇,而且橡木木质的疏密度适中,能够让储藏在其中的葡萄酒得到适度的呼吸和生长。由此,橡木贮酒得到了广泛推广应用。现在市面上现售的所有优质红酒几乎都必须在橡木桶中至少存放1—2年后再装瓶出售。

    在景区北侧竖立的汉白玉描金景墙,雕刻着堪称烟台简明地方志、赋体赞美诗的《烟台赋》。《烟台赋》运用传统赋体,以城市魅力为主线,以城市地理、历史、资源、人物、成就及神韵为脉络,对烟台自然、政治、经济、军事、科技、文化、社会等方方面面作了全景式的描绘,在有限篇幅内,勾勒出烟台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

    从葡萄酒展示区中步出,沿小路向东前行,就能看到象征蓬莱仙阁普照楼的微缩建筑,令游客不禁联想到八仙过海的神话传说,对蓬莱仙境充满向往之情。

    在中国的传统文化里,松是高尚品格和顽强生命力的象征,其枝干横展,冠如华盖,针叶浓绿,四季常青,可终年欣赏,因而受到人们的称颂和喜爱。

    人们常说“观景要观东岳景,赏松应赏泰山松”。泰山多古树名木,而在这上万株的古树名木中,千姿百态的泰山松独以其挺拔苍劲的雄姿,迎风傲雪的精神,悠久深邃的文化积淀,成为泰山风景名胜中的独特亮点。

    如今的泰山松,已经成为了泰山的魅力名片。在泰安展园里,造园者也着意把泰山松作为最主要的造景树。

    在展园入口处,两棵苍劲翠绿的迎客松伸长了枝干,好似两位谦谦君子,张开热情的双臂,彬彬有礼地召唤着来自五湖四海的贵客宾朋。

    泰山古松多以苍雄见长,而泰山四大标志性景观之一的迎客松,则颇有君子之风。泰山迎客松树龄超过500年,与黄山迎客松齐名,是泰山风景名胜区的地理性标志,1987年被列入世界文化自然遗产名录。

    迎客松位于泰山登山盘道西边的绝壁之上,背靠陡峭高山,虬枝蟠结,根抓裸露岩石,傲然独立,生命力极为顽强。如伞的树冠下,孤枝下拂,似玉臂长伸,盛夏成荫送爽,严冬避雨遮风。

    沿着用天然巨石铺陈的登山步道上行,两侧看到的都是泰山迎客松。树冠平展如伞,细长的针叶浓密碧绿,有层云簇拥之势;桠枝叠错交叉,长枝横空;主干苍劲挺拔,褐色的树皮像苍龙鳞甲一般附在干上,这是饱经风霜依然屹立的证据。

    西溪石亭,是清朝光绪年间泰安知县在泰山黑龙潭畔筑建的一处观瀑赏景的好地方。坐在泰安展园黑龙潭边的西溪石亭中,游人一样能看到翠绿的迎客松傲然挺立,宛若祥云在空。微风吹过,耳旁的松涛阵阵,犹如天籁。

    现代京剧《沙家浜》中有句脍炙人口的唱词:“要学那泰山顶上一青松,挺然屹立傲苍穹。八千里风暴吹不倒,九千个雷霆也难轰……”这便是称颂泰山松铮铮铁骨的品质。寒冬腊月,万木凋零的时候,唯有泰山松不怕风吹霜打, 不惧地冻天寒,挺拔隽逸、苍翠依旧。泰安展园里的泰山松,棵棵生气勃勃,傲然屹立,那顽强而蓬勃旺盛的生命力,是对泰山松迎风傲雪的高洁品格和宁折不弯的坚韧意志的最好诠释。

    走进威海展园,一座宛如童话世界中的草房子便出现在眼前。在青灰色原始砖石块混合垒起的屋墙上,有着黄泥塑就的马鞍式屋脊,厚重而高耸的屋脊上是质感蓬松、绷着渔网的垒垛坡屋顶。这座风格迥异的海草房,让看惯了都市高楼林立、霓虹闪烁的人们恍若置身世外桃源,感受着别样的风情。

    为展示中华民族的建筑艺术瑰宝,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中国邮电部曾经发行过一系列以各地特色传统民居为主题图案的邮票。在这套发行量巨大的邮票中,设计者独具匠心地选择了海草房作为山东民居的典型代表。

    走进胶东沿海的渔村,随处可看到这些以石为墙、海草为顶,外观古朴厚拙,极具地域特色的海草房民居。

    据考证,海草房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新石器时代,秦、汉时期逐步形成固定样式,至宋、金时期广为流传,元、明、清则进入繁荣时期。因具有冬暖夏凉、居住舒适、百年不毁的优点,海草房一直沿袭至今,成为中华传统民居中的“活化石”、中国建筑的“生态标本”。

    盖一栋海草房分为备料、垒墙、苫顶三大步骤,一共70多道工序, 需要有瓦匠、木匠、石匠、苫匠四个工种的密切配合。苫匠苫房顶是其中最为重要的一道工序,也是其他工匠所不能替代的。

    用海草从下往上依次向脊顶叠压铺设,每苫一层海草要加一层麦秸,苫完房顶后用鱼网罩在草上,用石块等小件重物作坠子垂脚,起到防风、防鸟、防盗的作用。屋脊的建造左右倾斜为50度角,苫盖的海草平均一米厚,最厚处达三四米,建造一栋海草房需用海草、麦秸秆近万斤,三四个苫匠花上十几天的时间才能建成。

    因为海草房制作工艺几乎全是民间手工操作,特别是房顶的苫草技艺有着严格的工艺要求和操作技术,目前掌握这门技术的人已经很少了,威海展园为了建造原汁原味的海草房,专门从荣成地区请来了代代相传、经验丰富的苫匠师傅。

    2006年,海草房技艺被列入省级“非遗”名录。那些景观独特的海草房聚落,在蓝天、碧海、绿树的映衬下愈加显得古朴而沉稳。他们走过了岁月的年轮,诉说着人与自然相融相生的故事,宣示着独有的耐久与厚重。

提示:支持← →箭头翻页

更多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