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新闻网 > 新闻中心> 综合新闻 > 正文

[我的抗战]杨友平 与鬼子血战即墨三都河

来源:青岛新闻网 作者:孙志文 徐恺 | 责任编辑:郑言 2015-07-03 05:58:50

    我叫杨友平,93岁,即墨鳌山卫镇杨家岭村人。21岁那年,我不顾家人反对,加入山东保安第一独立旅,决心将侵略者赶出中国。经过短暂的训练,我被分编在2团2营,参加了著名的即墨三都河战役。

    三都河防地位于当时的即墨县城城北(今莱西市境内),距青岛一百多华里,是即墨人民抗日的重要位置,日军觊觎已久。1943年9月初,日军秘密调集大批士兵,对三都河周边村落进行包围。9月7日凌晨,几颗炮弹落在三都河沿岸,枪声随之而起,我们意识到,日军已经发起了进攻。

    我所在的2营被团长安排前去冲锋,由于敌军火力凶猛,且有埋伏,我们营的士兵被迫撤退。当时三都河北岸有个村子叫刁庄村,我军早有防备,提前在刁庄村驻扎了一个团和一个营的兵力。刁庄村地形复杂,撤退以后,我们就埋伏在村子的各个位置,坚守阵地。在村外,日本兵进攻了3次,都被我们打了下去。

    一个小时后,日军派来4架轰炸机,对刁庄村一通轰炸,我们躲在战壕里不敢动弹,外围的日本兵则趁着轰炸的时机向前挺近。这时候,团长下命令用刺刀和手榴弹跟日本兵拼了。我拿着刺刀,一连捅死3个日军,几个回合下来,敌军四散而逃。紧接着空袭又来了,飞机上的日本兵还拿着重机枪向地面扫射,不少战友连躲藏都来不及就被炸死。由于没有支援的部队,我们的人越打越少,越打越少。几分钟后,我也被一颗弹片击中,晕倒在地。

    等我醒来的时候已经是晚上,我下意识地摸摸自己的胳膊和腿,万幸没有被打残。半分钟后,我缓缓地站起来,向四周一看,周围躺着的全是我战友的尸体,看着那些熟悉的脸,我的心情痛不欲生。后来,我在夜色的掩护下逃出战场,带着伤一路乞讨,回到老家。听家里的老人说,三都河战役我军死伤惨重,死去战士的血将河水染成了红色。

    记者手记

    杨友平老人右手的手腕上有一个大包,颜色发紫,高高凸起,这是曾被弹片击中的部位。当时,一块硕大的弹片击中他的手腕,击碎了几根骨头,为了避免感染,军医劝他截肢。倔强的老人死活不同意,他说:“留着这只手我还能和日本兵拼刺刀,割了手我就不能上战场了。”最后,杨老的伤口没有感染,手保住了,但残留的骨头渣子无法取出,留在了身体里,形成了大包。(青岛新闻网记者 孙志文 徐恺 摄影报道)

    鸣谢:关爱抗战老兵山东志愿者团队

    链接:【我的抗战】姜长江 400人激战一夜夺回莱阳城

          【我的抗战】王健 缅北击溃日军丛林战之王

          【我的抗战】孙湘君 一晚击毙5个日本兵

          【我的抗战】丁旭风 穿越雪原从敌军营逃脱

    杨友平老人右手的手腕上有一个高高凸起的大包,是被弹片击中的部位。大包硬邦邦的,里边残留着破碎的骨头渣子。他告诉青岛新闻网:“这只手差点没保住,军医劝我截肢,我不同意,因为我还要留着这只手,拿刺刀和日本兵拼命。”(孙志文 摄)

    如今,杨老住在儿子家中安度晚年,每天散散步、晒晒太阳,生活安逸。青岛新闻网记者采访时,杨老特意拿出社会组织为他制作的勋章,戴在身上,挺直腰杆儿,要求给他拍一张照片。(孙志文 摄)

    93岁的杨老耳聋眼花,说起话来也已经口齿不清,为了让青岛新闻网了解他的战争故事,老人特意将自己的经历简单地整理下来,写在纸上。他写的文字主要介绍了发生在1943年的三都河战役。(孙志文 摄)

图为93岁的抗战老兵杨友平。(孙志文 摄)

提示:支持← →箭头翻页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