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届青岛啤酒节
即墨路小商品城、辛家庄、劈柴院……这些是对青岛人来说是最熟悉不过的地方,可是你知道20年前他们是什么样子吗?美国人斯蒂夫在上世纪90年代在青岛大学做英文老师,也喜欢上了这座“慢生活”的城市,喜欢摄影的他用相机记录下20年前的青岛。
第一次见到斯蒂夫,在奥林匹克帆船中心附近的一家咖啡馆,他穿着牛仔裤,背着双肩包,略显瘦削的脸上看不出年纪,感觉像是一个刚刚完成长途旅行不久的背包客。简单寒暄之后,他拿出手机,“你叫小孙,对吧?”一边说着,一边在手机上熟练地用拼音打出这两个汉字,然后记者的号码存进通讯录。
斯蒂夫是美国人,在上世纪90年代就到青岛大学做老师,从此以后也跟这座城市结下了不解之缘。“我这次回青岛是来过年的。”问起这次回来的原因,斯蒂夫说。性格开朗、喜欢讲话的他在青岛有很多朋友,这次回来过春节也是在一个朋友家。“我之前在美国旅行,突然想起来快到春节了,然后就想回青岛来过年,想看看朋友,一起喝喝酒,聊聊天。”斯蒂夫说。他的汉语很是地道,时不时还会蹦出儿化音。
他出来青岛时,一句中文都不会,但是没太长时间,他的汉语就说得很溜。“如果你想学语言,那就就到说这个语言的国家,去听、去跟人聊天,这样才能真的学会。”斯蒂夫说完,一边俏皮地侧耳听着服务员说的话,然后复述出他说的内容。
最热闹的是中山路
在斯蒂夫刚来青岛的时候,青岛还没有发展起来。“那时候青岛大学周边还是大片的荒地,东部也没有佳世客,没有奥帆基地,青岛最热闹的地方就是中山路。”斯蒂夫告诉记者。那时候周末最常做的就是和朋友一起,到中山路逛街。那时的中山路人们摩肩接踵,热闹非凡,宛如现在周末的台东夜市。
不过,那时候即便繁荣如中山路,大的商场也不多,在斯蒂夫的印象中,青岛最早的一家可以卖起司蛋糕的蛋糕店也是开在中山路。“当时开了之后,还吸引了好多人去吃,非常热闹。”他说,“而且那个时候没有手机,大家联系不像现在这么方便,那时候如果想约好周末一起出去玩,最常用的方法是写信。虽然那时候没有那么多快递公司,只有邮政,但是我们上午写的信,朋友下午就可以收到,最慢第二天就可以收到。然后大家约好第二天几点在哪儿见面,就准时到那集合。”斯蒂夫说。
另一个让斯蒂夫印象深刻的地方就是自行车,在斯蒂夫的印象中,20年前在青岛使用最多的代步工具就是自行车。“那时候私家车很少,路上几乎都看不到,很多人都是骑自行车到各个地方,青岛大学门口的宁夏路上,也几乎看不到什么车。”
自己做网站介绍青岛籍艺术家
在斯蒂夫的印象中,20年前的青岛用一个词来概括非常合适,那就是“慢生活”,这也是这座城市让他十分印象深刻的地方。“我最喜欢的地方就是鲁迅公园,那里有很多低矮的松树,可以安静地坐在那看海。”而他几天前到青岛的第一站,就是和朋友一起又到了鲁迅公园,尽管风挺大,他们还是坐了很久。
“以前青岛没有那么多的商业中心,我们经常做的就是找一家咖啡馆,安静得坐下来聊天,那时候青岛是真正的慢生活城市,人们都生活得很舒服。现在青岛的变化很大,原来的辛家庄都盖上了高楼,甚至再往东也都建起了很多的商业中心。不能说不好,但是不一样了。”斯蒂夫说道,语气中不无遗憾。可能在他看来,总缺少了些许味道。
提示:支持← →箭头翻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