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新闻网 > 新闻中心> 综合新闻 > 正文

高清:青岛扁担客 81岁仍每天跨海卖菜

来源:齐鲁网 作者:孙志文 | 责任编辑:浪淘沙 2014-10-30 13:34:52

    10月29日早上5点多,天还没亮,一群挑着扁担的人就聚集在青岛黄岛区滨海学院公交车站,等待隧道1路公交车的到来。他们大都年过六旬,穿着厚厚的衣服,肩扛扁担在秋天清晨的冷风中踱着步,扁担两头挂着大包小包数十斤重的蔬菜。这群挑着扁担的乘客都是黄岛区周边的村民,他们坐车是为了穿过胶州湾海底隧道,去30公里以外的青岛市区赶早市卖菜。他们被市民亲切的称为跨海“扁担客”。

    图中人是薛宝路,今年81岁高龄,青岛黄岛区红石崖街道戚家村村民,算是最年长的扁担客。虽年过八旬,但他身体健康,仍坚持自己种菜。10月份,蔬菜丰收,老人家每隔几天就要用扁担挑着50多斤菜来青岛市区卖。早上4点多起床,5点出门坐车去滨海学院车站,再倒隧道1路公交车,穿过胶州湾海底隧道,到达团岛市场,正好赶上早市。(齐鲁网记者孙志文 摄)

    图中人是杨桂娥,今年67岁,青岛黄岛区红石崖街道菜农。4月份到现在,杨桂娥几乎每天都挑着四五十斤重的菜,按时出现在隧道1路滨海学院站,在这里乘车去青岛市区卖菜,半年多来,风雨无阻。虽然儿女不支持她起早贪黑出来卖菜,可老人还是坚持自己的生活方式——“我出来活动活动,还能挣点钱,多好的事儿”。(齐鲁网记者孙志文 摄)

    图中人是庞欢岐,今年58岁,青岛黄岛区红石崖街道菜农。庞欢岐种菜为生,家里种了不少菠菜,最近几年,一到菠菜收获的季节,他就每天挑着两大袋子刚摘出的菠菜来青岛市区卖,风雨无阻。“一般就去团岛市场,那人多,也识货”,他告诉记者,他种菠菜是纯天然的,施的都是农家肥,可以放心吃。(齐鲁网记者孙志文 摄)

    图中人是王建元,今年63岁,青岛黄岛区红石崖街道戚家村菜农,跨海卖菜扁担客中的一员。“家里种了不少菜,自家人也吃不多,剩下的就拿出来卖了”,他从去年开始,每到蔬菜收获的时节便摘菜来市区卖。因为王建元家中有一亩多地,种的菜很多,拿出来卖的菜自然也不少,最多的时候,他要挑着80斤菜来青岛市区,“我年纪不大,还能抗住”。(齐鲁网记者孙志文 摄)

    图中人是林洪贵,今年63岁,青岛黄岛区红石崖街道赵家村村民。多年来,吃不完的菜拿出来卖已经成了林洪贵的习惯,早些年没有海底隧道的时候,他就在村子附近的集市上卖菜,海底隧道通车后,他就“转战”市区了。“市区人多,价格也高,能多赚点”,他说。(齐鲁网记者孙志文 摄)

    图中人是任欢香,今年41岁,青岛黄岛区红石崖街道菜农,算是扁担客中年纪比较小的一位。任欢香育有两个女儿,都上小学,丈夫工作,她就种点菜补贴家用。除了种菜,她还在家中养了几只鸡,也常常卖些鸡蛋。(齐鲁网记者孙志文 摄)

    图中人是庞欢忠,今年61岁,青岛黄岛区红石崖街道赵家村菜农。他卖的主要是萝卜缨和白菜,每天早上5点钟他就要从家出门坐车,中午卖完菜回家,下午还要摘菜准备第二天卖。在青岛市区卖菜的庞欢忠一天最多赚100元,他对此很满意,“在俺这集(市)上卖不了这么多钱”。(齐鲁网记者孙志文 摄)

    图中人是赵全民,今年80岁,青岛黄岛区红石崖街道赵家村村民。耄耋之年的赵全民老人体格很好,隔三差五就挑着四五十斤重的菜出来卖。他也是团岛市场的“常客”,卖的菜很新鲜,也积累了不少老主顾。(齐鲁网记者孙志文 摄)

    29日上午6点多,青岛公交集团隧道公司隧道二队专门开通的“卖菜公交”准点停在滨海学院车站里,十几位在此等候的“扁担客”有序上车。(齐鲁网记者孙志文 摄)

    29日上午6点多,青岛公交集团隧道公司隧道二队专门开通的隧道1路“卖菜公交”准点停在滨海学院车站里,十几位在此等候的“扁担客”有序上车。(齐鲁网记者孙志文 摄)

    青岛黄岛区红石崖街道菜农庞欢岐带着自己种的菜坐上公交车。(齐鲁网记者 孙志文摄)

    半个多小时以后,隧道1路公交车停在团岛车站,“扁担客”们纷纷下车。图为黄岛区红石崖街道菜农任欢香挑着蔬菜走向市场。(齐鲁网记者孙志文 摄)

    到达团岛市场后,来自红石崖街道的“扁担客”们不约而同地聚集在台西五路,各自摆摊开始“营业”。图为黄岛区红石崖街道菜农杨桂娥和王建元。(齐鲁网记者孙志文 摄)

  图为81岁的“扁担客”薛宝路老人。(齐鲁网记者 孙志文摄)

  图为黄岛区红石崖街道戚家村菜农王建元。(齐鲁网记者 孙志文摄)

提示:支持← →箭头翻页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