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纪录片《我在故宫修文物》在央视热播,让文物修复师这一职业走进了人们的视野。在青岛博物馆,也有几位文物修复师,他们凭借一双妙手,让一幅幅极具收藏价值的古书画旧貌换新颜,可以说他们是文物的“医生”,是文物的“保护神”。
文物修复师极其稀缺
4月12日,青岛新闻网记者来到青岛博物馆,在文保中心见到了正在修复一幅书画作品的几位文物修复师。他们围着4米见方的工作台来回走动,一会儿用镊子整理画纸上残损的部分,一会儿用刮刀刮除修补后多余的纤维。其中,一位女生引起了记者的注意。虽然身材娇小,但她始终站在高大的工作台前,一丝不苟地处理文物作品。她是胡可佳,青岛博物馆的一名古书画修复师,今年只有28岁。从一名初出茅庐的大学毕业生,到游刃有余地从事书画修复工作,胡可佳用了3年时间。
除了胡可佳,在青岛市博物馆还有2名纸质文物修复师,1名青铜、陶瓷修复师,他们共同组成了青岛市博物馆的文物修复团队,也撑起了博物馆相当一部分文物的修复工作。
博物馆文保部主任赵好向青岛新闻网介绍,文物保护修复师都是非常稀缺的,据相关统计数据,全国约有1500万件需要修复的文物,而文物修复技术人员仅有2000余位,并且随着老一辈修复专家的退休,修复技艺的传承多多少少会存在断层。
提示:支持← →箭头翻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