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妮-斯杰潘(Joan Stephan),一位三个孩子的母亲,今年58岁了。出于对绘画艺术探索的执着,心怀虔诚的她不远万里来到青岛。这是一位来自德国的艺术家,棉绒毛衣外罩黑色风衫,双眸坚毅,表情凝重如铁。用她自己的话来讲:“喜欢中国,无时无刻不在向往。” (青岛日报/青报网记者 胡相洋 图/文)
同来青岛的还有她的德国艺术家伙伴拉斯-雷(Lars Lehmann)、彼得-费勒(Peter Feiler)、严-弗里德里希(Jan Friedrich),这都是知名德国的艺术家,来青岛为在异域采风,捕捉创作灵感。
“我们的作品类型主要是油画与水彩,来中国,我们更想看到中国传统的东西,并希望从中得到启发。”根据行程安排,在西海岸采风,将要去位于原胶南市的琅耶窑,体验中国陶瓷的烧制过程。陶瓷对国外友人是个谜一样的存在,这个体验经历,让艺术家们充满了期待。
将土加水,巧手塑形,以刀或笔,精工作画,以木生火,高温玻化……瓷器,将中国传统文化中金、木、水、火、土完美融合,幻化出一件件典雅温润的工艺精品。瓷器与琅琊,其间联系千丝万缕,在西海岸这方水土间,一代代文化工作者追寻着这些历史文脉,不断尝试着、恢复着、创新着各种传统的制瓷工艺,致力于将琅琊古瓷重见天日。
2010年,经过精心筹备及多次试验,钟安利带领一批艺术家及技术团队,复活了“制瓷”这门古老的手艺,并将自己的工作坊命名为“琅耶窑”。
杨妮-斯杰潘绘制的作品,“花送春讯”、“鱼翔浅底”,既有生活气息,也充满一派海滨的浪漫。“去年我去了北京、上海,但满眼是高楼,我更喜欢斑斓多姿的青岛,这里有太多美景可以入画。”杨妮-斯杰潘充满激情。“这些美景,是我在唐岛湾刚刚捕捉到的镜头,我不仅要带到4月份在崂山进行的画展上,而且还要带到德国去。”
观看彼得-费勒的画作,需要张大想象的翅膀,他的天堂、人间与地狱,神界、人界与鬼界,纵横交错,让人呼吸紧摒。彼得-费勒说,“我的爷爷是一名宏观经济学家,他在上世纪九十年代就预言,中国将来会成为世界强国。这次来到中国,感觉这里不仅有历史韵味,而且大气、现代、有朝气、充满活力。他的语言得到了应验,我很为他高兴。”
“琅琊古瓷简直像谜一样的存在,不知道我们的作品烧制出来是什么样子?” 成名甚早,年仅29岁的画家严-弗里德里希,对此充满了期待,并希望临走时,能把自己绘制的瓷器带回德国。
据悉,杨妮-斯杰潘等艺术家来中国写生,并举办交流画展,是青岛中德艺术交流创作基地的邀请。这是中国对外文化交流协会设立的第一家专门从事中德艺术交流创作的基地,其宗旨是为赴德中国艺术家和来华德国艺术家的交流创作创造良好条件,增进中德文化的相互了解和拓展中德艺术家的创作空间。
提示:支持← →箭头翻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