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1年9月18日,日本帝国主义借口中国军队炸毁日本修筑的南满铁路,炮轰东北军沈阳北大营并占领沈阳,揭开了对中国、进而对亚洲及太平洋地区进行全面武装侵略的序幕。国难当头,全国人民要求抗日,上海学生罢课、工人罢工,平、津等地学生纷纷赴南京请愿,要求国民党政府对日宣战。曾经被德、日侵略者占领过的青岛,对国耻有着切肤之痛,以学生为代表的各界,纷纷要求出兵对日宣战。虽然国民党青岛当局、学校都以各种借口阻止学生爱国运动,但是,在这片曾经发起过五四运动的热土上,一切都阻挡不了学生们掀起的反日救国的洪流。(记者 于波)
反日怒潮
青岛大学学生成立“反日救国会”
九一八事变激起的抗日怒潮最早由上海开始,继而波及全国。在山东省,中国共产党山东省委决定组织青岛、济南、曲阜、济宁4地的学生联合到南京请愿。与此同时,在青岛,一起事件正将群众反日情绪激发到极致:创刊于1930年的《青岛民报》登载了九一八事变的消息,竟横遭日本浪人纵火焚毁,国民党青岛市党部也未能幸免,这一事件激起了青岛的反日怒火。
1930年6月,山东大学的前身——国立青岛大学成立,这是当时省内唯一的一所国立大学。国难当头,青岛大学的学生于1931年10月1日成立了 “反日救国会”,由校长、教职员、学生参加,校方曾试图加以阻挠,但碍于爱国运动最终只好同意。据当时分派到“反日救国会”军事部的学生杨希文回忆,平时同学们对军训都不屑理睬,但为了抗日却一反常态,组织军训时大家都认真听课、上操,精心准备打靶,学习军事技术,还酝酿研究游击战术。为了开展军训,青岛大学还免费给学生发制服,并提出实弹射击的要求。在得知外省学生纷纷奔赴南京请愿的消息后,青岛大学的学生们立即组织“青岛大学赴南京请愿团”,效法南下。这一队伍成为鲁南七校中南下的先锋队。
冲破阻挠
179名大学生坐上南下火车
青岛大学生“反日救国会”提出赴南京请愿的消息牵动着校长杨振声的心,也让这位名作家左右为难。据杨振声之子杨起的口述,一天夜里家里突然听到有人越墙而进,已经睡下的父亲听到响动后马上起来,原来是当局要抓捕爱国青年,逃跑的青年半夜跳进了我们住的院子,父亲让他们进屋来,保护了起来。杨起说,国民党南京教育部责令各学校劝阻学生南下,曾参加过五四运动的杨振声表面上不得不执行命令,但暗地里他拿出了五百块大洋作为学生南下的盘缠。
1931年11月30日,“反日救国会”在青岛大学大礼堂举行大会,全校200多名学生和近百名教职员工出席了大会。会上,爱国学生与学校当局展开激烈辩论,杨振声、梁实秋等中途退席。学生们决定派代表和铁路局长葛光庭交涉,葛支持学生爱国行动,当即决定在南下的火车上腾出两节车厢。第二天,学生领袖杨希文、魏少钊等同学以个人名义贴出通知,请学生签名,文、理、教育三个学院自行组织起来,各为一个中队,分别推举许星园、俞启威(黄敬)、李仲翔为中队长,杨希文、魏少钊为领队。尽管校方阻挠,但签名本征集到的签名达到179人。12月2日清晨,南下请愿团按计划从学校整队,步行去火车站。一路上,学生们高呼口号,顺利登上南下火车。杨希文在1983年出版的《山东教育史志资料》第3期中回忆道:“总算突破了学校及青岛当局的阻挠与破坏,南下请愿取得第一步的胜利。 ”
胜利南下
蒋介石在南京接见请愿团
此时,国立青岛大学南下请愿团的行动已被校方上报,当局通知了济南、南京两市,并在津浦铁路沿线加强戒备。请愿团路过济南车站时已近黄昏,济南学生和市民原计划和青岛来的大学生联合行动,但由于军警的阻拦,未能成行。即便如此,请愿团南下途中依然利用停车间隙开展抗日宣传,引发关注,有的铁路员工鸣放鞭炮以支持学生的爱国行动,泰安、徐州等地学生还集合到当地车站慰问。
1931年12月3日晚,请愿团到达浦口,下车渡江后抵达南京。杨希文和魏少钊一夜未合眼,与拟稿人一起研究请愿书,定稿后分头抄了10余份。第三天早上,请愿团坐小火车在南京鼓楼下车,国民党中央党部已组织了大批人员在车站“接待”,并派军警严密封锁车站。学生们整队出站后高呼口号,游行到南京国民政府和国民党中央党部门前停下,向围观的群众发表慷慨激昂的演说,要求国民党停止内战,一致对外,团结抗日,收复失地。由于请愿团事先没有与沪、宁各校学生取得联系,只得随“接待”人员到中央军校住下。第四天下午,由于上海、南京、青岛等地学生先后请愿和游行,蒋介石不得不亲自到中央军校礼堂接见了请愿的学生。杨希文写道,会场秩序混乱,加上蒋介石宁波口音,“训话”的内容北方同学听不懂,只记得对日作战、准备不足等陈词滥调外,还用那套“3年之内如不收复失地,当割蒋某之头以谢天下”的虚伪诺言来搪塞。由于学生们事先没考虑下一步行动计划,也没想到与各校联系,中山陵谒陵成为青岛大学生请愿团的最后一项活动。
成功返校
抗日行动受到北平电援
1931年12月6日,青岛大学生南下请愿团回校。 12月17日,蒋介石致电刚上任的青岛市长沈鸿烈,令他“转饬学生,求学救国各尽其责,勿越法规”。然而,此时日本帝国主义的侵华行动愈演愈烈,蒋介石意在不让学生接触进步思想,逼着学生埋头读书,不去关心抗日救国大事。在这种情况下,中共青岛市委指示国立青大党支部要配合全国抗日爱国民主运动,准备再一次掀起罢课斗争。同时,青岛铁中、女中、市立中学等校的中学生也开始开展抗日运动。 1932年6月中旬,青岛大学成立“非常学生自治会”,向校方提出数项要求,包括取消“学分淘汰制”,取消学生住宿费,图书馆学术公开等。这些要求遭校方无理拒绝。22日,愤怒的学生全体罢课。校方则宣布提前到23日放暑假,待秋季开学后再举行期终考试,并布告开除9名“非常学生自治会”成员。学生们针锋相对,一致签名反对提前放假,不达取消学分淘汰制的目的,誓不回家度假,最后迫使校方摘去了开除9名学生的布告。
中共青大党支部为了更好地领导学生坚持斗争,在中山公园召开会议。时任中共青岛市委书记的李春亭以《青岛时报》记者的身份参加了会议,指示学生应把斗争范围扩展到全市、全省,并建议与华北学生联合会和北平大、中、小学联合会取得联系,会后决定派代表霍永昌去北平接洽。很快,青岛大学就收到了北平的援电。因种种原因,1932年7月3日,国民政府教育部解散青岛大学,一切“听候处理”。不久,领导罢课斗争的王(王林)等受到通缉,被迫离校,罢课斗争至此暂告结束。
1932年9月7日,国立青岛大学改名为国立山东大学,原校长杨振声辞职,赵畸(赵太侔)继任校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