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租时期的大鲍岛(今中山路及周边)街道
青岛新闻网10月20日讯 (记者 朱颖) 大鲍岛街道、皇储大街住宅、都署医院、脾斯麦兵营……近日,德国人赫尔穆特·希姆斯·希姆森的《阿尔弗莱德·希姆森回忆录》出版,该书讲述了其祖父百年前在青岛的生活,并公布了很多珍贵的青岛老照片。
阿尔弗莱德·希姆森在书中提到,自己和家人1898年来到青岛,并很快爱上了青岛。他称,崂山在当时是整个东方都知名的避暑胜地,很多人前来度假。“青岛的气候和德国很像,只是多了些阳光,少了些雨水。”书中说,当时的青岛很像是一个干净明亮的德国城市。街道用石块整齐铺砌,马路边树木成排。
书中还原了百年前青岛的繁华景象,包括现在的湖北路(百年前称皇储大街)、汇泉湾(百年前称奥古斯特—维多利亚湾)、小青岛(阿克纳岛)、青医西院(都署医院)、中国海洋大学鱼山校区(脾斯麦兵营)等。
书中特别提到了青岛著名的里院建筑。青岛里院建筑,融合了中国传统四合院式和西方商住式公寓楼房的建筑特点,是青岛独创的一种独特的民居建筑形式。最早起源于20世纪初大鲍岛“中国城”内,1922年《青岛概要》称其为“华洋折中式”建筑。“里”和“院”不一样。“里”是先诞生的,“院”是后来诞生的。“里”的身份高,教师、公司职员、在政府和邮电局上班的住在“里”;“院”住的大都是产业工人。到1930年代,青岛形成了规模庞大的里院居住区。
提示:支持← →箭头翻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