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9年6月,时任福建省委副书记的习近平到福安市康厝乡东山畲村调研。(资料图片)
今日,《福建日报》头版刊登《全面实现小康,少数民族一个都不能少——习近平同志帮助福建少数民族群众脱贫致富纪事》一文。文章记述了习近平从1988年担任宁德地委书记时起与闽东畲族群众结下了深深的情缘,倾力推动包括畲族群众在内的闽东人民脱贫致富的往事。习近平亲力亲为,制定帮扶政策,帮助少数民族发展经济,增强“造血”能力;走村入户,关心百姓疾苦,为他们摆脱贫困想方设法。
“全面实现小康,少数民族一个都不能少”;“精准扶贫”;“政策好不好,要看乡亲们是哭还是笑”……习近平同志担任总书记以来的多次讲话,透露出他一直以来对扶贫工作的关切。为此,学习路上特整理了文章中的真实故事和重要论述,带读者一起重新回顾那段岁月。
故事1:顶着烈日翻山越岭看望群众 嘱咐村干部搞好扶贫开发
从1985年6月调任厦门,到2002年10月调任浙江,在福建工作的17年半里,习近平始终心系少数民族群众的冷暖,牵挂少数民族地区的发展。
1988年6月习近平担任宁德地委书记后,就特别关心这些山区居民。
1993年6月14日,习近平顶着烈日,翻山越岭,驱车来到大山深处的罗源县霍口畲族乡福湖村,看望畲族群众。得知全村已通水、通电、通路,当年村民人均收入能达到1400元,习近平满意地笑了。
他语重心长地说,民族工作是党和政府的一项重要工作,做好这项工作是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心愿,是中华民族大团结的保证,意义十分重要。
习近平还嘱咐乡、村干部,要因地制宜搞好扶贫开发,着力发挥本乡优势,做好山的文章;要引进有经济效益的企业,在林竹深加工上下功夫,让群众有实实在在的收入;要发挥党团员的模范带头作用,带领群众脱贫致富。
故事2:大力推动公路建设 “造福工程”为民称道
到任宁德不久,习近平就挂钩扶贫福安坂中畲族乡。
坂中是闽东地区畲族聚居最集中、人口比例最高的乡镇。这里距福安城关很近,却穷得叮当响,最主要的原因就是交通瓶颈。1958年,途经坂中的福安—穆阳公路启动建设,后因故停建。到上世纪80年代,坂中通往外界靠的是小木船摆渡,从乡里到各村,只有鹅卵石铺的古官道,“交通基本靠走”。习近平挂钩坂中后,大力推动这条公路恢复建设。同期,该乡民族公路、老区公路也开工建设。坂中畲族群众走向外面的世界,终于有了比较方便的通道。
能修路的地方就修路,条件恶劣、无法修路的地方就搬迁。1985年扶贫工作刚起步时,宁德就针对偏远地方的受灾户实施“救灾搬迁”工程,迁出的群众较快地脱了贫。从上世纪80年代末开始,又对一些发展基础和条件较差的贫困村、受灾村、草房村(户)实施搬迁。习近平在宁德工作期间,倾力推动这项工程。到1993年,全区已有76个村1289户6235人完成搬迁。
这一为民惠民之举,被老百姓亲切地称为“造福工程”。人们在新居贴上“造出一番新天地,福到农家感党恩”的大红对联,表达朴素而真挚的感恩之情。
故事3:徒步走一个多小时看望乡亲 帮助大林村建起新校舍
1989年初夏的一天,太阳刚爬出山坳,福安坂中畲族乡大林村党支部书记钟通弟正在秧田里劳动,远远看见三个陌生人向村里走来。
那时,大林没有通路,一尺宽的山间小路崎岖陡峭,从乡里来,脚力好的也要走一个多小时。
三人走近后,一人指着中间一位满头大汗的年轻人说:“这是地委习书记,来村里了解情况。”
“我满身泥、满手汗,可习书记一点不嫌弃,主动伸出手和我握手。”钟通弟回忆说。放下秧苗,他就带三人往村里走,边走边介绍村里情况。
村口,有间只有两个小窗洞的老土坯房。那就是大林小学。钟通弟说,全校4个年级47个学生,都挤在这唯一的教室里,就一个老师,每节课一个年级只能分到10分钟。学生要读五年级,就得去隔壁仙岩村。
听着钟通弟的介绍,看着孩子们破旧的衣衫,习近平神情凝重。大林小学和这里的孩子,成了他的牵挂。
不久之后,习近平专门委托挂钩帮扶大林村的宁德军分区政委赵法文去看看孩子们。赵法文一行肩挑手扛,大包小包,送去各种学习用品。每个孩子领到一个书包、一个铅笔盒、十支铅笔,他们还收到了从未见过的漂亮衣服,女生是连衣裙,男生是短衫短裤套装。
在习近平的关心帮助下,大林村后来筹措到专项资金,建起了两层楼、四间房的新校舍。
故事4:调研时当场赠送村民16字 鼓励年轻人好好干奔小康
担任省委和省政府领导后,习近平在繁忙的工作中,仍时时关注少数民族群众。每年,他都深入包括闽东在内的少数民族聚居乡村调研考察、看望慰问。
1999年6月,时任省委副书记习近平来到这个因地质灾害频发而整村搬迁的畲村调研。因为村支书和村主任都不会说普通话,就由33岁的村会计钟晋金汇报情况。“习书记问了我村民和村集体收入情况,我告诉他,村集体收入主要靠一片村集体的茶山,一年能收承包金900元,村民人均年收入不到1000元。”钟晋金回忆说。
习近平听得很专注,然后对大家说,虽然整村搬迁了,生活改善了,但这还达不到小康水平。他当场在一张白纸上写下十六个字:自力更生,发展经济,奋发有为,再创辉煌。
临别时,习近平拍着钟晋金的肩膀说,小伙子,你很年轻,要好好干,先动起来,奔上小康路。
故事5:鼓励村民讲真话讲实话 主动提议与畲村干部群众合影
1999年6月8日,时任省委副书记习近平来到村里调研,和村民座谈。
“村民没见过这么大领导,都不敢说话。习书记就鼓励大家说,我们来调研就是要听大家讲真话、讲实话,有什么困难大胆讲。”时任村支书黄如椿回忆,一听这话,大家纷纷说出心里话:村路还是沙石路,靠肩挑人扛,一天只能把两根毛竹弄下山,如果路修好了用车运,一天几十根没问题;没钱架电缆,电压不稳,买了电视也看不上……
