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新闻网 > 新闻中心 > 正文

【网络媒体走转改】总书记点赞的产业扶贫:原隆村来了青岛人

来源:青岛新闻网 作者:刘汉锋 张力伟 | 责任编辑:郑言 2017-01-13 10:07:31

总书记点赞的产业扶贫:原隆村来了青岛人

总书记点赞的产业扶贫:原隆村来了青岛人

12月19日,下班的村民走出昌盛日电银川光伏农业产业园。

    【昌盛日电扶贫记 之一】

    青岛新闻网特派记者 刘汉锋 张力伟 宁夏报道

    编者按今年7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宁夏实地考察精准扶贫情况时表示:“全国还有5000万贫困人口,到2020年一定要实现全部脱贫目标。这是我当前最关心的事情。”

    7月19日,习近平总书记走访永宁县闽宁镇原隆移民村,走进了青岛昌盛日电太阳能股份有限公司的农业科技大棚。他说:“这里的扶贫工作做得比较扎实。当地企业在加快自身发展的同时,也要在产业扶贫过程中发挥好推动作用,先富帮后富,实现共同富裕。”

    青岛这家企业在扶贫过程中做了哪些事?为何总书记说“做得扎实”?有什么经验?能否借鉴、复制?近日,青岛新闻网记者来到宁夏,走进原隆村,蹲点采访了一周时间,深入解剖这一扶贫案例,解码东西协作扶贫的“青岛样本”。

 

    “今年,原隆村剩下的70户贫困户将全部脱贫!”距离2017年还有短短的4天,宁夏回族自治区银川市永宁县闽宁镇原隆村传来了好消息,原隆村党支部书记王升告诉青岛新闻网记者,村里过去有709户贫困户,今年全部走上脱贫致富路。这个拥有近2000户村民、人口超万人的生态移民村,在4年间华丽蜕变。来自“贫瘠甲天下”西海固地区的移民,过上了“以前从未有过的好日子”。

    这其中,曾被习近平总书记“点赞”、来自青岛的企业——青岛昌盛日电太阳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昌盛日电”),和这个村子有着深厚情缘和精彩的故事。

总书记点赞的产业扶贫:原隆村来了青岛人

昌盛日电银川光伏农业产业园一期已建成588个大棚。

    企业干了啥?开创“光伏+农业”扶贫模式

    原隆村是银川市永宁县最大的移民安置村,因安置来自固原市原州区和隆德县13个乡镇的移民而命名。2012年5月实施搬迁,2014年10月搬迁结束,共安置了7批移民,共1987户、10515人。

    走进原隆村,首先映入眼帘的是路边巨大的光伏板。宽阔的柏油马路,整齐的行道树,一排排统一规划建设的房屋,以及带有宁夏地域特色的屋檐角,一切都散发着新村的气息。

    在村子最宽马路的北头,树立着总书记走访原隆村时的巨幅照片,这幅照片已经成为村民的骄傲。“我们都见到总书记了,他惦记着我们呢!”村民万军红说。

    顺着这幅照片的位置向西走几百米,便是昌盛日电的银川光伏农业产业园,588个大棚一眼望不到头,大棚上面则是光伏板。这一“混搭”的风格,就是昌盛日电引以为荣的“光伏+农业”创新模式。

    五年前,作为国内首创“棚顶发电棚下种植”模式的新能源企业昌盛日电在这里启动了产业扶贫项目,建设了光伏农业产业园,种植蔬菜、花卉等。

    “‘光伏+农业’的模式有很多好处,首先是节省了土地,如果直接在地上摆光伏板,对企业来讲,成本会低一点,但就不能种农作物了;其次,光伏发电见效快,利润高;农业投入高,周期长。两者搭配,可以用光伏的利润来反哺农业。”昌盛日电银川光伏农业产业园总经理王泉说。

    据介绍,昌盛日电银川光伏农业产业园项目总规划10000亩,一期1245亩已经建成,二期计划明年开工。

总书记点赞的产业扶贫:原隆村来了青岛人

在大棚干活的村民刘小耐

    村民得到啥?当工人、学技术、做老板

    原隆村党支部书记王升说,村里土地本来就少,为了发挥土地的最大价值,确保村民收入,土地已全部流转给企业种植。昌盛日电的园区土地也是流转而来。

    企业获得了土地,但不会将农民简单地“养起来”。王泉介绍说:“在提供土地流转租金后,企业还为移民提供技术培训,引导农民进入园区工作,引导他们向产业工人转型;同时,为有创富能力的农民提供平台,让他们承包大棚,扶持他们创业。”最终,帮助村民实现从产业工人到承包户,再到创业者的“三级跳”!

