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新闻网 > 新闻中心> 青岛新闻 > 正文

高清:青岛非遗传承人葫芦上烙画 猿猴呼之欲出

来源:青岛日报/青报网 作者:胡相洋 | 责任编辑:浪淘沙 2016-01-21 08:11:42

  青岛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黄旭,正在精心打磨自己心仪的“黄氏烙画”。青岛日报/青报网记者胡相洋摄

    青岛日报/青报网讯轻巧灵动的猴子攀枝摘桃;栩栩如生的八仙各持法器立于云端;借葫芦天然生长小洞成漫天雪花,演绎“独钓寒江”的苍茫……在即墨市通济街道的“九水烙画”工作室里,青岛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黄旭,正在精心打磨自己心仪的“黄氏烙画”。

    黄旭告诉记者,烙画古称“火针刺绣”,又叫“火笔画”、“烫画”等。据记载,烙画历史悠久,距今已有两千余年历史。通俗地讲,烙画其实就是用一种特制的金属笔在各种木质材料上烙制成的工艺画,呈现载体包括了葫芦、木板、树皮,同时还有宣纸、丝绢等等。利用金属笔,在不同的温度和手法的共同作用下,画面上自然发生肌理变化,从而产生浮雕效果,色彩方面呈深、浅褐色乃至黑色,这就是烙画艺术的精髓之所在了。

  葫芦烙画。青岛日报/青报网记者胡相洋摄

  黄氏烙画始自黄旭的爷爷辈,已经延续了近百年的传统历史。据黄旭回忆,他的爷爷最早是在老式家具上进行烙画创作,这成为当时非常时髦的艺术表现形式。黄旭是即墨本地人,今年46岁的他,从小受爷爷影响,非常喜欢工艺美术。工艺学校图案设计专业毕业后,黄旭到工艺品厂从事花边绘画工作,经过他手设计绘制的花边图案受到各方客户的一致好评,客户大赞“老黄的作品很接地气”。凭借雄厚的美术功底以及对黄氏烙画的喜爱,黄旭从2008年开始深入烙画艺术研究和传承。几年的时间里,黄旭已经创作了大大小小的葫芦烙画千余个。

  “一方面葫芦的寓意好,葫芦谐音‘福禄’,葫芦多子,葫芦蔓方言谐音‘万’,因此在民间,葫芦代表着多子多福,福禄相随。另一方面,葫芦是自然天成的产物,多了一份自然之意,喜欢收藏赏玩葫芦的人也越来越多。”黄旭说。

  传承人黄旭,正在精心打磨自己心仪的“黄氏烙画”。青岛日报/青报网记者胡相洋摄

  黄旭的葫芦都是自己种的,为防止葫芦串种,他选择在不同朋友的六块地里分种不同品种的葫芦,这里面有瓜葫芦、美国长柄葫芦、瓤葫芦以及各式亚腰葫芦。选材、布局、构思和作画是黄旭烙画制作的四大步骤。“有的葫芦本身有些瑕疵,比如说这个葫芦身上一侧布满了大大小小的洞眼,我就将它们融入柳宗元的《江雪》中,充当漫天的雪花,大片留白,体现诗句中的苍茫之感。”黄旭指着葫芦对记者说,这个根据葫芦自身特点构思的创作的过程最艰难,耗时也最长。据了解,黄旭的烙画作品中简单的只需一两个小时,而复杂的或是篇幅大的作品甚至要用一两个月的时间。黄旭除了传承黄氏烙画的传统表现手法,他还常配以现代的许多图案及纹样,形成“传统加现代”的展现形式,深受烙画艺术者的欢迎,尤其今年以猴子为题材的烙画,也格外畅销。

  传承人黄旭,正在精心打磨自己心仪的“黄氏烙画”。青岛日报/青报网记者胡相洋摄

  除了葫芦,烙铁笔是黄旭创作必不可少的工具。在烙画小屋,黄旭向记者展示了各种样式的烙铁笔,粗的、细的、扁的……根据图案表现的不同,黄旭会选择不同笔触的烙铁笔。黄旭说:“这些烙铁笔并不是现成的,而是买来铜质铁棒根据自己的使用偏好烧制打造的,光制作烙铁笔就是一个十分重要的环节,全由我一个人完成。”

  传承人黄旭,正在精心打磨自己心仪的“黄氏烙画”。青岛日报/青报网记者胡相洋摄

  当谈到烙画未来的发展前景时,黄旭告诉记者,目前烙画作为即墨一宝,若通过产业经济刺激烙画的传承,也是一种不错的选择,但是“烙画需心静,而这恰是年轻人做不到的或说做不好的”。“最近,我又有了新的想法,想要把即墨古城、田横祭海节、天柱山传说等具有当地历史色彩的元素加入葫芦烙画中,不断创新,创作出更多人们喜闻乐见的好作品。”,同时,现在他正努力培养自己的侄女接班烙画技艺,希望她能够将烙画艺术完整的传承下去,不能让老祖宗留下的艺术瑰宝轻易遗失。

  传承人黄旭,正在精心打磨自己心仪的“黄氏烙画”。青岛日报/青报网记者胡相洋摄

提示:支持← →箭头翻页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