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语:在那段峥嵘岁月里,他们穿上戎装祭奠青春;在那个战火纷飞的时节,他们用鲜血反抗侵略。70年前,他们创造了历史,70年后,他们要重温那段历史。2015年的夏天,青岛新闻网记者一一走访健在的青岛抗战老兵,用最纯粹的影像和声音,还原他们的抗战故事。
1座城市,9位老兵,9个故事,纪念抗战胜利70周年……
我叫姜长江,1924年生人,前几天刚过91岁生日。我祖籍山东平度,家境贫寒。13岁那年,为了“混口饭吃”,我经人介绍加入了第5战区游击总指挥部直属第16支队(即后来的山东保安18旅),在军医处做护士兵。
图为91岁高龄的姜长江老人,在他身后的墙上挂着社会团体为他颁发的锦旗,上书“抗日英雄,民族脊梁”。(孙志文 摄)
就在我参军不久后,北平“卢沟桥事变”发生,中国人在自家门口被侵略者欺负了。之后,年轻气盛的我自愿从一名护士兵转为陆军战士,在平度古岘、凤凰山、周家泊地区对抗日本侵略者。1939年,我加入莱阳保安17团2营7连,那是当时的“尖刀连”。同年,我随队参加莱阳城战役,我们区区400人的队伍,通宵打游击战,硬生生地把2000名日本兵部队“干倒了”,把莱阳城从侵略者的手里夺了回来。
图为姜老和记者交流。由于年过90,老人耳聋眼花,记者跟他交流时需要凑到他耳朵前大声说话,他才能听清楚。(孙志文 摄)
现在想想,在战场上,我从来没有害怕过。所谓“初生牛犊不畏虎”,那时的我年纪小,可是胆子不小,面对比我高一头的日本兵,我照样敢拿刺刀和他们拼命。
图为姜长江老人年轻时的照片。(孙志文 摄)
说来惭愧,有一次在营房里,我反倒害怕了。那是打莱阳城战役期间,我和一个战友睡一个铺。那个站友怕冷,睡觉前经常在炕头放个火盆,有一天半夜火盆被打翻了,把铺盖点燃了。我闻到一股糊味儿,一看铺盖着了,赶紧找水往上泼。等火熄灭了,我翻开铺盖一看,铺下垫着两个手榴弹,其中一个的木杆已经燃烧了一半,我这才想起来,当天是我粗心大意随手把手榴弹放在褥子下边。当时我吓得腿都软了,赶紧把手榴弹扔到窗外,谢天谢地,要是这么被炸死了,那就太不值了。
1946年,抗日战争胜利后,我加入了海军部队,当中尉科员,主管海军的军事档案。1949年,新中国成立,我义无反顾地将所有档案完整上交。
去年,姜长江老人90岁生日时,儿女为老两口拍摄了一组唯美的纪念写真。(孙志文 摄)
采访手记
如今,91岁的姜老和90岁的老伴儿相濡以沫,老两口住在青岛德县路的一栋老房子里。老人家里“四世同堂”,子女每天都会来探望,日子过得简单而美满。说到“抗战胜利70周年”,老人兴奋地把众多社会团体为他颁发的勋章拿了出来,一一向记者展示。看着金闪闪的勋章,姜老的情绪有点激动。“被人欺负的感觉真不好受啊,庆幸,现在国家强了,我的子孙不会被欺负了……”他向记者重复着这句话。在老人面前,我们不想刻意地去理解老人说这话时的心情,我们只需要知道,只有经历过那段往事,才能道出这般肺腑之言。(记者 孙志文 徐恺 摄影报道)
鸣谢:关爱抗战老兵山东志愿者团队
如今,姜老整理了自己的传记,将平生的经历记录成文字,希望为现今社会留下关于抗日战争的真实资料。(孙志文 摄)
如今,姜老整理了自己的传记,将平生的经历记录成文字,希望为现今社会留下关于抗日战争的真实资料。(孙志文 摄)
91岁的姜老和90岁的老伴儿相濡以沫,老两口住在德县路的一栋老房子里。老人家四世同堂,子女每天都回来探望。(孙志文 摄)
提示:支持← →箭头翻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