    而这,正是当地村民所迫切需要的。“如果不是移民,村里大多数人可能一辈子也走不出大山。如今他们走出了大山,就需要教给他们技能,通过产业、通过劳动脱贫致富。”王升说。

    “刚进园区的工人每天70元,干得好能涨到100元,但这只是第一步,对于那些掌握技术又有能力的村民,则鼓励他们包棚,园区提供原料,他们只负责管理,销售我们也包了。”王泉说,以香菇为例,一级香菇收购价每斤6元,无论市场行情多么不好,都按这个价收,“不能让村民吃亏。”

    据介绍,银川光伏农业产业园项目全部建成后,可创造就业岗位4000-5000个,使原隆村村民每年获得土地流转收入500万元,实现劳务收入1.25亿元。按照原隆村的人口计算,人均年增收1万元以上。

    “不仅帮原隆村村民脱贫,还能让他们走上富裕的道路。”王泉说。

总书记点赞的产业扶贫:原隆村来了青岛人

12月16日上午,村民何利霞在摘香菇。今年9月,掌握技术的她承包了一个香菇棚。

   贫苦户咋帮?优先进园区,年底有分红

    园区对贫困户开通了“绿色通道”,优先安排进园区工作,边工作边学技术。

    “他们的钱包都鼓了!”12月16日上午,青岛新闻网记者在园区采访时,恰逢前来收购香菇的张夫华,一听说是记者来采访,他指着正搬香菇的何丽霞等人,对记者大声说道。

    何利霞的丈夫手部残疾,干不了重活,她家是村里的贫困户。今年4月,何利霞进入园区工作,刚开始在园区种植青椒等,每天挣70元,后来跟着技术员学香菇养殖,9月份便承包了一座大棚。“一座大棚一年收两季,除去买菌棒的钱,一年能挣四五万元,比打工划算。”

    原隆村党支部书记王升说,银川光伏农业产业园2015年9月份建成后,有劳动能力的贫困户基本都进入园区工作。

    “无论是进园区工作,还是承包大棚,均优先照顾贫困户。而且,这些贫困户经过村里的前期摸底,并张榜公示。”王升说。

    除此之外,昌盛日电还与闽宁镇签订脱贫协议,为原隆村70户贫困户建档立卡,帮贫困户按期脱贫。公司依托原隆村光伏农业科技大棚,采取“政府+企业+贫困户”形式,实施“一户一栋大棚”精准脱贫模式。企业连续3年内,免费为每户贫困户提供一座种植棚使用,每户贫困户每年可获得1万元托管兜底分红。

    “在园区干活每年能有2.5万元收入,分红再给1万元,贫困户一年能从园区拿到3.5万元左右。”王升说,这笔收入为他们脱贫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而且,这种“造血式”产业扶贫,能避免贫困户脱贫后返贫。

总书记点赞的产业扶贫:原隆村来了青岛人

园区一座温棚内景。宁夏光照资源丰富,很适合发展光伏产业。

    扶贫模式能否复制?全国“开花”!

    “到目前为止,青岛昌盛日电的扶贫模式是最适合宁夏精准扶贫的。”银川市科协主席张芳表示,昌盛日电进驻宁夏,银川市科协做过详细的论证、考察,并牵线搭桥,实际证明也是非常成功的。

    “昌盛日电是光伏和农业‘两条腿’走路,对于光照资源丰富的宁夏相当对路子。”她说,昌盛日电的农业技术非常先进,就拿原隆村项目来说,土地里沙石多,作物难生长,但他们通过无土栽培等一些列技术将难题一一化解。“光伏+农业”大有可为,完全可以在全国复制。

    “我是看着这个园区一点点建起来的,从我的观察看,昌盛日电的这种扶贫模式对很多地方都有借鉴意义。”现任永宁县人大副主任、曾任分管农业副县长的满宏说。

    满宏认为,“造血式”扶贫,不仅需要政府,更需要企业的介入,“最重要的一点,企业必须有社会责任感。如果没有,这个事干不成。当然,企业发展过程中,也需政府的帮助,比如解决配套等等。最终,企业和农村实现双赢。”

    昌盛日电在宁夏的模式引起了国内外的关注,“今年接待了300多个参观考察团,最多的一天接待了8个团,嗓子都说哑了。有西藏、新疆的,还有美国、韩国的。”昌盛日电银川光伏农业产业园招商经理赵永亮说。

    青岛新闻网记者了解到,昌盛日电“光伏+农业+扶贫”的模式已经“全国开花”。今年10月,在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主办的“万企帮万村”精准扶贫行动现场会上,昌盛日电作为典型,介绍了其扶贫模式。

    “昌盛日电牢记习总书记指示精神,会继续把光伏农业产业扶贫模式做深做透,在产业扶贫中发挥好推动作用。”昌盛日电参会负责人透露,昌盛日电的光伏农业发展模式已在山东、宁夏、内蒙古、北京、天津、云南等28个省市、87个地市布局落地。

    赵永亮透露,最近宁夏西吉又要进行移民,他应邀参加了一次座谈会,并专门介绍了项目在原隆村的运行情况,“说不定,我们的模式会帮助到更多的宁夏百姓……”他说。

总书记点赞的产业扶贫:原隆村来了青岛人

原隆村是永宁县最大的移民村。

总书记点赞的产业扶贫:原隆村来了青岛人

具有宁夏地域特色的移民房。

提示:支持← →箭头翻页

-
-

-