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昌盛日电银川光伏农业产业园里的农业科技大棚。
一张遍布87个地市的扶贫图
如今的王泉,还有一个身份——昌盛日电全国园区的招商总经理。他向记者介绍了昌盛日电在“光伏+农业”项目上的雄心壮志。
“我们‘光伏+农业’的发展模式已在山东、宁夏、内蒙古、北京、天津、云南等28个省、市、自治区的87个地市落地,布局百余个千亩级以上光伏农业综合体。”王泉说,目标不仅仅是帮当地农民脱贫,这只是第一步,今后还要带领他们致富。
王泉告诉青岛新闻网记者:“我们做过调查,很多农村贫穷,就是因为缺少产业。没有产业,留不住人,创造不了价值。”
为此,昌盛日电制定了一个四步走战略:先落户园区,输入产业;第二步带动周边居民参与,自己种大棚或者创业,形成一个良性的农业生态圈;第三步则在产业基础上,发展加工、物流等产业;最后,经济发展、人才聚集,新农村破茧而出。
“我们这么做是有底气的,底气就是来自我们的创新模式。拿银川项目来说,光伏发电每年利润数千万元,但农业前期投入周期较长,我们可以用光伏发电挣的钱反哺农业,给农业发展打好底子。等到农业项目见效,利润就更高了。”王泉说。
青岛新闻网记者了解到,“光伏+农业”的模式让昌盛日电迅猛发展,家底越来越厚。在今年的第六届全球新能源企业500强大会上,昌盛日电荣获2016全球新能源企业500强自主创新奖、2016年全球新能源企业500强两项殊荣。
提示:支持← →箭头翻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