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鞍子村,因村口有巨石似马而得名。据该村宗谱记载,距今约200年前,马鞍子村山上的这片山林,归小河东村一大户人家所有,为了不被盗伐,大户就雇佣了本村的王明卷等两人先后来到这片荒山野林开荒造田、盖屋看山。后来两人各自娶妻生子,繁衍后代,至今已传到第八代。
马鞍子村三面环山,一面朝海。斜背后,云雾飘渺、巨峰青苍;村脚下,流清河玉带婉转似“飞天”;极目处,海澄波碧,犹如仙境。村内樱桃、山杏等果木,树龄均在40年以上,春暖时节,马鞍子村一片花海。村内石屋均依山而建,古木掩映下,参差错落,极具情趣。
马鞍子村前有一深达百米的山涧,山泉长年流淌不断。1971年,沙子口人民公社决定在此修建一座水库,公社所属38个生产大队上千名青壮年劳动力轮流涌向这里,开始了“愚公移山”式的艰苦创业。经过10年的大干苦干,位于马鞍子村村下的这座水库终于落成。“流清河水库”为石砌双曲拱式,坝高68米,长200米,有“崂山第一石坝”之称。
马鞍子村受大山所困,经济及各项事业发展受到制约,尤其孩子上学,七八里地的山路,下山需要一个小时,极为不便。
从1994年春到1995年冬天,由沙子口镇政府、村集体和村民个人三方出资,在烟云涧村西0.5公里处建起了总建筑面积4600平方米的马鞍子新村住宅楼,居住在山上的50余户村民全部迁到了山下,结束了长达200多年的山民生活。目前,马鞍子旧村空置,瓦破墙颓,老树斑驳。50余处石头房,在海拔180米的半山腰上,迎来巨峰飞云,送走涧湖流水,成为大山最忠诚的守护。
现在的马鞍子村
提示:支持← →箭头翻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