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军舰在海上
■迟迟未动
日军兵力不足暂弃作战
“德县路事件”发生后,中方深深明白,离双方开战不远了,立即秘密成立青岛市防卫指挥部,自任总指挥,并抢修山头工事。双方剑拔弩张,战争一触即发。但之后事情却忽然出现了转折,日军竟然放弃进攻青岛了。
“未几,日本总领事馆与海军方面,亦自查悉系该国陆军特务阴谋所为,事后表示不幸事件乃出意外,深感遗憾云云。”李先良回忆说,日本惯用的栽赃伎俩昭然若揭,日本驻青领馆公开表示“德县路事件”不以武力解决,愿以外交方式谈判处置。但对市政当局增兵日本纱厂一带,日领馆则向市政府提出抗议。沈鸿烈的回答是:“我军驻于我之领土,乃我之主权,非外人所可干预。”数日后,日本陆军天谷支队由日本出发,先抵旅顺,再抵青岛,于海上待命。日本各大报新闻记者20余人自东京抵达青岛访问,探视市政府“有无发生战争危险”。
“当时日本的主力尚未抵青,在青的日本海军仅有5艘军舰,陆战队不过千人,难敌当时青岛8000余兵力。所以8月14日下午6点,日军就紧急下令,谓上海方面正在激战,在青兵员太少,不宜立即进攻,先以外交途经蒙骗市政当局,待部队集中后再发动进攻。”沈复生书中介绍,双方又进入僵持阶段。真实原因是,中国军队正在上海抗击日军,华北战场日趋扩大,日军兵力不敷分配,无力在青岛新开辟战场。虽然日本内阁8月20日批准进攻青岛的作战计划,责成日军陆海军统帅部执行,但8月23日日本陆海外三相会议认为“目前华北及上海出兵之时,再向青岛方面出兵,与大局不利,暂时放弃在青岛方面作战方针。”
据战后日本公布的《中央统帅部对华作战计划》,其参谋部曾决定:“在击溃平津中国军队后,以一部分兵力在青岛及上海作战。”于是,日本人在上海和青岛相继制造了“虹桥事件”和“徳县路事件”。但当时日军大规模进攻上海后兵力不足,便将原定进攻青岛的一个师团调往上海,实施了推迟占领青岛、先撤回侨民的政策。
放弃战争改为“外交途径”。8月24日,双方几次交锋后达成协议,日方“保证”不在青岛挑起战争,中方则保证保护日侨在青财产。这个协议为日方争取到了时间,在这之后的一周时间里,2万余名日侨及日军舰、飞机撤离了青岛,并将其工厂、商店等财产全部封存。与此同时,预定进攻青岛的日军在日侨完全撤退后也紧急调转了方向,往上海和华北战役奔去,青岛作战计划暂停执行。
提示:支持← →箭头翻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