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南方大雨不断,很多城市因为内涝,几乎可以“看海 ”了!
每到这时青岛的排水系统
就成了“别人家的”城市排水!
德占时期的下水道,几乎成了不怕淹的代名词!
网上和微信朋友圈里,到处可见这种文章
在岛城的排水管网中,德占时期的下水道到底发挥着怎样的作用?
青岛是不是真的不怕淹呢?
一起来看记者调查吧!
德占时期下水道所剩不多
1898年《中德胶澳租借条约》签订后,德国殖民政府便开始在青岛建设排水系统,1901年由于第二任总督死于伤寒,促使政府出台了雨污分离的建设方案。到1914年德国殖民者离开青岛时,共建设雨水管道29.97公里,污水管道41.07公里,雨污合流管道9.28公里。不过经过100多年的变迁,德国人修建的下水管道如今已经所剩无几了。
记者从青岛水务排水公司了解到,德占时期的雨水暗渠现在仅在市南区西部有两条, 不足三公里。而现在青岛市的雨污水管道已经达到三千多公里,所以德国人留下的管道 占很小的比重。但德国人一百多年前的理念,对咱城市排水还是有借鉴性的,因为它百年前就实行了雨污分流。
从这个角度来说,青岛是否不怕淹与德国人的关系不大,更大地取决于现有管网的排水能力和应急管理机制。
德占时期雨水暗渠:安徽路暗渠
在栈桥东侧100米处,青岛年代最久远的雨水暗渠之一坐落于此。
它是由德国人在1903年开始建造的,至今已经有100多年的历史了。
安徽路暗渠是一种拱形结构,分南北两段。记者进入的南段长250米,高3米,宽4米;北段则长100米,高两米,宽2.5米。
这条暗渠还有一条支渠通往中山路、广西路交叉口,全长210米。
据介绍,安徽路暗渠的汇水区域为德县路、安徽路、浙江路一带,汇水面积45公顷,至今仍在使用。
道路上的雨水通过收集排入雨水支管,再进入暗渠。
整个暗渠里有几十条这样的支管。
雨污分流对于保护城市环境,具有重要意义。沿袭德国这一理念,青岛市内三区的排水系统基本实现了雨污分流,在全国处于领先水平。
后来者居上:武昌路暗渠与南京路暗渠
武昌路暗渠是上世纪七十年代建造的。
汇水区域为京山以南、福山路以东、中山公园及汇泉广场等区域,约231公顷。
虽然高度仅有1.2米,但它的排水能力比安徽路暗渠要大得多。
南京路暗渠建于2000年前后,入海口的断面共五跨,大约60米宽,3米高。
普通的养护车辆能够畅通无阻,汇水区域947公顷,是安徽路暗渠的20倍。
随着城市的发展,青岛的排水管网建设也在不断推进。
以2009年和2010年为例,青岛市用于城市排水管网系统建设投资分别为10亿元和9亿元。
另外,我市还在市南、市北和李沧区建成95出积水点监控摄像头、11处下沉式立交积水警示系统,在城市主干道也全面覆盖了水位报警装置。当水位超过50公分时会 直接将信号传到调度中心,维修人员会及时对积水路段进行梳理和整改。
《今日》:虽然说从德占时期到现在这一百多年的时间里,岛城的排水网络是越来越完善了,但是“不怕淹”三个字谁也不敢打保票。还需要排水人为此做出更大的努力,使我们的城市在大雨来临的时候能够更加从容地应对。
提示:支持← →箭头翻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