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义利向青岛新闻网记者展示他收藏的马车汽笛。
胡义利说,青岛人管拉地排车的人叫做“拉大车的”。老市区上坡下坡比比皆是,人拉着地排车行走在平路上都很吃力,遇到上坡就更吃力了,经常会有拉着拉着拉不动,车就停在了上坡的半路上了。
“青岛人称上坡不叫上坡,叫‘上崖儿’。这时候最好能有人给帮着在后面推推,或者在旁边给帮着拉拉,这崖儿就上去了。因此就产生了一个新的行当,叫做‘拉崖儿’。”
胡义利说,他上小学六年级的时候,也曾经背着大人偷偷地去新疆路、冠县路一带拉崖儿。
“因为年龄小,体力有限,车主一般不太愿意让我拉,就是让我拉了,也不会给我太多的钱,”胡义利笑着回忆,“我记得,从海员俱乐部拉到冠县路崖儿顶上,车主会给我五分钱,最多时一趟可以挣到一毛钱。这样反复几趟下来,每天傍晚也能挣个两三毛钱。当时的冰棍三分钱一支,一碗青汤面条八分钱,极少的时候也可以去解解馋。”
“大爷,拉着吧?车主问,多少钱能拉?男孩说,一毛!车主说,挂上吧!”胡义利说,多少年过去了,他常常会回忆起少年的时光,脑海里会浮出这样的画面。
提示:支持← →箭头翻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