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新闻网独家】
今年7月,市政府确定今年启动市内三区13个棚户区的改造征改。市南区计划启动嘉祥路周边等2个片区;市北启动鞍山片(二期)、地铁9个站点等8个片区;李沧则包括永平路等3个片区。又一批满载市民深情记忆的生活场景,将退隐到历史的残垣断壁之中。从即日起,青岛新闻网记者将连续走访棚户区,为市民留下它们最后的影像。
日前,青岛新闻网记者走进广饶路改造项目(一期)的港务局宿舍。广饶路改造项目(一期)位于快速路以南、青岛山以东、延安一路以西,地处台东商圈边缘地带,该区域分布着许多栋筒子楼,而其中又以位于广饶路东侧的延安路59号——港务局宿舍最为有名。
马金林老人今年93岁,回忆起儿时的广饶路,当年的印象历历在目。
五十年代:难民区内起高楼
“这港务局宿舍是1955年开始兴建的,1956年开始入住。当时可是数一数二的好房子,能住进来的都是当时在港务局有一定身份地位的人。那时候旁人羡慕都羡慕不来呢!”家住附近的93岁老人马金林说道。
原来,解放初期,广饶路改造项目所在地块是青岛的“难民区”,收容着解放前来自全国各地的难民。“那时候是战乱年代,难民们在这里随便找块地,简单搭建成平房,就入住了。当时延安路还不叫延安路,叫天门路,广饶路也是后来才有的路,它的南段是解放后赶大车的马夫压出来的小路,渐渐地拓宽,才有了现在的样子。”马金林告诉青岛新闻网记者。
60年代后,人口众多住房面积越来越小,20平米的小屋子里经常挤着七八口人。
七十年代:24平米挤进七口人
港务局宿舍是典型的筒子楼,采用四层筒子楼结构和外廊式设计,每层居住八户人家,中间的楼梯连接着每层的走廊。长长的走廊上,肋骨式的房间一间间次第排开,走廊的一侧是居室门,所有户型都是“两居室”套间,走廊左右尽头处面积为30平方米,其余户型总面积24平方米,外间15平方米,内间9平方米。
虽然能够住进港务局宿舍,在当时是一种荣耀,更是一种“体制内的人”的象征。然而,真正居住起来,真的是如人饮水冷暖自知。
在这小小的房子里要容纳六七口人,有时甚至更多。卫生间是公用的,一层楼只有两个厕所,极不方便。孩童的哭啼声、油滚开的呲呲声、洗漱时的流水声、厕所前排队的抱怨声、东家的电视声、西家的争吵声……每天,筒子楼里的人都是从喧哗中醒来,又在喧闹中睡去。
随着居住环境越来越差,年轻人基本都搬离了老楼,剩下的就只有“老弱病残”了。
九十年代:昔日老楼不堪重负
随着时代的发展,越来越多的新楼房建起来了。特别是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青岛对市内的棚户区进行了大量改造,一批又一批整齐舒适的楼房拔地而起。与之形成对比的是,50年代因为物质匮乏而采用三等砖建造的港务局宿舍,在岁月的侵蚀下,渐渐显出了老迈的模样。
港务局宿舍是典型的 “苏式建筑”,左右呈中轴对称,平面规矩,中间高,两边低,主楼高耸,回廊宽缓伸展,具有檐部、墙身、勒脚的“三段式”结构三个部分。与典型的中国建筑坐北朝南的朝向不同,港务局宿舍是朝北的。因此,这种“苏式建筑”采光不好,而且无法很好地避开北风。在没有暖气的冬天,阴冷的房间内,人们只能靠生炉子来取暖。
港务局宿舍是典型的筒子楼结构,由于后期居住空间太小,住户们纷纷将走廊的一侧隔出仅够一人站立的厨房。
21世纪:六十年老楼即将拆迁
六十年的时间,磨灭了筒子楼的辉煌,在鳞次栉比的高楼映衬下,破旧拥挤的筒子楼、随处挂着的衣服与不远处繁华热闹的台东商业圈中心显得更加格格不入。
沿着花岗岩的楼梯往上走,青岛新闻网记者看到整个走廊上丢满了各种各样的杂物,再加上有的人家把厨房建在走廊上,使得本不宽敞的走廊更加狭窄闭塞。楼道上有的地方屋顶破损导致漏雨,地上积满了污水。走过公用的厕所,隐隐可以闻到一股异味。原住居民由于环境恶劣大多搬离,现出租给外来务工人员,租金根据房子的大小以及装修的情况,每月600元-900元不等。
目前,政府正在进行广饶路改造项目(一期)征收前相关手续办理、落实资金、房源筹措等关键性问题,改造征收将涉及265户居民。风风雨雨六十年的港务局宿舍即将迎来“退役”,一段属于岛城的历史将被时光掩埋。(青岛新闻网记者 张力伟 实习生 潘丽容)
50年代的楼房利用红、白砖本身固有的颜色,在外墙立面上以白砖为底,红砖为图案,砌出很多造型。
老楼内部的墙体上为了美观还有用砖砌成的镂空图案。
虽然几经修葺原来的模样基本看不出了,但是花岗岩铺设的楼梯依然能看出那个年代的痕迹。
房顶上堆积着各种杂物,为了防雨屋顶也打满了补丁。
由于年久失修,一张纸片歪歪扭扭的几个字就成了门牌号。
卫生间是公用的,每层楼设两个厕所。
提示:支持← →箭头翻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