“没想到习书记当场协调有关部门给予东岭村12万元的资金支持,帮助解决问题。2000年,村里就架设了新电缆,村道也硬化成了水泥路。”黄如椿说,当时,习近平还嘱咐,少数民族地区要发展,上面的部门能支持的一定支持,同时畲汉两族群众也要自力更生,因地制宜发展农业。
座谈会结束后,习近平还主动提议与畲村的干部群众一起拍照留念。后来,村民特意将照片放大洗印后挂在村部。
习近平在福建工作期间关于民族地区扶贫的重要论述
·“脱贫是一项长期艰巨的任务,要有打持久战的思想准备。扶贫先要扶志,要从思想上淡化‘贫困意识’。不要言必称贫,处处说贫。”
——1988年9月,习近平在到任宁德3个月后写下的第一篇调查报告《弱鸟如何先飞——闽东九县调查随感》中写道
·“民族问题是一个带有根本性的问题,是社会发展总问题的一部分……做好民族工作,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1989年1月,习近平在宁德地区民委第七次委员(扩大)会议上指出
·“我们的事业方方面面,千万不能漠视少数民族事业这一重要方面。这是一个原则,基于这个原则,我们有必要深刻地思考关于促进少数民族共同繁荣、富裕的几个问题,我们的出发点和归宿是要巩固民族大团结的基础。”
——1989年6月,《巩固民族大团结的基础——关于促进少数民族共同繁荣富裕问题的思考》,刊于《摆脱贫困》
·“加快发展少数民族地区经济,使他们赶上或接近汉族的发展水平,才能够接触事实上的不平等,使各民族得到共同的繁荣。”
——1989年6月,《巩固民族大团结的基础——关于促进少数民族共同繁荣富裕问题的思考》,刊于《摆脱贫困》
·“从战略的高度,大力培养少数民族干部。少数民族干部与本民族有着天然的联系,善于反映少数民族的意愿和要求,是我们在民族地区贯彻执行民族政策的纽带和桥梁。在民族地区的具体工作中,少数民族干部有着特殊的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所以,大力培养少数民族干部,是党的一项重要政策,是解决民族问题的关键。”
——1989年6月,《巩固民族大团结的基础——关于促进少数民族共同繁荣富裕问题的思考》,刊于《摆脱贫困》
·“怎样培养人才的问题,主要是干部问题……要有意识地采取一些特殊的办法来培养少数民族干部,使少数民族干部能够尽快地成长起来,成熟起来。”
——1989年12月,习近平在原宁德市(现蕉城区)首届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指出
·“民族工作是党和政府的一项重要工作,做好这项工作是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心愿,是中华民族大团结的保证,意义十分重要。”
——1993年6月14日,习近平到罗源县霍口畲族乡福湖村看望畲族群众时说
·“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直接关系到我们整个国家现代化建设宏伟目标的实现……它不仅是一个经济问题,也是一个政治问题。”
——载于《搞好民族地区经济工作,开创我市民族工作新局面》,刊于《福建民族》1994年第6期习近平署名文章
·“发展民族教育,培育民族人才。”
——1998年,时任福建省委副书记的习近平为宁德市民族中学四十周年校庆题词
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关于民族地区扶贫的重要论述
·“要高举各民族大团结的旗帜,在各民族中牢固树立国家意识、公民意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最大限度团结依靠各族群众,使每个民族、每个公民都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力量,共享祖国繁荣发展的成果。各民族要相互了解、相互尊重、相互包容、相互欣赏、相互学习、相互帮助,像石榴籽那样紧紧抱在一起。”
——2014年5月29日,习近平在第二次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上指出
·“做好民族工作,最关键的是搞好民族团结,最管用的是争取人心。”
——2014年9月28日至29日,习近平在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强调
·“全面实现小康,一个民族都不能少。”
——2015年1月22日,习近平会见贡山独龙族怒族自治县干部群众代表时指出
·“中国共产党关心各民族的发展建设,全国各族人民要共同努力、共同奋斗,共同奔向全面小康。”
——2015年1月22日,习近平会见贡山独龙族怒族自治县干部群众代表时指出
·“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
——2015年2月13日,习近平主持召开陕甘宁革命老区脱贫致富座谈会时指出
·“党中央的政策好不好,要看乡亲们是笑还是哭。”
——2015年6月16日,习近平在贵州调研时指出
·“扶贫开发贵在精准,重在精准,成败之举在于精准。”
——2015年6月18日,习近平在贵州召开部分省区市党委主要负责同志座谈会时指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