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邓辉在他的工作室里,半年前,这里还是一个废品收购站。
【青岛新闻网独家】
龙口路25号乙,门外是一片早已被车轮和时光碾得发亮的石板路,老青岛人习惯叫它 “波螺油子”。半年前,这里还是一处与周围盛放的蔷薇与斑驳的老墙不太相称的废品收购站。如今,它是全城首家集娱乐、体验、教学等功能于一身的皮具工作室。
它的老板就是本文的主人公——27岁的青岛小伙张邓辉。在他看来,守一门技艺,就是守住心中的城池。
一袭白衣,27岁的张邓辉有与年龄不相称的安静。
他做的公文包卖到五位数
27岁的张邓辉毕业于浙江科技学院,学的是景观设计。但从大一开始,原本就喜欢手工的他对皮具的兴趣一发不可收拾。裁皮刀、打孔用的斩、划线用的边线器、处理皮革毛边的打磨棒……他用自己的生活费添置工具,从“菜鸟”阶段开始玩起,靠“翻墙”挖出皮匠大师的制作视频,自学制作工艺。
大一那会儿,张邓辉用了大约一天的时间,制作完成一个精致的钥匙扣,做完拍了张照片挂在当时红遍南北的人人网上。“记得是被一个姑娘买去了,卖了100块钱。”
卖出第一件手工作品,让张邓辉尝到甜头。“后来,做的东西越来越复杂,除了牛皮还用蛇皮、鳄鱼皮、蜥蜴皮,小到钱包、腰带,大到公文包,卖价也越来越高。”大学期间,张邓辉制作并卖出的皮具大大小小多达几百件。有一次,一位熟客私人订制一款公文包,从选料、打版、制作成型前后花去一个半月,“那一件,卖到五位数。”
平板电脑上的图片,是张邓辉大学时期独立完成的第一件大件作品,当时卖了一万块钱。
辞去过万月薪深入“皮坑”
卖皮具的钱没有攒下,张邓辉说他“甚至连件贵的衣服也没舍得买”,而是“在皮坑的路上越走越远”,因为他把自己赚的钱全部投入更新工具和购买皮料。大四那年,手艺渐渐成熟的张邓辉与几个志同道合的朋友一起,在杭州合伙开了一家皮具工作室,还没毕业就当起了老板。
“起初,工作室主要与一些咖啡馆合作,开设一些体验课程或者沙龙,邀请更多的人一起‘玩皮’。”张邓辉说。直到有一次,他去了M.Y.Lab木艺实验室。“那里是全国最大的俱乐部式现代木工坊,不接受定制,不提供成品,要想带着产品回家,只能亲自动手做。去到那儿的人都是在体验亲自动手的快乐。”
半年前,张邓辉从杭州回到青岛。“毕业后在杭州木艺实验室干过助教,后来出了徒干了讲师,当时工资就开到一万多。但我还是下决心,回到家乡开办一个属于自己的皮具工作室。”
在整洁的工作室里,张邓辉专心致志地制作皮具。
波螺油子上的废品收购站改工作室
像很多老青岛一样,无论新城区如何发展,他们心中却总有一种“老城情结”难以割舍。张邓辉的工作室就选在位于市南龙口路原本一处废品收购站。
把收购站里的废品腾空,从设计到装修,从设计展架到购买钢材上漆打磨,长达半年多的装修全靠张邓辉与父亲两人完成。“这里还没有被过度开发,不那么商业化。在这里,我能够安安静静地做皮具。”张邓辉给自己的工作室起了一个名字——“有物”。今年5月22日,“有物”挂牌,正式开业。
废旧轮胎染了色做成花池摆在门口,砖砌的吧台刷成天花板一样的颜色,原木色工作台后面,“黑板”被钉在最显眼的位置,上面挂满近百件世界各地淘来的“武器”……初见张邓辉,他身穿一件白色衬衣,个儿高肩宽有颜值,脸上有与年龄不太相符的沉静与专注。
张邓辉向青岛新闻网记者展示了制作皮质钥匙包的过程——第一步便是裁剪皮革。
让老手工技艺保持温度
张邓辉说,在青岛,其实是有专业皮具工作室的。“有物”与之最大的不同是,当顾客来到这里,可以像点菜一样点一个包,或者无论什么,然后亲自把它做出来。极致的体验和每一件拥有自己DNA的作品,是张邓辉最想带给顾客的。
“手工皮具是一种生活态度,制作时是一个追求完美的过程。”张邓辉说,“一针一线缝制出来的物件会更结实。越是扎实的东西,越能经历岁月的冲刷,质感就越丰富。别出心裁的成品,记录了手与皮料之间的感触,让你体会到手工艺人用心的沉淀。”
在青岛,手工皮具的市场才刚刚打开,张邓辉给自己半年“赔本赚吆喝”的过渡期。“未来,我这里会定期邀请花艺、制香、手工扎染等艺人,举行沙龙或开办免费课程,让更多闲散的手艺人有交流学习的花园,让更多面临消失的手工技艺在我们这一代甚至后代得以延续和保留。”(青岛新闻网记者 谢小真 孙志文)
张邓辉在用特制的工具处理皮革边缘。
处理完皮革的边缘后,张邓辉开始在皮革上划线。
之后,是打眼和穿针引线。
皮具上可以印制不同的英文字母,颇具文艺气质。
张邓辉制作的钥匙扣。
工作室的一面墙上,摆放着数十种工具,它们都“各司其职”,是皮匠的“武器”。
图为进口的菱斩工具,每一把都价格不菲。
张邓辉制作的皮革小挂件。
打开工作室的窗户,张邓辉又要开始工作了。
张邓辉在工作室里接受采访。
提示:支持← →箭头翻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